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09-27 来源: 不忘初心 点击: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年工作要点安排,10 月 10 日,由县人大常委会主要领导带队,常委会各位副主任、部分组成人员、委办负责人、人大代表和机关科级干部组成调研组,在县政府及相关工作部门的配合下,采取现场查看、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等方式,对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进行了现场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今年以来,县政府及其相关工作部门,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0)》,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全县“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紧紧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积极研究谋划,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推进落实,全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实现了良好开局、成效显著。

 (一)注重学习借鉴,科学进行谋划设计。县政府在全面学习中央、省市政策要求和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县情实际,及时研究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泾川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意见》和“1+9”方案,从相关部门抽组人员编制完成《泾川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22 年)》,聘请兰州大学县域经济发展研究院专家教授进行把脉,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我县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重要举措和重点工程。同时,组织各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先后赴**省和我省**市、天水市认真学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效借鉴。

 (二)围绕冲刺清零,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工程,切实加大资金筹措力度。今年以来全县累计投入“三农”资金 6.24 亿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1.53 亿元、统筹整合涉农资金 2.54 亿元,主要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产业发展。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目标,扎实开展“3+3”冲刺清零、“十查十看十补课”和“六大行动”,对 1320 户长期闲置房屋进行了拆除,1635 户易地搬迁户全部搬迁入住,3388 户贫困户饮水

 不稳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劝返复学学生 8 名,送特教学校就读残疾儿童 25 名,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达到 100%,新纳入低保 1217 人,新增特困供养 19 人,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 9308 万元,因地制宜扶持发展增收产业,贫困群众增收基础进一步夯实。

 (三)坚持示范引领,大力整治人居环境。把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战役,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全县农村人居环境面貌得到显著改善。强力推进“厕所革命”。确定党原、汭丰 2 个乡镇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整乡推进示范乡镇,城关**、玉都下坳等 22 个村为改厕示范村。全县举办农村改厕技术培训班 15 期,培训群众 900 多人次。在省市投资 336.97 万元的基础上,县财政多方筹资 804 万元,建成户用卫生厕所 5609 座,采购配发吸粪车 16 辆,全部投入运行。持续推进“垃圾革命”。投资 1050 万元,建成玉都、飞云 2 个乡镇低温无氧热解垃圾处理站,目前完成设备安装,正在实施附属工程。投资 240 万元,对已建成的党原、高平、荔堡 3 处垃圾填埋场进行了维修。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南、北二塬和川道 3 个片区乡镇餐厨垃圾实行全收集。购置发放垃圾清运车 2 辆、收集仓 58 个、电瓶保洁车 25 辆,安装各类垃圾箱(桶)1005 个,全面推行“户积存、村收集、乡镇转运、县(片区)处置”的农村垃圾处置模式,农村垃圾得到有效处理。全域推进“风貌革命”。以 55 个清洁村庄创建为牵引,精心培育“千村美丽”、“万村整洁”示范村。积极推进农村废弃危旧庄基拆除复垦,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四旁”绿化,有效改善了环境面貌。统筹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庄规划编制管理、“四好农村路”建设等“六项行动”,农村群众出行条件进一步改善。

 (四)强化支持保障,加快推动乡村振兴。坚持把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作为核心要素,统筹用力,多措并举,为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加快产业振兴。认真实施“牛扩量、果转型、菜提质”工程,扎实推进“特色产业质量效益提升年”活动,精心筹办并组织参加第十四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暨首届平凉红牛节,启动实施赛园赛果活动,全县新建果园 2087 亩,补植补栽 1.7 万亩,搭建日光温室 114 座、钢架大棚 308 座,种植设施西瓜 1.68 万亩、露地蔬菜 1.44 万亩,引进“平凉红牛”基础母牛 1657 头,订购红安格斯良种基础母牛**头,特色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在发展壮大主导产业的同时,量

 化配股财政支农资金 5140.4 万元,带动全县 187 个村参与“三变”改革,实现分红 767.28 万元,村集体经济增长 38.84 万元。推进人才振兴。聚焦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健全完善人才引培机制,举办农业技术人才培训班 12 期,培训各类乡土人才 3000 多人次。聘任 171 名中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和 15 名农村致富能人、经纪人、技术能手为科技特派员,建办科技示范基地(点)20 个,有效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职业农民,产业化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分别增至 22 户、76 家。促进文化振兴。持续完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成 3 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大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精心组织开展“三下乡”、全民阅读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丰富。充分发挥乡村红白理事会作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积极推动移风易俗,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得到初步扭转。注重生态振兴。强力实施农村环境保护攻坚战,切实加大秸秆禁烧、畜禽粪污和农膜尾菜污染治理力度,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二、主要问题 调研中,大家普遍认为县政府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做了大量扎实细致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谋划早、抓得实、效果好,成效令人满意。但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和群众的期盼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一是农村主导产业提质增效步履维艰,整体实现农民稳定增收的作用还不够强。二是农村劳动力趋于老化弱化且较为短缺,持续推进主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缺乏充裕的人才保障。三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实施中资金需求量大,需要不断加大投入。四是近年来一些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普遍投入不足,道路硬化率偏低,村容村貌进一步改善。五是宣传引导不够到位,农村群众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认识不足,支持、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个别环节存在上热下冷的现象。

 三、意见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为我们今后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全县上下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在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全面对接“十四五”规划的前提下,结合县情实际,立足脱贫攻坚和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建设等生动实践,坚持规划先行、点面结合、精准用力、有序推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力求凸显泾川

 特色、创造泾川经验,走在全市、全省前列。

 (一)推进产业振兴,促使产业培育向产业兴旺转变。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按照产业互补性的需要,坚持果品、畜牧、瓜菜、乡村旅游一体支持、统筹推进原则,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一要在果品产业提质管理上狠下功夫。积极探索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集约化管理模式,持续扩大矮化密植新品种果树栽植面积,积极开展老果园、残次果园的更新换代,促进弃管果园向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有序流转。要加大果园防灾体系建设,加强防雹网建设资金投入,不断提升果品产业有效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确保果品在适应现代果业发展中再上新台阶。二要在畜牧产业养殖扩量上再做探索。要以市场选择为主,高度重视牛、猪、鸡产业协调健康发展,根据农户养殖的有效工作量合理确定饲养数量,确保分户养殖效益最大化;继续鼓励、扶持农户适度规模养殖,逐步走向专业养殖,保障养殖规模的持续扩大。三要在蔬菜产业转型提销上找准出路。在丰富“菜篮子”的基础上,借鉴苹果、红牛发展经验,发展大宗产品,通过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实现整乡整县一品突破。支持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促进农产品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真正实现地理标志商标及其标志产品产量更大、卖得更多、收入更好。四要在乡村旅游促进增收上做好文章。要在突出重点、内涵提升、宣传推介、整体链接上多做文章,把城市消费者对美好乡村的向往需求与乡村供给结合起来,以旅游业带动城乡融合发展。通过“三变”改革,带动消费,提供就业,促进区域群众增加收入。

 (二)推进人才振兴,促使劳务输出向人才回流转变。要从学校,从青少年抓起,培养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情怀,树立致力乡村繁荣、奉献乡村振兴的价值观。通过兴办家庭农场、扶贫农场、扶贫车间、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等,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打造实现自我价值的发展平台。用农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比较效益,吸引一大批有志青年返乡创业,带动群众致富。积极鼓励、宣传、引导优秀返乡人才投身乡村振兴队伍,激发其创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和智慧热情。要制定扶持政策,大力支持农村致富能人领办产业园、创业园、创新园,建办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等“五小产业”。要持续加强职业培训,不断培育更多更好爱农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

 农民队伍。要不断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完善实施村组干部培养规划,保障和提高村组干部待遇,进一步调动干事创业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头雁效应”。

 (三)推进文化振兴,促使社会道德向乡风文明转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重塑乡规民约,倡导公序良俗,遏制社会不良风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新时代优秀乡村文化和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找到经济振兴的文化支撑点。要深入挖掘乡土优秀文化人才,保护乡土风情、传统村落等,让乡土文明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中绽放新的活力。要抓好德治,不断提高村民思想道德水平;抓好法治,让村民知法、懂法、守法;抓好自治,教育引导村民依法加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四)推进生态振兴,促使环境改善向生态宜居转变。

 深入推进农村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统筹推进生活污水治理、村庄规划编制管理、“四好”农村公路管理建设等“六项行动”。有序推进“一户一宅”政策落实,注意把握好村庄保留与搬迁的关系,农户住宅保留与改造、拆迁与新建的关系,注重突出风貌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防止大拆大建,乱修乱建、侵占多占。要进一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逐步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发展绿色农业。要传承泾川造林绿化优良传统,持续开展塬面、山地、沟壑、村庄、道路整体绿化,做到四季有绿、三季有花、家家有果,建设山青水绿、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统计局的安排,商南县统计局成立了调查组,抽取省级“三变”改革试点示范村金丝峡镇**村和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白玉河口村作为调研对象,采取入户访问、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开展调研活动,调研人员与上述两个村村干部座谈并共同填报《乡村振兴相关统计指标调查表》,在每村选取 10 户进行问卷调查,详细了解了实施现状,梳理和汇总了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通过对白玉河口村和**村全面深入的走访了解和“解剖麻雀”,我们对于近年来农村的变化和发展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探索实践进行了理性思考。

 一、“乡村振兴”

  1.基本情况。调研人员通过查阅白玉河口村和**村村上档案的方式,对以上两个村子相关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

  (1)**村。常住人口 387 户,常住人口 1512 人,其中贫困户 128 户 440 人,贫困人口发生率达 29%,属于贫困村。村上生活垃圾经过集中处理方面比较到位。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覆盖本村 387 户,覆盖率达 100%。在特色产业方面规模较小,“三品一标”基地面积只有 50 亩粮食种植面积超过耕地总面积一半还多,农业生产依赖财政投入。使用沼气农户比例较高,达到 110 户,占比 28%。在乡风建设方面,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比较丰富,儿童入学率达 100%。在乡村治理方面,基层民主参选率达 100%,有新型职业农民 6 人。村干部平均年龄很大,达到 51 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参保人数 1512 人达 100%,家庭医生签约率达 100%。基础设施建设较好,通自来水农户 387 户,达到 100%;卫生厕所改建农户数 310户,达到 80%;行政村公路通达率 100%,通互联网农户 82.69%,60 平方米以上村卫生室 2 个。脱贫人口占比 42.5%,未脱贫人口仍占大部门,脱贫攻坚任务非常艰巨。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较低,只有 20%。全年村集体集体收入严重依赖财政补助,没有经营性收入。

  (2)白玉河口村。全村贫困人口占 24.4%,属于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覆盖率达 100%。特色产业发展比较好,占总耕地面积的 16.1%,主要是香菇、水果,有“三品一标”3 个,“三品一标”基地面积 500 亩。农产品销售方式紧跟互联网发展浪潮,开展网上销售农产品农户 300 户,占比达 45.4%。本村上学 6-15岁儿童较多,占总人口比例达到 24%,劳动力相对减少。在乡村治理方面,基层民主参选率达 100%,有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不断壮大,达到 30 人。村干部平均年龄偏大,达到 39 岁。家庭医生签约率达 100%。留守儿童 13 人,留守老人 20 人。通自来水农户 658 户,占比 99%,卫生厕所改建农户数 80 户,占比 30%。行政村公路通达率 80%,通互联网农户占 20%,60 平方米以上村卫生室 3 个。脱贫人口占比 53.2%,从事二三产业劳动力比重较低,只有 20%。全年村集体经济严重依赖财政投入,总收入 35 万元,其中经营收入 5 万元,财政补助资金 30 万元。

  2.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乡村旅游产业链有待延伸。受限于信息、技术、资金等因素,白玉河口村和**村均没有开展乡村游的农户,村

 旅游产业发展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只有白玉河口村有5户开展住宿餐饮的农户,食宿等接待条件有限,游客吃、住、游、娱延伸不足,尚未形成乡村旅游的完整产业链。二是村集体经济组织尚在筹建之中,经营收入较低或无。**年,白玉河口村村集体收入 35 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 5 万元,**村村集体收入 34.86 万元,全部为财政补助资金。村集体经济后续发展乏力。三是干部后备力量比较缺乏。总体上看,目前白玉河口村和**村村干部平均年龄偏大、年轻干部缺乏、后备力量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村村干部平均年龄达到 51 岁。

  3.几点建议。一是进一步发挥党建引领作用。要充分利用“能人治村”的优势,注重村年轻干部培养,通过村干部“传、帮、带”,加强村干部后备力量建设,在农村党员发展、培养、教育等环节加强规范化管理,让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更好发挥。二是进一步坚定绿色发展路径。坚定不移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不动摇,逐步把自然生态优势体现到经济社会发展中。提升发展生态旅游业,提升乡村旅游的品位和档次,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引进先进技术提升传统农业,扩大有机蔬菜和优质水果规模种植面积,发展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绿色品牌农产品。三是进一步完善民生保障体系。首先是提高农民就业技能。由政府帮助加强就业培训,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务工技能。其次是加强社会保障兜底。当前,新农合医疗保障虽已全覆盖,但门诊报销比例低,看病住院仍然是农民的大笔开销,农村因病返贫现象还是农民最担心的事情。及时实施困难救助。一些缺乏劳动力的低保边缘户,生活上的困难还不少,需要各级多加关心,定期摸底、掌握动态,及时予以帮扶。四是进一步健全工作帮扶体系。发挥政府经济部门的业务优势,帮助村里挖掘特色产业和资源潜力。帮助加强技术指导,在农业栽培、林业种植、等领域下派专业力量,帮助发展各类生产活动。有些基础相对薄弱的行政村,工作合力形不成,特别需要上级派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的农村指导员,帮助化解矛盾,促进团结合作,把那些真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并且认真负责的同志选派到基层一线,为乡村振兴多作贡献

  二、“乡村振兴农村居民调查问卷”情况

  1.调查对象大部分年龄在 35-50 岁之间,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绝大部分为初中文化水平,严重影响了乡村战略的有序推进。

 2.大部分调查对象对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内容不清楚,普遍对产业兴旺及生活富裕比较感兴趣。

  3.普遍感觉家乡变化最大体现在村里的道路变好变宽了。

  4.普遍感觉家里每年负担最重的是医疗费用。大多数人认为发展集体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影响乡村振兴的最主要因素是缺少资金,最期盼的是提供资金扶持,最想参加的培训项目是农业生产管理技术。

  5.家里主要收入来源是务工收入和种植业。

  6.大多数调查对象知道“三变”改革,但不清楚具体内容。

  7.所有的调查对象所在村都进行了“三变”改革,所有调查对象都认为改革效果比较明显,均愿意参加改革。

  8.大部分调查对象在“三变”改革工作最希望加强村集体资产管理。

  三、“三变”改革工作

  1.改革实施总体情况。商南县采取一系列硬措施,提早谋划、统筹部署**年脱贫攻坚和“三变”改革工作,推动全县脱贫攻坚和“三变”改革向纵深发展。县上制定了《商南县**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方案》和《商南县**年脱贫攻坚工作要点》,县“三变”办拟定了《商南县**年“三变”改革实施方案》和《商南县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方案》。按照整村推进、整流域推进、整沟域推进、连片开发思路,突出抓好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壮大集体经济等重点工作,确保**年度 34 个贫困村 1.74 万人口顺利脱贫退出。**年全县“三变”改革工作在巩固 11 个试点村的基础上,每个镇办再发展 2 至 3 个“三变”改革村(社区),使全县“三变”改革村达到 34 个。将清产核资和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三变”改革的基础和着力点,细化任务清单、明确时间节点和工作内容,计划 6 月底前完成股权量化、股份合作和项目实施工作。**年继续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对初步具备发展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基础条件的区域,先行发展一批规模适度的特色产业,形成产业特色突出、市场前景较好的初级发展平台。围绕食用菌、猕猴桃、有机茶、中药材等特色产业,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坚持因地适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发挥优势,推动做强做优特色产业,激活发展资源,拓宽增收渠道。

  2.试点示范工作开展情况及现状。**年全县“三变”改革工作在巩固 11 个

 试点村的基础上,每个镇办再发展 2 至 3 个“三变”改革村(社区),使全县“三变”改革村达到 34 个。

  3.“三变”改革试点示范取得的成效。脱贫攻坚中,商南县按照试点先行思路,先期选择 11 个村社区试点,推行“党支部+‘三变’+集体经济+贫困户”模式,大力实施“三变”改革。县上从清产核资入手,认真摸清每个村社区的土地、山林、水域、旅游等资源底数,弄清楚使用现状。在此基础上,推动资产股份化、土地股权化,激活原先闲置低效的资源。金丝峡镇太子坪社区依托靠近金丝峡景区的区位优势,统一租用 40 户村民的闲置房屋,发展农家乐 33 家,每户每年获得租金 3 万元。同时,积极招商引进龙头企业,兴办专业合作社,培育能人大户和家庭农场,通过发展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实施土地流转,引导吸纳农民以土地、资金、劳力等入股,建设农业园区、产业基地,让农民或贫困户获得土地租金、务工工资、股金分红等多重收益,加速发展农业产业、振兴村域经济。目前,商南县已流转土地 5.5 亩,打造了万亩白茶、万亩猕猴桃等 132 个连片产业基地,新培育 24 家龙头企业、116 家专业合作社、39 户家庭农场。期间,商南县出台了《实物资金入股“三变”实施办法》《“三变”改革企业配股办法》等规定,强化利益分配导向,兼顾企业、集体、个人利益,明确界定了集体、合作社、农民等独立实体入股权重,企业根据规定对流转资源和入股资金分股配股实行保底,优先保障贫困群众,确保群众股权实现收益。县财政列支 500 万元,专项用于试点村“三变”改革;捆绑整合涉农资金,实行政策优惠,将村企合作开发、投资兴建的农业产业基地、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列入规划,优先扶持发展。依托政府在制度、财力、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商南县“三变”改革进展顺利。截至去年年底,已累计投入资金 3.8 亿元,11 个试点村共流转土地 7277 亩,5430亩山地实现了资源变资本;财政投入和吸纳社会资本 8250 万元资金变成股金;全县 1016 户农户入股变成股东,其中贫困户 628 户 2386 人。

  4.开展“三变”改革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一是缺乏农村能人引领,缺少带头人和领头雁。二是合作经济组织管理上不尽规范,管理水平普遍较低。三是项目选择、产业规划方面缺少专业指导。四是资金缺乏,规模普遍较小。五是风险防控和农民利益保护、管理监督制度、收益分配制度、退出机制和应急机制不健全。

 5.对农村“三变”改革的建议。一要突出政府主导作用,正确把握改革方向。基层政府应加强对“三变”改革的研究引导和全程监督管理,应统筹做好项目选择、产业规划、资源配置、资金整合、政策保障等方面的支持,确保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二要发展多种经营形式,积极培育改革主体。三要把握好关键环节,切实强化风险防控。抓好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通过确权颁证将农村各类资源资产权属彻底厘清,为农村集体和农户各项资产的资本化提供法律保障。高度重视“三变”改革中的风险防控和农民利益保护问题,建立“三变”管理监督制度、收益分配制度、退出机制和应急机制,始终坚持“土地共有性质不改变、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四个原则,保障村集体和农民的基本收益。探索设立政府性风险补偿保障金、农业经营主体风险保证金,发展特色农业保险,增强“三变”承接主体的抗市场风险能力。

相关热词搜索:振兴 调研报告 乡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