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振兴旅游经济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10-04 来源: 不忘初心 点击:

 关于振兴旅游经济的调研报告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为深入推进《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实施,加强文化和旅游的深度结合,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市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和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现将**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供领导决策参考。

 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文化旅游资源情况 **旅游资源独具特色、类型多样、组合性强,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得益彰,物质性旅游资源与非物质性旅游资源相互并存。全市共有旅游景区、景点 20 个,其中 4A 级景区 5 个,**丹霞旅游区(**大瀑布、佛光岩、燕子岩 3 个 4A 级景区捆绑)正申报争创 5A 级景区。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有**丹霞世界自然遗产、**丹霞国家地质公园、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燕子岩国家森林公园、桫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中上游珍稀鱼类保护区等国家级、世界级生态旅游资源,是一个资源全域分布、产品类型丰富、产品组合良好的国家级生态市和中国长寿之乡。境内还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0 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 处、文物点 214 个,有汉晋歌舞俑、陶房、古籍、宋代石刻等若干,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村)2 个,保留较为完整的古村落、街区和建筑。**市人文景观底蕴深厚,民俗风情丰富多彩,具有以“四渡**”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大同古镇、丙安古镇”为代表的古镇文化、以**河为代表的盐运文化、以民族村、高竹村苗寨为代表的苗族文化、以及璀璨的竹文化、佛教文化、丹霞文化等等,自然文化和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奠定了**文化旅游独特风格和丰富内涵。截止目前,全市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独竹漂、游式武术、船工号子、晒醋技艺等 4 项;地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竹木编织雕刻技艺等 4 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花灯、莲枪、单碗、山歌等 14 项。

 (二)文化旅游发展取得实效 **旅游在 30 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和产业带动作用,密切结合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全域旅游、大健康旅游新要求,坚持“高端引领、产城结合、综合配套、业态创新”,紧紧围绕“吃、住、行、游、娱、购”等旅游要

 素集聚和发展文化旅游新业态,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x”和“互联网+”等新模式,通过产业延伸和产业融合,重点发展主题文化旅游,加快发展休闲健康养生产业,集聚发展住宿接待、特色餐饮、信息服务、金融服务、文化娱乐、交通运输、旅游商品、电子商务、旅游房地产等旅游综合服务业和配套产业,努力构建以主题文化旅游为主导、旅游综合服务和休闲健康养生为支撑、其他配套产业为辅助的特色文化旅游全产业链条,打造具有国际水准的文化旅游目的地。2016 年,**市共接待游客 1200 万人次、同比增长 71.38%,实现旅游总收入 135亿元、同比增长 80.04%。在文化产业统计中,**市涉旅企业纳入文化产业统计共24 家,其中,行政单位 1 家,企业 23 家,文化产业增加值为 1.2 亿元。

 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举措 (一)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绿色经济” 1.始终坚持传承红色文化。**旅游在发展中以弘扬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和四渡**精神为主基调,通过打造红色基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用活红色资源,凝聚发展动力,着力铺就一条“红绿”交相辉映的发展之路。打造了黄陂洞战斗遗址、四渡**红军烈士陵园、丙安红一军团陈列馆等红色旅游景点,三个景点均列入全国 100 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遵义—仁怀—**—习水旅游线路成为全国30条红色旅游经典线之一,丙安古镇更是成为**红色旅游的必经之地。同时围绕红色文化主题还多次开展“百万雄师渡**·千名滇军亿长征”等万人游**主题营销活动。

 2.始终坚持保护自然遗产文化。**丹霞遗产地极具科考价值和景观美学价值,适合观光游、科普游、科考探险等各种旅游消费群体。为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市成立了世界自然遗产局,强化对自然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并建立了**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多渠道向游客普及丹霞地形地貌相关知识,打响了“世界自然遗产精品游”的品牌,**丹霞旅游区目前正在申报争创 5A 级景区。

 3.始终坚持延伸发展体育文化。**在旅游产品建设上非常注重运动体验产品的注入,全力打造“中国户外运动基地”。不仅在景区内建设了漂流、旱滑道、水滑道、滑草、低空滑翔、9D 影院、房车露营、四渡**红色 VR 体验、模拟飞行等时尚刺激的体验运动项目,全长 160 公里的全国第一条**河谷旅游公路和**三十里河滨大道的建设更成为国内外运动爱好者的运动热点。近年来,**旅游局举

 办了 4 届“穿越侏罗纪山地自行车爬坡赛”和 2 届“四渡**”冬泳抢渡赛,良好的竞技环境吸引了来自全国 21 省 60 多个城市的 1000 余名自行车爱好者参加自行车爬坡赛,川、黔、渝、滇等省市 1300 余名冬泳爱好者参加冬泳强渡赛。2017年,遵义旅发委主办了国际商学院精英挑战赛、红牛国际顶级极限挑战赛、**河谷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和**河铁人三项赛等专业赛事。

 4.始终坚持创新开发本土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吸引游客体验原生态乡土文化,既是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又促进当地经济发展。长街宴、年猪节、美食节、采笋季、踩山节等为载体的乡村旅游节,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原生态乡土文化。大力发展旅游商品,在旅游商品中突出地域文化、生态文化。依托竹、家禽、特色果蔬、中药材等生态资源,衍生开发竹加工、特色食(药)品加工等工艺品、纪念品和绿色食品,促进绿色生态产品向旅游商品转化。开发竹根雕、竹编等 40 余种民俗工艺品,自主研发竹纤维纺织、竹塑复合型材等 10个系列 30 多种特色产品。大力发展美食文化,研发了国宝菜系、丹霞菜系、红军菜系、瀑布菜系等长寿美食菜系,膳食养生食品成为**人民长寿的秘诀。

 5.始终坚持宣传推广创意文化。**旅游在宣传推广中,依托旅游资源,对文化资源进行创意化开发,凸显旅游的文化性和体验性,充实了旅游文化内涵,丰富了旅游业态。**景区成为全国摄影家协会拍摄基地,电视剧《西游记》外景拍摄地,浙江卫视《西游奇遇记》、四川卫视《两天一夜》综艺节目外景拍摄地;成功举办了中法狂欢节,与法国圣梅达尔市和蒙特罗市建立友好城市关系,并签订了《法国市场开发战略协议》;举办了第 31 届 2016 全球城市旅游小姐世界大赛中国赛区总决赛和 2016 年国际山地音乐节。创意文化产业与休闲旅游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旅游的知名度。

 (二)文化旅游带动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1、旅行社规模逐步壮大。全市现注册有独立法人资质旅行社 8 家,外地旅行社在我市设立的服务分社 1 家,各类专职导游人员(讲解员)200 余名。2017年 1-6 月份年接待游客 3.7 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 863.28 余万元。

 2、住宿业实现几何增长。全市现有各类住宿设施 628 家、床位 28000 张,是 2010 年的 6 倍。截止目前为止,共有 24 家旅游住宿企业纳入限上企业联网直报统计,2016 年累计实现营业收入 23020.43 万,2017 年 1—6 月累计实现营业

 收入 11575 万。

 3、餐饮业保持传统地位。全市共有餐饮单位 2285 家,其中城区 1527 家,乡镇 758 家,其中 2016 有 54 家纳入限上企业联网直报统计,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69 亿元,2017 年有 45 家餐饮企业纳入限上企业联网直报统计,1—6 月累计实现营业收入 0.91 亿元。

 4、旅游商品业方兴未艾。全市旅游商品企业约 40 余家,以红**、黔老翁晒醋、信天石斛等为代表一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蓬勃发展,其中已有 5 家企业营业额超千万元。拥有大型旅游商品销售企业 5 家,商品销售网点及门市近 100 家。根据贵州省旅游统计系统统计,2016 年**市旅游商品销售收入达 15 亿元。

 5、旅游娱乐业百花齐放。2016 年全市现有文化类企业 166 家,实现营业收入 3.1 亿元,其中,文化企业法人 18 家,实现营业收入 1.77 亿元,文化产业个体工商户 148 家,实现营业收入 1.33 亿元。

 三、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缺乏文化旅游政策和人才 **文化旅游发展政策配套不到位,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专业人才奇缺,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一)缺乏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市旅游资源开发总体上还停留在观光旅游和浅层次休闲度假功能上,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文化价值发挥和创新不够,一些中小景区文化主体不鲜明,无法满足游客体验参与、感受独特文化的深层需求,未能将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有效转变为品牌优势和经济优势。本地的红色文化、盐运文化、生态文化未有效植入核心景区中,旅游互动体验项目中,而原有文旅项目体量小,内容缺乏有效展陈载体,多媒体、数字化等高科技技术运用欠缺,如博物馆等项目展示方式单一,人文历史挖掘深度不够。

 (二)缺乏文化旅游核心吸引物 旅游吸引物是根据各地资源优势开发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核心吸引物是旅游目的地建设的根基。目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卓有成效的城市,都成功打造了各自的核心吸引物,如主题公园类的核心吸引物,深圳有东部华侨城,桂林有《印象刘三姐》等。总体上看,**市文化吸引物、旅游吸引物很多,但缺少文

 化与旅游成功对接的核心吸引物。

 (三)文旅融合产业链条偏短 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目前更多表现在景区景点的开发中,在旅游其它要素如吃、住、购、娱等环节融合不够。如地方特色风味餐饮开发不够,缺少文化演艺和特色餐饮为一体的剧院式餐厅,酒店文化氛围不够,缺少接待大型团队的旅游购物商店和特色街区,缺少可以接待旅游团队的高档次、小规模演出场所。

 (四)文旅项目投融资渠道单一 文化旅游业以文化为底蕴,以历史文物景观及文化活动的浏览观光服务为核心,涉及到各个方面,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市目前文化旅游主要资金主来自于政府投入,民营资本介入很少,融资渠道单一,而政府所能提供的毕竟是有限的。有些极具文化和观赏价值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缺少资金投入,开拓性激活的能力不足,综合效应发挥不好。

 四、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2017 年 2 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国土部、住建部、文化部等 7 部门发布《“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要求针对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优化投资结构,在旅游领域重点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条件,集中打造新景区,夯实旅游业发展基础。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将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根据《“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迫在眉睫,加快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是**寻求发展潜力,实现跨越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创新机制培养人才 一是创新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加强对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领导,成立领导机构,整合宣传、文化、旅游、文物等部门职能,建立协作配合长效机制。加强宏观管理,协调交通、饮食、娱乐、园林、商业、文化等相关部门相互衔接,共同为文化旅游业服务。二是创新制定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政策。指导文化旅游适度发展,引导资金正确投向。三是加强人才培养,深化文化旅游内涵。定期开展业务培训、行业交流、业务竞赛等活动,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技能、整体素质和行业总体服务水平。

 (二)全力打造文旅精品

 从历史文化中提炼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人们喜闻乐见的元素,将其融入到旅游产业之中;结合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地形地貌,打造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品牌,丰富与完善旅游重点项目,建设旅游文化街区、文化创意旅游园区、旅游文化综合体;通过从历史经典、风土人情、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搜集整理文献、资料、图片、相关设施等,建成博物馆、纪念馆,将物质形态转变为旅游文化产品;通过搜集、整理、复原、保护历史文物、遗迹遗址,积极开展文化观光、文化体验、旅游演出等。

 (三)不断丰富文化载体 结合区域、民族特点,策划节庆活动,给游客留下深刻而独特的文化记忆;通过大型的综合演出、舞蹈表演、音乐演奏、歌舞表演等形式,展现具有民族或区域特色的音乐、舞蹈、民间技艺、民族艺术等旅游文化资源;通过组织、安排游客参与旅游娱乐活动,让他们体验区域的民俗风情,扩大旅游文化影响力;运用科技手段、网络、电视、手机等宣传平台,再现立体化、生动化的旅游文化;运用情景再现等动态形式,灵活展现旅游文化;通过积极参与有影响的旅游文化交流活动,加大旅游产品的宣传推广,做大做实旅游文化品牌。旅游景区(点)要广泛吸纳文艺演出团体和艺术表演人才以多种方式灵活参与景区经营,不断提高景区(点)的文化内涵。红色旅游景区,要积极开发面向市场、面向群众的演出活动,丰富红色旅游的文化内涵,提高红色旅游的经济效益。

 (四)大力发展文旅商品 拓展和延伸文化产品的纪念意义、审美功能、收藏价值,递次推出具有“特色性、观赏性、便携性、宣传性、多价性”的产品,逐步形成品种齐全,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富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体系。引入市场营销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设立销售机构,最大限度地扩大销售。要广设网点,不但要在景点内设立专门的购物商店,开设网上商店,还要在车站、大型酒店和城市的中心购物区设立销售网络。

 (五)保护开发文旅产品 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原则,既要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和本真性,又要通过旅游开发向外界宣传推广。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生产性保护方式,加以合理利用,为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鲜元素。对传统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注重原真形态的展示,另一方面通过编排,成为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效益的文化旅游节目。依托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资源,积极发展文化观光游、文化体验游、文化休闲游等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

 (六)抓好文旅设施建设 发挥政府资金对旅游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财政每年预算一定的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文化旅游规划编制、宣传促销、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和重点旅游项目的贴息与补助等。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以打造全域无障碍旅游为目标,加快干线、景区公路建设步伐,全面提升游客景区可进入性,为游客提供方便、舒适的交通服务。以文化元素为支撑,突出地域标识标志,建好沿线节点景观,打造旅游景观长廊。加快景区步游道、停车场、供电供水、通讯、厕所的修建和城市旅游客运中心建设,构建完整的旅游体系。

 (七)创新文旅营销模式 在文化旅游宣传方面,除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融媒体进行常规宣传,力争打造 1-2 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节庆品牌,举办特色大型活动、拍摄专题宣传片、参加旅游促销等方式。做活节庆文化、饮食文化、民间文化文章,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含量。延伸产业链,形成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互为支撑、互为促进、共同提升、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有效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要适时邀请作家、画家、书法家、摄影家、诗人到**采风、笔会,将颂扬**美好河山的文学艺术作品和艺术设计作品编制成文化旅游产品手册和书籍,让**各种历史文化、民风民俗、神话传说、名人轶事等与景区景点充分结合起来,向游客展示**深厚的文化魅力。

 (八)规范文旅市场秩序 文化市场执法机构与旅游质监机构要建立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经营秩序的联合监管机制,开展联合执法和日常监督检查。要依照法律法规规定,抓住重点问题、关键环节实施监管。坚决打击欺骗、胁迫旅游者参加计划外自付费项目或强制购物的行为;打击导游司机私自收受高额回扣行为;打击假冒伪劣文化旅游工艺品(纪念品);打击宣扬低俗色情和封建迷信的文化旅游产品和非法经营行为。

  关于振兴旅游经济的调研报告

 新建区地处**之滨、鄱湖之南,是人文荟萃的“千年古邑”,享誉鄱湖的“鱼米之乡”,区域面积 2193 平方公里,整个地貌是“四水三山两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新时代的大美新建,依托鄱阳湖生态旅游经济圈的区位优势,以建设“文化大区、旅游强区”为目标,精心擦亮“五色”旅游品牌,倾心打造古邑文化名片。

 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关心帮助下,新建区坚持走文化旅游与生态相结合的都市休闲之路,明确了“旅游强区、旅游兴区”的发展定位,全面唱响红色教育游、绿色山水游、古色人文游、金色观光游、特色体验游的“五色”旅游品牌。依托雄厚的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新建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制约我区文化旅游大发展的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全区文化旅游产业基本情况 (一)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新建区旅游资源、人文景观丰富,是公认的南昌市乃至全江西的旅游资源大区。全区拥有世界级文化遗产潜质的旅游景区 1 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级重要湿地 1 处(南矶湿地),国家 A 级景区 8 个(其中 4A 景区 1 家、3A景区 6 家,2A 景区 1 家),市级以上乡村旅游点 23 家。拥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红色经典“小平小道”,游客探秘、休闲、观鸟、摄影、科考的绝佳宝地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南矶湿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山万寿宫庙会”, “中国府第文化博物馆”汪山土库,号称南方“小长城”的溪霞怪石岭生态公园,有“鹭鸟王国”美誉的象山森林公园,拥有大漠雄浑和江南水乡细腻的厚田金色沙漠,正在大手笔的规划建设当中并致力于打造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等。

 (二)区位优势明显 一方面,新建区在“撤县设区”之前是全省距省会城市最近的县,区位优势、全省独有、全国也少有。南昌中心城区到新建各景点,基本都在 20-50 分钟车程

 以内,是市民周末出游的首选之地,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感受旅行的乐趣。另一方面,新建区交通“大动脉贯通、毛细血管畅通”,境内“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完备,南昌西站、昌北机场直通新建区。完善、便利的交通体系,为我区吸引内外游客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保障。

 (三)政策扶持加大,旅游增长快速 近年来,新建区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建区旅游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旅游强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从项目、土地、资金、人才、环境等方面对推动旅游业大繁荣、大发展予以扶持。2017 年新建区全区接待旅游人次超过1400万人次,同比增长45.2%,旅游综合收入73.8亿元,同比增长45.3%。预计 2018 年全区旅游综合接待总人数达 2000 万人次,旅游综合总收入突破 100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但旅游服务设施相对薄弱。近年来,我区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向二、三产业积聚),城镇及大部分村落基础设施日趋完备,2017 年人均 GDP 已达 9753 美元,按照国际上的一般规律,当人均 GDP 达到 3000 美元以上,旅游需求就会出现爆发式增长。但新建区旅游服务设施比较薄弱,客房、餐馆档次不高(全区拥有星级饭店仅 1 家,五星级饭店 0 家),娱乐项目单一,城区和主要城镇及景区缺少针对旅游者需求的游客集散中心、旅游酒店等,满足不了旅游接待服务的要求。

 2.旅游管理体制分散,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协调机制。一方面,我区既有区文广旅新局,又有区旅投公司,一些区直单位也参与文旅项目,各自为政、各打算盘,没有拧成一股绳,难以形成集合效应。区文广旅新局管行业,日常工作就是忙于落实全区所有的涉旅工作和应付各种各样的上级检查,根本无暇顾及旅游行业发展大计;区旅投公司管全区的旅游项目投资,而且其项目运作方式多采取政府出资+社会化服务外包形式,行业的管理责任不用担,平常的工作动态和投资数据没有及时有效沟通。其他区直单位的如一些田园综合体和文化特色小镇等项目,在建设的过程中只是请我局做做观察员,有甚者根本就不咨询文化旅游部门意见,等要申报景区景点时才来找专业部门。另一方面,更有一些景区地跨数个行政区域,虽然成立了管理局或旅游开发公司,但受职能限

 制,协调力度太小。比如有些属于市旅游公司(厚田沙漠),有些属于市文广局(小平小道),有些属于水务部门(梦山水库)。这种管理经营体制上的不顺,使得市场化经营程度深浅不一,造成各景区多从自身利益出发,各行其是,竞相开发。这种做法导致规划难落实、形象难塑造、宣传难统一、管理难到位。

 3.旅游发展战略高大上,但有计划实施少,部分项目投资大,但是实际效益不如人意。近几年来,省、市相继提出了旅游强省、旅游强市的发展战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把旅游业作为“一核两重”产业发展布局中现代服务业的一个发展重点,明确提出了“江西风景独好,五彩新建来领跑”的发展定位,全面唱响红色教育游、绿色山水游、古色人文游、金色观光游、特色体验游的“五色”旅游品牌。变山水资源亮点为产业发展热点,变旅游资源大区为旅游产业强区,使新建区成为南昌旅游的目的地、江西旅游的集散地,使旅游业成为该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全面构建大旅游、大品牌、大产业、大发展的生动格局。

 虽然我区积极挖掘文化旅游资源,陆续投资改造或建设了一批旅游项目:如投资近 5 亿元对“小平小道”红色经典景区进行改扩建,投资 1 亿多元对汪山土库进行修复,投资 6000 多万元对南矶进行了提升改造,投资 300 万元编制了南矶湿地景区总体规划,以及投资 4 亿元的西山特色小镇旅游度假区项目建设等。但是,许多建成运营的景区景点,也往往存在着投资大,建设周期过长,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4.旅游发展模式单一,缺乏进一步开发和创新的能力。目前,我区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多依赖政府投资,缺乏多元化投资渠道,致使经营体制不活,难以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旅游发展,激活旅游资源效益。各旅游景区受限于自身资金、渠道和建设能力的限制,在开发和经营的过程中缺乏发掘潜力和创新产品的动力和意识。景区缺乏专业化的管理,粗放式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景区中普遍存在。比较典型的有汪山土库、梦山风景区等。

 5.整体营销力度不够,系统性较差。好的产品只有通过积极营销才能占有市场。虽然我区积极通过旅游文化节、新闻媒体宣传、推介会、旅游中介等渠道开展官方的推广营销,但是大部分景区并没有主动开展营销活动,未形成系统的营销模式。虽然我区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由原来的 1000 万增加到现在的 3000万,

 但其中用于旅游宣传的资金仅有 100 万,这使得我区的营销力度严重不足。营销不系统、力度不够使得中远距离游客对新建的旅游资源知之甚少,严重影响了新建旅游业的发展。

 6.旅游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从全区的旅游队伍素质来看,特别是专业管理、策划、营销和导游等人才极度缺乏,业务水平较低,旅游人才队伍亟待引进、培训和提高。

 三、加快新建区旅游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我们可以看到,新建区虽然拥有很多优势和机遇,但同时面临诸多不利因素。面对当前旅游发展的形势,如何创新发展模式,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是摆在新建区全区上下面前的一道大课题。在新的发展阶段,应从孤立的景区景点跳出来,以线路为纽带,形成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综合服务产品,重点从规划、机制、品牌、基础设施等方面下工夫。

 1.加大政策扶持,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大发展,基础设施是重要一环。加强旅游交通体系建设。同时,推动通往主要旅游区、旅游度假区、旅游集散地、乡村旅游地的交通体系建设,提高旅游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加强旅游食宿设施建设。针对高标准旅游饭店紧缺的状况,应加快星级宾馆的建设,引进国际旅游连锁酒店品牌。针对自助游、度假休闲游的特点,加强旅游景区的配套建设,推进以旅游咨询中心、旅游厕所、旅游标识、旅游环境整治为主的旅游公益设施建设,增强旅游功能; 推进旅游购物街建设,集中展销地方特色旅游商品; 创办旅游文化娱乐公司、旅游文化演出公司,推出特色文艺节目,发展晚间娱乐项目。

 2.加强协调配合,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加强区文化旅游局与区旅投公司的沟通,明确责任分工,始终保持既分工、又协作的良好关系。加强区文广旅游局与其他区直单位的工作配合,特别是在一些大型田园综合体、文化特色小镇的项目建设上,积极参与文化旅游规划指导,整合各方力量,不断提升项目品质,积极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规模。加强区文化旅游局与各乡镇的业务配合,积极参与当地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大力宣传推广我区优秀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3.合理规划布局,积极培育旅游产业增长极。一是要请专业团队编制《新建

 区全域旅游规划》,在产品体系上实现主题化,除满足“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之外,要在“文、商、养、学、闲、情、奇”旅游要素中有所侧重;在项目开发上,应实现由点到区的转型,把产业布开,向全社会、多领域、综合性的方向迈进,让旅游的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编制《新建区道路交通规划》,通过加强“快进慢游”的旅游交通网络建设,更加方便游客出行,更加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二是单个景区规划的提档升级,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增加公共服务供给,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真正把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和产品优势,推进旅游景区提档升级。

 4.创新管理机制,优化配置旅游资源。要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和运营体制:一是发挥旅游投资公司作用,改变政府包、政府投、政府办的做法,实现从“政府主导型”向“政府引导调控,市场主导型”的转变。二是整合资源,收购、并购投资乏力、后劲不足、产品不活的旅游企业,积极主动走出去招商推介,引来大旅游财团进驻或是探索一条采取同知名旅游企业合作或委托管理的路径,彻底激发旅游新活力。三是全域旅游需要多部门的综合监管、齐抓共治。四是整合三条精品旅游线路的旅游资源,走产业集团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专业化的发展路子,引导景区景点实施专业化、规模化经营。

 5. 创新“旅游+”理念,培育旅游新业态。如推进旅游+农业,以溪霞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为契机,促进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我区“田园综合体”建设,形成以一产(即农业)带动三产(旅游业),三产旅游反哺一产农业的良性互动。推进旅游+文化,深度挖掘景区文化内涵,赋予旅游景区景点于文化的灵魂,形成旅游产品,让游客进行浸入式体验,如汪山土库,基于自身深厚的人文内涵,举办踏春•学家风旅游文化活动,积极开拓乡村民俗文化旅游市场,便是很好的例子。推进旅游+交通,以编制《新建区道路交通规划》、第三届环鄱阳湖国际骑游大赛为契机,促进旅游风景道建设,加强旅游与交通的双赢合作等。推进旅游+民宿,结合各乡镇特色旅游,让古村落重新焕发文化的活力,留得住乡愁,大力发展我区民宿业,积极为农民创收增收。如溪霞镇忘忧村民宿游,让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心情,享受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如象山镇的“荷花节”,不仅让人可以赏花游船,还可以采摘捕鱼、吃农家饭,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推进旅游+党建,积极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不断拓展景区景点

 内涵,使游客在游玩中自觉提高爱党护党的思想认识,增加农民收入,如溪霞镇店前村的乡村游+党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6.加大整体宣传,打造新建区旅游品牌。酒香也要会吆喝,着力加强宣传,做好舆论引导,树立新建旅游新形象,这就要求我们主动策划,借力外脑,立足全区旅游资源,主动策划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依托主流媒体进行宣传。如组织全区重点旅游景点赴外省、市进行专题推介,同时在高铁、地铁、机场等地投放我区旅游宣传广告,进一步树立五彩新建旅游新形象。要邀请旅游市场营销专家实地考察旅游线路,策划新建区旅游整体形象,把沿线主要旅游景区景点作为一个整体来制定市场营销策略,大手笔宣传和推广。加强对主要客源地的宣传推广,邀请主要客源地的旅行商和新闻记者来考察,引导他们宣传新建区。创新宣传促销形式,在主要客源地举办新建区旅游交易会,与主要客源地的媒体互换节目和广告,形成旅游宣传联动机制,有效拓展新建区旅游宣传推广的覆盖面。

 7.加大培养力度,建设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一方面,加大对旅游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其政策法规水平和专业管理素质,始终保持以时俱进;一方面对现有的旅游从业人员通过委托培训或者去发达地区学习的方式,加强他们的业务水平;另一方面,通过社会招聘、跨行业引进等方式,吸引、激励更多优秀人才立志旅游工作,尽快构建一批懂经营、会管理、视野开阔的旅游管理人才队伍。

 今后,新建区将进一步挖掘资源,依托独特的交通区位优势、丰富的山水资源优势、深厚的历史人文优势,紧紧围绕“文化大区、旅游强区”的目标,致力变山水资源亮点为产业发展热点,变旅游资源大区为旅游产业强区,使新建区成为南昌旅游的目的地、江西旅游的集散地,使旅游业成为该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支柱产业,全面构建大旅游、大品牌、大产业、大发展的生动格局。

相关热词搜索:振兴 调研报告 经济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