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09-29 来源: 不忘初心 点击:

 7 月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20xX 年,XX 县被列为全省精准扶贫示范县以来,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强化措施,扎实推进 1236 扶贫攻坚行动。以解决群众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坚决打好统筹扶贫、精准扶贫、开放扶贫、造血扶贫和生态扶贫整体战。至 20xX 年底,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5050 元,较上年增加 651 元,增长 14.8%,比 20xx年增加 1851 元,全县新扶贫标准下的贫困人口由 201X 年的 8.76 万人减少到 4.1 万人,累计减少 4.66 万人,年均减少 1.55 万人,贫困发生率由 50.8%下降到 24.6%累计下降 26.2 个百分点,年均减少 8.73 个百分点。

 一、20xx 年以来的扶贫成效 一是加大整合资源力度,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近年来全县以专项扶贫为着力点,积极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整合投入抓扶贫,加快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20xx 年以来,衬砌渠道 243.6 公里,新增农田灌溉面积 11100 亩,发展牧草节灌面积 2000 亩,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 4.70 万亩,治理河道 40.28 公里(防洪堤),治理小流域 1.6 平方公里,建成梯田 2.32 万亩,解决了 5.79 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2.9%;实施农村公路建设项目 119 项 715.25 公里,其中新改建通乡油路 6 条 151.13 公里,通村油路(水泥路)79 条 434.8 公里,通村砂砾路

 34 条 129.34 公里;100%的乡镇通了油路(水泥路),49.5%的建制村实现了通畅;先后投入电力建设资金 3.9 亿元,先后建设主变 11 台、容量756.6 兆伏安,安装配变 93 台、容量 12.22 兆伏安;新建 330 千伏、110千伏输电线路 241 公里,新建改造 35 千伏及以下输配电线路 180 公里,全县村组通电率达 100%。贫困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发展条件明显改善。

 二是积极培育发展富民产业,不断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201X 年以来,县上每年安排 1 亿元以上财政资金扶持设施农业发展,同时累计注入担保资金 1.83 亿元,发放妇女小额贷款 6.86 亿元、双联贷款8.54 亿元、双业贷款 10.66 亿元,积极引进甘肃银行、鑫隆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和农信项目,为贫困群众提供无担保、无抵押、高效便捷的小额贷款服务,有效缓解了贫困群众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有效整合人社、扶贫、教育等部门培训资源,组织开展各类实用技术技能培训,使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提升。扶持建成华藏寺镇栗家庄高原设施林果效益试验示范园、打柴沟镇上河东日光温室示范点等一批产业示范园区,初步形成了以人参果、红提葡萄、高原夏菜、马铃薯、食用菌、XX 白牦牛和 XX 肉用细毛羊为主的基地化生产格局。20xX 年,扎实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开工建设日光温室 4908.6 亩,养殖暖棚 38980.3 亩;推广以小黑麦、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 28 万亩,完成以马铃薯全膜垄作栽培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 5.1 万亩;大力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

 全县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达到 577 个,发展会员 3062 人,带动非成员农户 5209 户。全县特色种植面积达到 38.35 万亩,建成高原夏菜生产基地 9.1 万亩,旱作农业种植面积达到 5.1 万亩,饲草料种植面积达到 28.15 万亩。设施农业累计达到 8.54 万亩,规模养殖小区达到780 个,设施农业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跨越式发展,已成为农牧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特色种植业产值达 9.66 亿元,畜牧业产值达 5.02 亿元,特色农牧业收入占到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 60%以上。组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462 个,培育和引进县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8 家,多个无公害蔬菜品种和白牦牛系列产品分别得到国家绿色食品质量认证、产地认证、有机食品认证。

 三是全力实施下山入川,加快推进高深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县上多年来持之以恒地把移民搬迁作为解决贫困的有效途径,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办实事、办大事,移民工作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201X 年以来,县上研究制定了生态移民规划和安置方案,动员各方力量深入实施下山入川工程,全力打好生态移民攻坚战。通过市内农林场安置、毛藏库区移民新村安置、县城安置、县内易地搬迁安置、县外安置、劳务移民和教育移民等多种方式搬迁安置移民,先后建成了华藏寺镇红大口、华藏寺镇黄草川、松山镇红山根等生态移民安置点 28 个,搬迁移民 5881 户 27077 人。同时,整合农牧、人社、教育、扶贫等部门培训资源,不断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千方百计扩大劳务输转规模,201X 年以来累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 20.1 万人,

 实现劳务收入 24.59 亿元。生态移民工程和劳务输转工程的深入实施,使全县累计退出耕地 10.7 万亩,建成草原围栏面积 510 万亩,禁牧 160万亩,草畜平衡 427 万亩,从根本上解决了高深山区农牧民群众生产生活困难问题。

 四是持续加强智力扶贫,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始终坚持把贫困人口的教育和培训作为扶贫开发一项重要工作,逐步探索形成了项目+产业+科技三位一体科技扶贫模式。深入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每年培训农牧民 10 万人次以上,骨干培训 5000 人以上,累计培育科技示范户 1.45 万户,培养了一大批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牧民。不断加强农牧业科技创新,先后完成各类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 328 项(次),示范 163 项(次),示范面积达 75 万多亩,旱作农业、测土配方施肥、大田高效节水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 96%以上,良种良法的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明显。认真开展以两后生为主的贫困劳动力技能培训,先后组织输送贫困家庭两后生 2180 名,培训雨露计划 2236 人,基本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五是着力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统筹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201X 年以来,新改建中小学校舍面积达 16.7 万平方米,学前幼儿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 63.8%、99.34%、89.64%,12075 名农村中小学生全部吃上了营养餐,率先在全省实现了由小学到高中阶段 12 年的免费教育,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学校布局日趋合理,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建成卫生业务技术综合服务楼、迁址建设了藏医院、新建县医院门诊医技大楼和 9 所乡镇卫生院、73 所村卫生室,今年开工建设妇保院和藏医院住院部楼,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保障标准和水平明显提高,城市和农村低保对象分别达到 7381 人和 51627 人,五保供养人数达 1525 人,供养规模位居全省前列。新农合参合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 98.62%、97.64%、99.7%。建成保障性住房 14188 套、游牧民定居工程 2480 套,改造农村危旧房10500 套,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 21.82 平方米,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 90%以上。

 六是不断加大社会扶贫,努力形成扶贫开发合力。201X 年以来,各对口帮扶单位高度重视,扎实开展帮扶工作。先后落实各类对口帮扶资金 6862.16 万元,重点实施了黄草川生态移民示范园、红山根生态移民示范园、打柴沟镇设施农业示范园、工业园区给水工程、小城镇建设、道路建设和人才培训等帮扶项目,为贫困群众帮办了一大批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为全县扶贫开发注入新的活力。在全省开展的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中,省市县乡 245 个单位、7334 名干部联系我县 176 个贫困村和 10289 户特困户,各联村单位和联户干部协调落实富民项目 475 项,落实资金 2.61 亿元,受益群众 8.4 万余人;为贫困村、贫困户兴办实事 2500 多件,捐款捐物折合资金 2353.87 万

 元,201X 年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 4986 万元,组织实施扶贫项目 8大类 30 余项,减少贫困人口 1.53 万人,扶贫开发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201X 年奋斗目标 1、增加农牧民收入。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武威市平均水平,贫困乡镇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5%以上。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生态建设全面推进,农牧民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2、减少贫困人口。到 201X 年底,力争全县基本实现稳定解决温饱的目标,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减少贫困人口 2.5 万人,年均减贫 0.5 万人,返贫率控制在 30%以内。

 3、201X 年内组织实施贫困村整村推进项目 17 个,贫困户新建设施农牧业 1900 亩,实现全县贫困户户均 3 亩棚的目标,力争使祁连、东坪等 7 个乡镇和华藏寺镇岔口驿村、松山镇松山村、天堂镇天堂村等 35 个贫困村实现整体脱贫。

 4、力争完成建制村道路通畅工程 360 公里,建成 15 个乡村客运停靠点和河东公路、石门镇至宽沟工业园区二级公路、石门镇至火石沟公路,基本形成金强川四纵六横路网架构;全面建成石门河调蓄引水和南阳山片下山入川生态移民小康供水两大骨干水利工程,加快二道墩注入式水库、抗旱应急引水工程、松山灌区改造、南阳山片 2.3 万亩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解决 6 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新增节水灌溉面积 1.3 万亩。

 5、积极推进移民搬迁,解决恶劣环境人口生存问题。坚持把劳务移民作为扶贫开发的重要举措,整合易地扶贫搬迁、游牧民定居、石羊河流域生态移民和教育移民等项目,以县外移民和本县、乡镇或村内实施易地搬迁、插花移民、区域内调整相结合,加大移民搬迁和劳力输转力度。到 201X 年底力争完成生态移民 2 万人。做好《居住在海拔 2800 米以上的 10977 户 44566 人易地搬迁规划》;为部分贫困人口有计划地移居到公路沿线、中心城镇和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县内外川区,实现稳步脱贫,奠定基础;四是力争实现劳务输转 20 万人(次)、两后生培训 4000 人、劳务技能培训 10000 人的目标。

 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范文(二)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 XX 扶贫搬迁办发〔XXXX〕X 号文件精神,我街道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青龙街道位于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城乡结合的街道,属城市建设规划区域。幅员面积 X 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X 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 X 万人,建卡贫困户 X 户 X 人)。

 截止 XXXX 年,街道农村村级公路里程 X 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X 公里。耕地面积 X 亩,其中撂荒土地 X 亩。农村产业主要以种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养殖牛羊兔鱼等第一产业为主。

 二、贫困户贫困成因 通过开展贫困户相关信息调查。我们发现贫困户之所以难脱贫、易返贫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

 调查发现部分偏远贫困户往返一趟集镇需要步行 3 个小时以上。居住环境恶劣、资源贫乏,生产生活资料严重匮乏,即使有资源也多因交通闭塞、信息不畅,难以得到有效开发。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贫意识低,缺乏发展技能。

 农村贫困人口多数为初中以下文化。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思想观念陈旧,传统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落后。生活上往往靠帮靠救济,脱贫意识极其薄弱。几乎没有懂现代农业专业技术的人员,缺乏自我发展的能力和动力。

 三产业附加值不高,缺乏劳动力,收入水平低。

 多数贫困户是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户,家庭经济收入主要依靠责任田,缺技术、缺资金、缺门路,日常生活比较艰难。加之第一产业要有产出,主要依靠人工劳力,且产业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费力不讨好,两相对比之下青壮劳力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在家的多为老弱病残,即便想要发展产业也是有心无力。

 四教育负担重,抗风险能力低,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再穷不能穷教育。文化知识的培养是贫困户最终改变贫困命运的关键。目前国家已免去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主要费用。但就读高中、大学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仍然相当重。一个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万元左右,有些贫困户家庭往往为了孩子上学负债累累。二是在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抗风险能力。一旦遇到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贫。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劳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额医疗费用,又减少了家庭收入,这一增一减,对于贫困户家庭无异于雪上加霜。因学因灾因病返贫现象严重。

 三、思路和建议 一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灵活运用搬迁政策。

 一是针对贫困户地理位置偏远,地形复杂交通不便,生存条件差的问题。加强道路交通、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户生产生活条

 件。二是对于确实过于偏远的农户,要灵活运用扶贫搬迁、生态移民等扶贫政策。将农户调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居住。三是迁入地要积极为搬迁户协调解决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学、卫生等必须的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并积极为搬迁户规划产业发展,确保搬迁户搬得出、安得稳、能致富。

 二加强教育培训,提高产业技能。

 一是认真组织各种短期技能培训,培训坚持就近就地原则,分散办班,分类指导。为使学习劳动两不误,尽量安排农闲时间组织招生,要针对不同地区农村的特点,实行随到随学,只要达到要求和学习目的就行,在课程安排上以当地主要产业的管理为主,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二是同时对当地懂技术、有经验、能力强的致富带头人,要鼓励他们积极帮扶贫困农户并给以适当的奖励。

 三优化产业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劳动力回巢。

 一是引进产业附加值高,有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安排扶贫对象劳动力就业和辐射带动周边扶贫对象发展生产,吸引劳动力回乡就业。二是通过土地流转,统一规划。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依托,扩规模,提档次,集中力量整合产业项目,打造地区产业品牌。改变农户个人自产自销、粗放经营的低竞争力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从而提高农户收入。

 四加强各项保障政策,减轻农户负担,提高抗风险能力。

 对于贫困户教育负担重的现状。一是着力抓好雨露计划等贫困户学生读书优惠政策。建议加大对高级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家庭的补助,同时积极与教育部门衔接,合理组织安排贫困学生在校勤工俭学,大力推进贫困助学贷款等优惠政策,减轻贫困学生家庭负担。二是制定相关灾害救助政策,着力减小农户遭遇自然灾害时的损失。同时积极借鉴合作医疗、保险等较成熟的措施,与社保、保险公司等有关部门联合推出农业生产保险,以帮助农户规避自然灾害的风险。同时利用专业合作社、集体与企业协议生产等形式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积极整合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等医疗政策。同时加大贫困户就医看病时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以外费用报销的政策支持力度,确保农户看的起病,减少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

相关热词搜索:精准 扶贫 调研报告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