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知识点复习

发布时间:2020-07-13 来源: 党课讲稿 点击:

  1 考研政治知识点

  第 第 1 1 天: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开放性,这些鲜明特征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使命,也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形象。

 第一,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第二,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

 第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第四,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五,发展开放性。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性是指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其开放性是指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而不断丰富自己。

  习题精练 1.(单选)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其他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是 A.人民性 B.科学性 C.实践性 D.发展开放性

  第 第 2 2 天:物质和运动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2 将导致唯心主义。

 习题精练 2.(单选)《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慧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第 第 3 3 天:运动和静止

 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暂时的静止,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只有把握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才能正确理解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才能理解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可能性。

 习题精练 3.(单选)王夫之说:“方动即静,方静旋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待动之极而后静,待静之极而后动。”这一命题的观点属于 A.辩证法 B.相对主义诡辩论 C.形而上学 D.先验论

  第 第 4 4 天: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是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 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恩格斯也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

 习题精练 4.(多选)上世纪 90 年代,西北某城市周边环境干旱多风沙,耕地沙化日益严重。为了有效地阻止沙漠侵蚀,人们采取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措施。但几年过去了,林木成活率很低。后来,在成林较差的区域,由退耕还林,改为退耕还“草”,进而退耕还“荒”,涵养生态的效果逐步提高,自然环境明显改善。这表明 A.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以恢复原始生态为归宿 B.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切行为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 C.人们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人们应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

  第 第 5 5 天:发展的原理及其方法论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自 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

  事物发展的过程,从形式上,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习题精练 5.(单选)“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属于 A.唯心辩证法的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4 第 第 6 6 天: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是指事物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了解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我们自觉地利用矛盾的这两种力量推动事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说明事物的发展不仅表现为“相反相成”,而且表现为“相辅相成”。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的作用。和谐作为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习题精练 6.(单选)“善泳者溺,善骑者坠,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这句古话包含的哲理是 A.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本质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贯通 D.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表现不同

 第 第 7 7 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始终,即所谓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习题精练 7.(单选)《孙子兵法》曰:“投入亡地然后存,陷人死地而后生。”韩信据此,背水一战,大败赵军;马谡据此,屯兵山下,痛失街亭。同是根据《兵法》,但

  5 却造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这说明 A.矛盾具有普遍性,没有共性可言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解决矛盾的关键 C.《孙子兵法》本身有正确和错误之分 D.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第 第 8 8 天: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由于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因而事物的变化表现为量变和质变两种运动状态: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习题精练 8.(多选)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有句名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这段话强调了 A.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 B.事物的发展主要靠质的堆积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 第 9 9 天: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

 1.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第二,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第三,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 第一,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它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

 第二,社会政治实践是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活动,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和政治活动。

 第三,科学文化实践是创造精神文化产品的实践活动。

 4.实践的基本结构

  人的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的客观过程,是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必须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工具,即实践的中介。实

  6 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的基本结构。

 习题精练 9.(单选)对过去事物和人物的评价,要把它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而不能按照今天的标准来要求。这是因为,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自觉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第 第 0 10 天: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认识活动本身,而在于更好地改造客体,更有效地指导实践。认识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的过程,即是认识价值的实现过程。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习题精练 10.(单选)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面对巨大的风险,亲自进入自己设计的潜艇,在南海作深潜试验,获得了核潜艇研究的第一手宝贵资料。这说明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认识是实践发展的动力 D.只有正确的认识才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第 第 1 11 天: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7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指人们通过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习题精练 11.(单选)“熟知不等于真知”,这表明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质的区别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存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 D.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第 第 2 12 天: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现了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运动过程。经历了两次飞跃,实践与认识的运动就算完成了吗?回答是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

 说它“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在由认识到实践飞跃的这个阶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预定的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变为事实,或大体变为事实,那么,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说它“又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人们的实践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的多次反复,某一思想、理论、计划和方案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期的结果,这只是对于某一个别事物或某一类事物的认识运动。

  习题精练 12.(单选)“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外科医学奠基人裘法祖的座右铭。其中“做学问要不知足”,是因为 A.规律是客观的 B.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C.真理是具体的、无条件的 D.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第 第 3 13 天: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而是说它以客观事物为认识对象,正确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二是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它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

 习题精练 13.(单选)有哲学家指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A.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B.形而上学真理论 C.诡辩论 D.主观真理论

  第 第 4 14 天: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真理是一个过程。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来说,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二者相互依存,二者相互包含。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

  习题精练 14.(单选)在平面中,三角形内角和等于 180°。但是,在球面中三角形内角和大于 180°,在凹面中内角和小于 180°。这说明 A.真理具有绝对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 C.真理具有客观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

  第 第 5 15 天:真理与谬误

 人类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难免发生谬误。由于真理和谬误决定于认识的内容是否如实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因此真理和谬误是性质不同的两种认识,它们是对立的。但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真理也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中包含着某种以后会暴露出来的错误的方面或因素,谬误中也隐藏着以后会显露出来的真理的成分或萌芽;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和谬误可以相互转化。

  9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要善于坚持和发展真理,敢于和善于同谬误做斗争。在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正确的认识往往会导致成功的实践,而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的实践活动也会达不到自身所期待的结果,导致失败。错误往往是正确的先导,失败常常是成功之母。

 习题精练 15.(单选)列宁指出:“只要再多走一小步,哪怕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表明 A.真理和谬误是认识的两个阶段 B.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区别 C.真理是有条件的 D.真理的标准是双重的

 第 第 6 16 天:从必然走向自由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哲学上的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指的是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必然性即规律性,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自由是有条件的:一是认识条件,二是实践条件。

 自由与必然的关系贯穿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始终,并成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因此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动力。

 习题精练 16.(多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自由这个范畴是指 A.摆脱了日常行为规则的束缚 B.随心所欲不逾矩 C.天马行空独往独来 D.对必然的深刻认识

 第 第 7 17 天: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社会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10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历史、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对于社会发展包括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习题精练 17.(单选)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它 A.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具有相对独立性 D.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 第 1 18 8 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

 一是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二是劳动对象;三是劳动者。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中还包含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生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分析生产关系必须透过“物”看到“物”后面的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社会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是我们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科学依据;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保持自己先进性质和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客观依据。

  习题精练 18.(单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根本的原因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

 第 第 9 19 天 选择性

 社会形态是关于社会运动的具体形式、发展阶段和不同质态的范畴,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社会形态更替归根结底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最终的决定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11 第二,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第三,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人们对于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最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根本意愿以及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把握顺应程度。

 一个民族之所以做出这种或那种选择,有其特定的原因:一是取决于民族利益;二是取决于交往;三是取决于对历史必然性及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

 习题精练 19.(多选)“历史事件似乎总的来说同样是由偶然性支配的。但是,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而问题只是在于发现这些规律。”这句话揭示了 A.社会历史发展是偶然性决定的结果 B.社会历史发展既具有偶然性,又具有必然性 C.发现社会发展规律就能支配规律 D.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人类具有选择性

 第 第 0 20 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一个复合概念。科学和技术既相区别,又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相关的活动。科学主要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包括生产技术和非生产技术。狭义的技术是指生产技术,即人类改造自然,进行生产的方法与手段。

 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动力体系中的一种重要动力。恩格斯说:“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又说,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科学技术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发展造福于人类,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诸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一定的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能够更多地创造出人们所需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所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一种情形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技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还有一种情形与一定的社会制度有关,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常常被资产阶级用作剥削压迫人民的工具。

 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科学技术为人类的健康发展服务,让科技为人类造福。

 习题精练 20.(多选)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开发者看到其中蕴藏的巨大市场,纷纷投身其中,APP 软件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某公司开发了一款专为中学生作业答疑的手机学习客户端。学生在作业中遇到不会的问题时,只需将题

  12 目拍照上传,云端自动检索识别,3 秒钟内快速返回解题思路和过程讲解。学生还可以在线寻求帮助,发现更多解题思路,也可以帮助别人解答,提高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这表明 A.现代科学技术不断推动生活方式的变革 B.现代科学技术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C.现代科学技术对变革社会具有直接决定的作用 D.现代科学技术已覆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相关热词搜索:知识点 考研政治 复习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