为什么中国坚持改革开放

发布时间:2020-08-07 来源: 不忘初心 点击:

 为什么中国坚持改革开放

 一个社会的变革,总就是来自于生存面临的危机,需要通过改革与开放,走出发展的困境。为什么坚持改革开放,以下就就是学习啦小编给您做的整理,希望对您有用。

 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因

 1949 年建国以后,从经济体制上瞧,对资源、产品与劳动力,甚至许多消费资料,我们采取了计划分配的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实行了国有与集体所有制;农村,在公社、生产大队、生产小队之间,调动资源与分配利益的层次多次上下调整,留去自留地也多次变动。从对外经济关系、科学技术等方面瞧,我们采取了关门发展的方式。从经济学的角度瞧,财产,甚至消费资料的制度上,我们实行,或者力图实行高度公有的体制;资源配置方式上,我们试图国家大一统来分配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对外经济战略上,我们走了一条进口替代与自我封闭循环的道路。这样的体制与道路使我们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功了不?回答就是否定的。

 评价一国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应当以一些国际上已经研究成熟,并且为统计与经济学界通用的一系列指标,综合地进行衡量。首先,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初,由于左的思潮干扰经济

 建设,使我们的经济总量与人均水平在世界各国的位次上不断后移,而且与许多国家发展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不论现在学术界怎样批判发展的唯 GDP 论,但就是,GDP 总量与人均GDP 水平就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最核心的指标,它代表着一国发展的生产力水平,而且就是一个国家一切社会、政治、文化、国防等等事业的物质与财富基础,没有 GDP 持续与有效的增长,其她方面的发展便无从谈起。从经济总量与人均GDP 水平瞧,1952 年,中国 GDP 总量占世界 GDP 的比例为 5、2%,1978 年下降为 5、0%。人均 GDP 水平按当时官方高估的汇率计算,也只有 224、9 美元。1948 年,中国人均 GDP 排世界各国第 40 位,到了 1978 年中国人均 GDP 排倒数第 2 位,仅就是印度人均 GDP 的 2/3。从人民生活水平瞧,1976 年全国农村每个社员从集体分得的收入只有 63、3 元,农村人均口粮比 1957 年减少 4 斤;1977 年全国有 1、4 亿人平均口粮在 300斤以下,处于半饥饿状态;1978 年全国居民的粮食与食油消费量比 1949 年分别低 18 斤与 0、2 斤;当年全国有 139 万个生产队(占总数的 29、5%),人均收入在 50 元以下。[1]1978 年全国有 2、5 亿绝对贫困人口。当年,失业的城镇青年 2000 万人,实际城镇失业率高达 19%左右,居民食品消费占总其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城乡分别高达 56、66%与 67、71%。1980年时,城乡居民家庭的耐用消费品,主要就是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每百户的拥有率也只有 5、5%、11、2%、15、

 7%、14、9%;黑白电视机的每百户拥有率也仅为 1、6%;家庭电话非常少,即使按当时的公用电话计算,每百户普及率只有0、64 部;而洗衣机还很少有,家庭轿车普及率几乎为零。居住方面,1978 年时,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仅为 3、6 平方米,农村居民每户平均居住面积仅为 8、1 平方米。据世界权威的经济增长学家麦迪森研究计算,1952 年到 1978 年中国 GDP的实际平均增长率只有 4、7%。[2]整个国家与人民的发展与生活水平,大多数发展与生活指标排在世界国家与地区 170位以外,处于联合国有关部门与世界银行等组织划定的贫困线之下。

 其次,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其现代化,核心就是从农业社会到城市社会的结构转型。解放以后到改革开放初,中国人口城乡结构转型先就是大起大落,后就是几乎停滞。中国城乡人口的比例:1949 年为 10、6﹕89、4;1958—1960 年大跃进,人口向城市转移过多过快,1960 年时城乡人口比例为 19、7﹕80、3;三年经济困难,1962 年时,人口又从城市向农村逆转移,比例大幅度下降到了 17、3:82、7,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时的 1978 年,城乡人口比例为 17、9﹕82、1。1952-1978 年,中国工业生产增长了 16、5 倍,城镇人口比重仅上升了 5、5 个百分点,产业结构与城乡结构之间严重扭曲。1980 年时,世界城市化水平为 42、2%,发达国家为 70、2%,

 发展中国家为 29、2%,而中国城市化水平仅为 19、4%,比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还要低近 10 个百分点。1950 年时,韩国城市化水平为27%,1980年时,上升到48%,中国在城市化方面比韩国的差距拉大了 20 个百分点。从全国的人口城乡结构瞧,改革开放初时,82%的人口为农民,发展水平基本上还处于传统农业社会的状态。

 GDP 与劳动力就业的产业结构,也就是一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从产业结构瞧,建国三十年中,农业生产总值下降缓慢,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产业转移更加缓慢。1950 年中国GDP 的三次产业结构为 29﹕29﹕42,1980 年时为 21、6﹕57、8﹕20、6。纵向相比,农业份额下降速度较慢,第三产业比例大幅度萎缩。横向相比,1980 年时,发展中国家的 GDP 结构平均为 24﹕34﹕42,中国的工业化超前,第三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而从劳动力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瞧,1950 年为 86﹕6﹕8,1962 年为 82﹕8﹕10,1980 年为 68﹕19﹕12;同期,韩国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从 1960 年的 66﹕9﹕25,转型到 1980 年的 34﹕29﹕37;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就业结构从 1960 年的 71﹕11﹕18 转型到 1980 年的 56:16:28。从 GDP 与劳动力在农业与服务业上的分布瞧,我国除了工业化超前外,1980 年的水平低于世界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仍然就是一个落后与传统的农业国家。

  再次,建国后的 30 年,除了军事工业技术某些方面有一些进展外,其她各方面的自主的科学技术进步步伐缓慢,与世界发达国家,包括一些新兴的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落后于发达国家 40 年左右,落后于韩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 20 年左右。

 导致我国建国以来科学技术进步缓慢的主要原因就是:1、正规的知识教育受到冲击。特别就是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中等高等教育搞革命,中高等教育的考试被废除,一般的知识课程设置被打乱,中高等基础与专业知识被大量删减与简单化,耽误了一代人知识的教育的培养,科学技术人才匮乏。2、科技人员没有应有的社会地位,并受到歧视。知识分子排为臭老九,有专业知识的人往往被指责走白专道路;许多留洋回国的知识分子,在 50 年代被打成右派,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压制;特别就是 1966 年后大规模动员城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中的知识分子走五七道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荒芜了一代人的学业,耽误了一代人的事业。3、当时的环境中很难学习国外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学习国外前沿的科学知识,包括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很容易被认为就是搞资本主义与修正主义;因为要通过外语才能瞧到国外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献,当时的环境中会当成里通外国,被认为就是敌特分

 子。实事求就是地讲,建国后的 30 年,特别就是文化大革命十年,科学技术进步的政治与社会环境就是不堪回首的。

 因此,建国后三十年的科学技术进步,有这样一些特点:1、国防先行,民用落后。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我国在原子弹、氢弹与发射卫星等方面取得了进展,这对于奠定我们当时的国际地位,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就是,在民用制造业、农业等领域,新技术新工艺的进展很慢,特别就是东北一些老工业基地,有些工厂使用的还就是日伪时留下的技术十分落后的机器设备。2、研究立项可能不少,能产业化应用的不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于对科技人员发明创造没有激励政策,院所与大学的科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相脱节,一些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不能应用于实际,不能大规模产业化,不能变成现实的生产力。3、虽然对外交流方面比较封闭,但还就是进行了三次技术设备的引进,对我国工业体系的技术进步起了重要的作用。第一次技术设备引进就是 1952-1959 年。我们从愿意为新中国提供帮助的原苏联与其她社会主义国家引进技术设备,集中在冶金、动力、石油化工、矿山、机械、电子、汽车、拖拉机、飞机与军工等重工业部门。第二次技术引进就是 1963—1966 年。这次引进就是在我国与原苏联关系非常紧张,国家经济还很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我国开始从资本主义国家引进,主要引进补缺门的关键性生产技术,引进规模小,但影响

 大,引进重点开始由重工业转向解决“吃、穿、用”的工业项目上,而且引进了一些中小型项目用于企业的技术改造。第三次技术设备引进就是 1973—1977 年,这次引进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其背景就是建国二十多年来,国民经济中的许多问题暴露出来,有从国外引进有关先进技术设备的必要性与迫切性,引进国仍然就是资本主义国家。第三次技术设备引进的特点就是:解决人民吃饭穿衣问题的项目占首位;引进规模就是前几次中最大的;所引进的技术装置,具有大机组、大系统、高速、高效、自动控制、热能综合利用程度高等特点。[3]在 20 世纪国外新一轮的电子信息、航空航天、化学合成、核能利用、激光、新材料、生物工程等科学技术步中,1978年时,除了较少的项目,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处于空白。虽然建国后,我们也有一些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成果,但就是与世界科学技术在战后的突飞猛进相比,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仍然处于非常落后的状态。

 20 世纪 50 年代到 70 年代,各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从 20 世纪初的 10%提升到了 50—70%。而根据专家们的计算,我国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1952—1957 年为 27、78,1957—1965 年只为 8、24%,1965—1976 年间更就是仅为 4、12%。[4]因此,与世界科学技术进展相比,建国后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科学技术进

 步非常缓慢,对国民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

 第四,交通与工业体系的建设与规模,反映一国的综合实力。20 世纪 70 年代末,虽然我国工业体系中的重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但就是,轻工业、交通、城市等等的建设与世界上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相比,还十分落后;即使重工业,在技术工艺方面,差距依然较大。交通通信体系落后于印度。1980 年时,建成通车铁路里程55321公里,平均时速只有40公里左右;公路通车里程 88、8 万公里,其中硬化路面公路里程为 66、1万公里,没有一条高速公路;人均铁路与公路里程为 0、5 公尺与 8 公尺,铁路、公路、水运与管道等运输线路密度为 1229公里/万平方公里。1980 年印度铁路里程为 6、13 万公里,公路 163 万公里,人均铁路与人均公路里程 0、9 公尺与 23 公尺,分别就是中国的近 1 倍与 4 倍,铁路、公路、水运与管道等运输线路密度为 5715 公里/万平方公里,就是中国的 4、65 倍。通讯方面,1980 年中国每百人拥有的固定电话只有 0、19 部,印度则为 0、43 部,就是中国的 1 倍多。

 工业体系方面,建国后纵向比较,有长足的发展。整体上瞧,到 1980 年,全国工业总产值 4703 亿元,比 1949 年增长 46、3 倍,工业收入在国民收入的比重由 1949 年的 12、6 上升到

 1980 年的 45、8%;从 1949 年到 1980 年,主要工业品产量在世界的排位,钢由第 26 位上升到第 5 位,煤炭从第 9 位上升到第3位,发电量由第25位上升到第6位;化纤与电视机,1949年我国根本没有产量,1980 年这两项在世界上的位次就是第 5 位。但就是,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工业品产量在世界各国比较瞧水平还就是很低。如 1980 年时,与世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巴西人均钢铁产量 121 公斤,人均发电量 1880 度,印度人均煤炭产量为 168 公斤,墨西哥人均原油产量 1369 公斤;而中国人均钢铁产量为 36、7 公斤,发电量 297 度,煤炭 66 公斤,原油 105公斤,仍然低于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

 20世纪50年代,通过第一次技术设备引进,我国的机械工业在短期内,就建设起了一批重型机械、矿山机械、发电设备、化工机械、炼油、采油设备,机床、汽车、拖拉机、飞机、坦克、船舶以及轴承、风动工具、电器、电缆、绝缘材料等制造工厂;60 年代,在第一次引进的基础上,填平补齐,引进了一批新的技术设备,使我国的制造水平进一步提高,制造出发展原子弹、导弹与新型飞机所需要的新材料、新仪器与新设备,经过 70 年代的引进建设,我国基本上建立了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与国民经济体系。如经过几次引进,我国建立起了石油化工、无线电、汽车、拖拉机、飞机、军工、化纤、电子计算机与彩色电视机等新兴工业部门。[5]但就是,从技术

 层次、装备状况、产业结构、生产规模,以及所处时段瞧,当时我国工业发展的整体水平,与世界各发达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进程比较,实事求就是地讲,总体上也只就是在处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

 建国后,如果党的中心工作集中在经济建设上,如果没有频繁的政治运动对科学技术的冲击,如果体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如果国民经济象东亚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与地区,象改革开放后每年以 9、5%的速度增长,[6]到 1978 年时,按 1950年不变价格,我国经济总量将会达到 7367 亿元人民币,比当年实际的3645亿要多出3722亿元,人民币人均GDP将达到450美元左右,在世界各国中中国的发展程度就会排在下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中。如果在 1978 年 7367 亿人民币的规模上,即使改革开放以来每年以 7、5%的速度再增长 29 年,2007 年我国 GDP 总量,就会为 401267 亿元,人均 GDP 为 30369 元人民币,高于实际的人均 18845 元人民币。东亚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币值,在战后高速增长的几十年中,由于经济对外依存度上升、商品价格差别缩小,以及生产力水平提高,即使扣除亚洲金融风暴时各国的货币贬值因素,相对美元也普遍升值了100%到 200%不等。我们取中值按照 150%的升值率衡量,如果没有建国后左的思潮对经济发展的干扰,2007 年我们的人均 GDP 将达到 11000 美元,在 2000 年时,已经完成第一次现

 代化进程,现在已经进入了世界新兴工业化国家的行列。计算到这里,我们不能不为建国后三十年中,工作中心选择方面的重大失误,感到深深的痛心与惋惜。

 总之,建国后到 1978 年的 30 年中,中国共产党人有着将中国建设成为世界现代化强国的强烈愿望,并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与探索。但就是,由于革命胜利后,党没有从一个工作中心为阶级斗争的革命党转变为一个工作中心为搞经济建设的执政党,对怎样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并不熟悉,榜样上学习了苏联模式,而且在资源配置方式上实行了计划经济,生产资料所有上采取了一大二公的国有制、城镇集体所有制与农村人民公社社队体制,对外关系上走了自我封闭的道路,发展上倾斜于国防工业与重工业。其结果就是:劳动生产效率较低,科技人员与企业没有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动力来源,技术进步缓慢,投资建设浪费较大,三次产业结构与二次产业内部结构失调,二元结构转型进程停滞,与整个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可以这样评价:建国后的三十年里,在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竞争中,我们走了弯路,延误了时机,可以说,成绩为三,问题为七。

 回首当年,如果没有三十年以来的发展道路的调整,没有对三十年来对一大二公与计划经济的低效率体制的改革,如

 果不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知识及经验,我们今天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毫无疑问,仍然会处在世界最贫穷国家的行列。1978 年时,要不要改革开放,关系到占世界 1/5人口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富强,还就是贫困没落之大事。这就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与中国人民,为什么在三十年前依然决然地选择改革开放这一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事业,将其坚持了三十年之久,并且还要继续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的过程

 创办经济特区

 第一步就是创办经济特区。1979 年 7 月,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侨胞众多,资源丰富,便于吸引外资等有利条件,决定对两省的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与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自主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1980年 5 月,中央确定在深圳市、珠海市、汕头市、厦门市各划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1983 年 4 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加快海南岛开发建设问题讨论纪要》,决定对海南岛也实行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1988 年 4 月的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正式通过了建立海南省与海南经济特区两项决定,海南

 岛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创办经济特区迈出了我国对外开放的第一步。邓小平评价经济特区“就是个窗口,就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就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沿海城市

 第二步就是开放沿海港口城市。1984 年 5 月,党中央、国务院批转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决定全部开放中国沿海港口城市,从北到南包括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与北海共 14 个大中港口城市。1990 年 4 月,在邓小平提议下,党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要把浦东建设成为世纪现代化上海的象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金融、贸易、经济中心。沿海开放城市就是国内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结合部,就是对外开展经济贸易活动与对内进行经济协作两个辐射扇面的交点,它直接影响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

 经济开放区

 第三步就是建立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 年 2 月,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长江、珠江三角洲与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

 谈会纪要》,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与闽南三角区划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并指出这就是我国实施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布局。1988 年初,中央又决定将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全部对外开放,同已经开放的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等连成一片,形成环渤海开放区。中央还提出在这些经济开放区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结构。

 开放沿江及内陆与沿边城市

 第四步就是开放沿江及内陆与沿边城市。进入 90 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江及内陆与沿边城市延伸。1992 年 6 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与重庆 5 个城市。沿江开放对于带动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不久,党中央、国务院又批准了合肥、南昌、长沙、成都、郑州、太原、西安、兰州、银川、西宁、乌鲁木齐、贵阳、昆明、南宁、哈尔滨、长春、呼与浩特共 17 个省会为内陆开放城市。同时,我国还逐步开放内陆边境的沿边城市,从东北、西北到西南地区,有黑河、绥芬河、珲春、满洲里、二连浩特、伊宁、博乐、塔城、普兰、樟木、瑞丽、畹町、河口、凭祥、东兴等。沿江

 及内陆与沿边城市的开放,就是我国的对外开放迈出的第四步。

 到 1993 年,经过多年的对外开放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与完善政策,我国的对外开放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层层推进,基本上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江与内陆开放城市——沿边开放城市”这样一个宽领域、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面对外开放新格局。至此,我国的对外开放城市已遍布全国所有省区,我国真正进入了改革开放新时代。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 坚持改革开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