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常识(公务员考试)

发布时间:2020-08-14 来源: 党课讲稿 点击:

 《地理常识》

 第一部分

 天文常识

 一、宇宙天体

 1.恒星和星云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

 2.恒星:自身能发光,由炽热气体组成,主要成分是氢和氦。

 3.星云:是由气体和尘埃物质组成的,呈云雾状外表的天体。

 4.太阳:太阳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球状天体,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太阳的大气结构即为太阳的外部结构,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的周期为 11 年,主要标志是黑子和耀斑。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扰乱地球大气的电离层;②产生“磁暴”现象;③产生极光。

 5.行星:行星是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运行的、近似球形的天体,它们不发光,质量比太阳小得多。太阳系目前已知的八大行星距日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6.黑洞:宇宙空间内存在的一种超高密度天体,由于类似热力学上它是完全不反射光线的黑体,故名为黑洞。

 7.天体上有生命存在的依据:适宜的温度、大气和可利用的水。

 8.宇宙的起源:大爆炸理论是关于宇宙形成的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大爆炸理论诞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在 40 年代得到补充和发展,但一直寂寂无闻。

 40 年代美国天体物理学家伽莫夫等人正式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理论。该理论认为,宇宙在遥远的过去曾处于一种极度高温和极大密度的状态,这种状态被形象地称为“原始火球”。所谓原始火球也就是一个无限小的点,现在的宇宙仍会继续膨胀,也就是无限大,有可能宇宙爆炸的能量散发到极限的时候,宇宙又会变成一个原始火焰即无限小的点以后,火球爆炸,宇宙就开始膨胀,物质密度逐渐变稀,温度也逐渐降低,直到今天的状态。这个理论能自然地说明河外天体的谱线红移现象,也能圆满地解释许多天体物理学问题。直到 50 年代,人们才开始广泛注意这个理论。

 9.天文望远镜的发明者:伽利略 10.哈雷彗星:鲁国《春秋》说: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 613 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但由于中西文化在那时交流甚少,所以西方人物以为自己先发现了它,故此命名为“哈雷”彗星。每 76.1 年环绕太阳。

 11.人造卫星:环绕地球在空间轨道上运行(至少一圈)的航天器。用于对地球进行遥感的各种人造地球卫星和航天器包括气象卫星、陆地卫星、海洋卫星、专门用途的卫星、各种航天与空间试验站、航天飞机等。“海洋”系列卫星是海洋卫星,“风云”系列卫星是气象卫星,“天绘”系列卫星是测绘卫星,这三者都属于对地观测卫星。“北斗”系列卫星是导航卫星。

 二、天文现象

 1.日食:又作日蚀,在月球运行至太阳与地球之间时发生。

 当太阳、月球、地球运行约成一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会造成日食。依目视太阳被月球遮掩的多少,可分为日偏食、日全食和日环食。月球把太阳全部挡住时发生日全食,遮住一部分时发生日偏食,遮住太阳中央部分发生日环食。

 2.月食:又被称为月蚀,指月球被地影遮掩而发生的食。

 当太阳、地球、月球运行约成一直线时,当月球整个都进入本影时,就会发生月全食;但如果只是一部分进入本影时,则只会发生月偏食。月全食和月偏食都是本影月食。

 3.月相的变化 新月:农历初一日,即朔日

 上弦月:农历初八左右

 满月:望日,农历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 下弦月:农历二十三左右 残月:农历二十四左右----月末 一个口诀(方便记忆):

 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意思是:上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上半月的上半夜,月面朝西,位于西半天空;下弦月出现在农历月的下半月的下半夜,月面朝东,位于东半天空。

  如果用月相变化的周期(即一次月相变化的全部过程)来计算,从新月到下一个新月,或从满月到期下一个满月,就是一个“朔望月”,中国农历中一个月的长度,就是根据“朔望月”确定的。

  4.天文历法 ①阳历:也就是公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定做一年,共365天5小时48分46秒。平年只计365天这个整数,不计尾数;一年分做12个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二月只有28天。四年的尾数积累起来共1天光景,加在第四年的二月里,这一年叫做闰年。所以闰年的二月有29天。

 ②阴历:以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定做一个月。这个周期大致是29天12小时44分4秒左右,因此大月30天,小月29天,真正的阴历一年只有354天,比阳历少11天,为了使它能够符合天气冷热变化的周期,每隔二年或是三年就得多增加一个月,称为“闰月”,有闰月的一年称为闰年。闰年则为13个月,383或384天。

 5.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

 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反应了季节、气候现象、气候变化三种。反应季节的是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又称八位;反应气候现象的是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反应气候变化的有雨水、谷雨、小暑、大暑、处暑、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小寒、大寒。

 立春:每年的 2 月 4 日或 5 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每年的 2 月 19 日或 20 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每年的 3 月 5 日或 6 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 3 月 20 日或 21 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的 4 月 4 日或 5 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每年的 4 月 20 日或 21 日,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每年的 5 月 5 日或 6 日,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每年的 5 月 21 日或 22 日,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每年的 6 月 5 日或 6 日,此时太阳移至黄经 75 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每年的 6 月 21 日或 22 日,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每年的 7 月 7 日或 8 日,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每年的 7 月 22 日或 23 日,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每年的 8 月 7 日或 8 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每年的 8 月 23 日或 24 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

 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每年的 9 月 7 日或 8 日,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每年的 9 月 23 日或 24 日,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每年的 10 月 8 日或 9 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每年的 10 月 23 日或 24 日,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 10 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的 11 月 7 日或 8 日,冬季开始 小雪:每年的 11 月 22 日或 23 日,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每年的 12 月 7 日或 8 日。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每年的 12 月 22 日或 23 日,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每年的 1 月 5 日或 6 日,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每年的 1 月 20 日或 21 日,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6.北斗七星:是北极附近最明亮的星座。每天特定时刻观察到的北斗斗柄指向是变化的。北斗七星的斗柄东南西北分别对应春夏秋冬。

 第二部分

 地球运动和地图

  1.时区:每隔经度 l5°为一个时区,全球共划分成 24 个时区;以本初子午线即 0°经线为中央经线的时区为中时区或零时区,往东、往西各划分成 l2 个时区。

  2.日界线: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 l80°经线作为地球上“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线,叫做“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在日界线西侧的东十二区,在任何时刻总是比日界线东侧的西十二区早 24小时,这样东、西十二区,虽然钟点相同,但日期总是相差一天,即东十二区任何时候都比西十二区要早一天。

 3.南、北纬线:以赤道线为界,分南北半球。赤道线以北为北纬,赤道线以南为南纬。南北回归线为纬度线,南回归线是南纬 23 度 26 分线,北回归线是北纬 23 度 26 分线。南北回归线为太阳能直射到的最远距离。北回归线自东向东西经过我国的台湾、广州、广西、云南。纬度线穿越我国最长的是北纬 40 度的线;我国最南边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位于北纬 4 度左右,最北边的漠河位于北纬 53 度左右。

  4.东、西经线:以东经 160 度、西经 20 度为界,分东西半球。东经 0 度跟西经 0 度重合,0 经度线经过英国伦敦的格林威治天文台。0 经度线往东边就是东经,往西边就是西经。东经 180 度跟西经 180 度重合,这条线称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经过俄罗斯的东西泊利亚海、太平洋。东经 120 度经过我国北京。我国最西位于东经 75 度左右,最东边位于 135 度左右。

 5.三原色原理 色彩中不能再分解的基本色称之为原色,原色可以合成其他的颜色,而其他颜色却不能还原出本来的的色彩。通常说的三原色,即红、绿、蓝。三原色配色表:红+黄=橙色;

  红+蓝=紫色

  蓝+黄=绿色

 红+黄+蓝=黑色

 第三部分

 气象气候、大气环境

  1. 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生物体的基本成分、氧—生物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地球生命的保护伞”)、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和散射作用。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波长大小比较: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

 3.臭氧空洞:研究表明,人类的活动,特别是大量使用作为制冷剂和雾化剂的氟利昂,是产生南极臭氧洞的重要原因。

 4.温室效应:又称“花房效应。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线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温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热性强的温室气体逐年增加,大气的温室效应也随之增强。

 5. 厄尔尼诺:厄尔尼诺现象泛指赤道附近的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引起的气候异常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 2—7 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

 6. 寒潮: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群众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所谓寒潮,就是北方的冷空气大规模地向南侵袭我国,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寒潮一般多发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时节。我国气象部门规定:冷空气侵入造成的降温,一天内达到 10℃以上,而且最低气温在 5℃以下,则称此冷空气爆发过程为一次寒潮过程。可见,并不是每一次冷空气南下都称为寒潮。

 7. 龙卷风:龙卷风是在极不稳定天气下由两股冷暖气流强烈对流运动而产生的一种伴随着高速旋转的漏斗状云柱的强风涡旋。

 8.台风:是在大气中绕着自己的中心急速旋转的.同时又向前移动的空气涡旋。气象学上将大气中的涡旋称为气旋,因为台风这种大气中的涡旋产生在热带洋面,所以称为热带气旋、热带风暴。

 9.飓风指的是在美国东海岸的大西洋上,和美国西海岸的东北太平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

 10.雾:是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滴而悬浮于空中。

 11.露:是凝结在地面或植物上的小水滴。

 12.霜:是水蒸气在地面上遇冷凝华附在物体表面而形成. 雨、雪、雹都是由空中降落到地面的水汽凝结而成,属于垂直降水;雾、露、霜都不属于垂直降水。

 13.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主要分为有害气体及颗粒物:有害气体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碳氢化物、光化学烟雾和卤族元素等;颗粒物包括粉尘、酸雾和气溶胶等。

 14 雾霾:雾是浮游在空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形成条件要具备较高的水汽饱和因素。霾即灰霾。

 15.灰霾:灰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成因有三:在水平方向静风现象增多;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空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

 16.PM2.5:细颗粒物又称细粒、细颗粒。指环境空气中直径小于 2.5um 的颗粒物。它能较长时间悬浮于空气中,其在空气中含量浓度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虽然 PM2.5 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 粒径小,面积大,活性强,易附带有毒、有害物质(例如,重金属、微生物等),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17.PM10:当量直径≤10 微米的颗粒物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可吸入颗粒物可以被人体吸入,沉积在呼吸道、肺泡等部位从而引发疾病。颗粒物的直径越小,进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10 微米直径的颗粒物通常沉积在上呼吸道,5 微米直径的可进入呼吸道的深部,2 微米以下的可 100%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

 PM10 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PM2.5 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

 18.物理环境污染指由物理因素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放射性污染、电磁辐射、噪声、光污染等。

 19.幻日:是大气的一种光学现象。在天空出现的半透明薄云里面,有许多飘浮在空中的六角形柱状的冰晶体,偶尔它们会整整齐齐地垂直排列在空中。当太阳光射在这一根根六角形冰柱上,就会发生非常规律的折射现象。

 20.彩虹:是由于雨滴或雾滴对太阳光折射产生的一道七色光谱的弧。

 21.幻日弧光的形成条件是天空晴朗、云层非常少,同时阳光还得以一定的角度照射在距离地面 6100米-7625 米的云层中的细小的冰晶上形成折射。

 22.星星一闪一闪,是因为星光必须穿过好几公里的大气层才能到达人眼,地球的大气层是随时都在形成、扰动与消散之中,对星光折射,以致一闪一闪。

 第四部分

 自然地理

  一. . 地质学常识

 1.地壳物质组成: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

 2.矿物的硬度:按顺序递增 1)滑石,2)石膏 3)方解石 4)萤石 5)磷灰石 6)正长石 7)石英 8)黄玉 9)刚玉 10)金刚石。

 3.地球上生物的演化顺序:

 ①植物进化历程为: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②无脊椎动物:原生动物一腔肠动物一扁形动物一线形动物一环节动物一软体动物一节肢动物。

 ③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4.海啸:海啸就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产生的破坏性海浪。

 5.地震:分布: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能量大小:用里氏震级表示,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 32 倍,3 级以下为微震,5 级以上为破坏性地震。

 地震的诱因:

 一般说来,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比较稳定,而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则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这里火山、地震活动以及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地壳俯冲等频繁发生。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六大板块,大小先后排列为:

 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我国汶川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板块的碰撞是地震产生的主要原因。

 震源的深度越浅,波及范围越小; 地震常常发生在夜间的原因:地震其实随时都会发生,而事实上多发生在夜间,是因为受外因——太阳和月球引力的结果。我们知道,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可引起海水在一天里 2 次涨落。同时,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也会引起地壳的“潮汐”现象,只不过我们平时没有察觉罢了。据测定,在朔望时,北京一带的地壳大约可以升降 40 厘米。如果地球内部在孕育地震的过程中,当地下的岩石受力的作用接近于破裂时,而此时正好有受到太阳和月球的引力作用,这样蓄势以旧的地震能量就会一下子迸发出来。在这里,太阳和月球的引力就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

 地震不仅多发身在夜间,而且还常发生在农历初一、十五或十六前后。因为农历初一、十五或十六前后是太阳和月球引力最大的时候。

 二、地貌学常识

 1.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在碳酸盐类岩石地区,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溶蚀与沉淀、侵蚀与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塌陷、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喀斯特地貌以南斯拉夫喀斯特高原命名,在我国也叫岩溶地貌,桂、黔、滇广泛分布。

 2.河口三角洲——在河流和海洋共同作用下,由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的陆上和水下形成的、

 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的堆积体称为河口三角洲。三角洲可分为四类:扇形三角洲(尼罗河、黄河)、鸟足状三角洲(密西西比河)、多岛状三角洲(珠江、恒河)、尖头状三角洲(意大利的台伯河)。

 3.堰塞湖——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或地震活动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中国东北的镜泊湖即是典型的熔岩堰塞湖。

 4.大陆架——大陆边缘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呈一自陆向海自然延伸和缓倾的浅水平台。简单来说,是在靠近大陆的浅海地区,大陆向海洋的延伸部分,深度一般不超过 200 米。大陆架不仅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渔业资源也十分丰富。

 5.半岛:指伸入海洋或湖遥中的陆地。它的构成形式一般是三面临水,一面同大陆相连。

 世界上最大的半岛是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

 中国最大半岛是山东半岛、其次为辽东半岛、雷州半岛(广东西南部,因多雷暴而得名)。

 6.岛屿、群岛:散布在海洋、河流或湖泊中的四面环水、高潮时露出水面、自然形成的陆地叫岛屿。彼此相距较近的一组岛屿称为群岛。

 世界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位于加拿大东北方向,属于丹麦。

 世界上最大的群岛由印度尼西亚 13000 多个岛屿和菲律宾约 7000 个岛屿组成,称为马来群岛 世界最小的岛屿是位于太平洋的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中,一个美丽的珊瑚小岛。

 中国最大的岛屿是我国宝岛台湾岛。

 7.海洋、海、洋:海洋是地球上广大而连续分布的咸水体的总称,也是海和洋的统称,约占地球表面积的 71%。海洋的中心主体部分称为洋,边缘附属部分称为海。

 海与洋之间彼此连通,共同组成世界统一的海洋整体。

 世界最大的海是珊瑚海(位于澳大利亚东边,也是最深的海) 世界面积最小的海马尔马拉海(位于土耳其附近) 中国面积最大的海是南海(也是我国最深的海) 中国面积最小的海是渤海(还有的海是东海、黄海) 8. 海峡:两块陆地之间狭长的海域,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世界最长的海峡是莫桑比克海峡(非洲的莫桑比克) 世界最宽最深的海峡是德雷克海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 中国最大的海峡是台湾海峡 9.江——较大的河。世界最长的江为尼罗河,中国最长的江是长江。

 10.河——通指一般的水道,通常可分为河源、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五个部分。世界最长的河是尼罗河、排在后面的分别是亚马逊河、长江。

 11. 湖——陆地表面比较宽阔的洼地积水而成的水体,可分为淡水湖、咸水湖、盐湖等。

 世界最大的湖是里海。

 世界最小的湖是本溪湖(位于辽宁)。

 13. 七大洲四大洋——地球分七大洲四大洋,陆地占 29%,海洋占 71%的面积。

  七大洲为: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南极州

  四大洋为: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北冰洋

  五大洲里亚洲面积最大、大洋州面积最小

  四大洋里太平洋面积最大、北冰洋面积最小

  亚洲的全名为亚细亚洲、欧洲的全称为欧罗巴洲、非洲的全称为阿非利加洲、美洲的全称为亚美利加洲。

  二、中国自然地理

 1.中国的疆域 ①位置:纬度位置: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 纬度位置:南北跨纬度近 50°,大部分在温带,南部小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海陆位置: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②疆域的四至点 最北端:黑龙江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主线( 多)最南端:南海南沙群岛上的曾母暗沙(附近)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 多)最西端:新疆帕米尔高原( 附近)

 南北跨纬度近 ,约 5500 千米,东西跨经度 多、约 5000 千米,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十分显著的国度。

 ②陆地面积 面积广大,陆地面积有 960 万平方千米(还有 37 万平方千米的海洋国土、300 万平方千米专属经济区)。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是世界第三大国。

 ③陆疆和陆上邻国:陆上国界长达 2 万多千米,共有 14 个陆上邻国,从鸭绿江口开始到北仑河口依次为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新疆是我国邻国最多的省,有 7 个邻国。

 ④海上疆界和隔海相望国家:我国有 18000 千米长的海岸线。临海有渤海、黄海、东海、太平洋、南海。这里应注意我国台湾岛的东部与太平洋直接相临。

 海峡:台湾海峡、琼州海峡、渤海海峡 半岛:我国的半岛自北向南有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

 岛屿:我国是世界上岛屿众多的国家之一。我国 90%的岛屿分布在东海和南海。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分别是我国第一、第二、第三大岛。舟山群岛、庙岛群岛、澎湖列岛、南海诸岛是我国的四大群岛。浙江省是我国岛屿分布最多的省。我国的珊瑚礁岛主要分布在台湾岛和海南岛沿岸以及南海诸岛。

 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2.中国的行政区划:三级行政区:我国疆域辽阔,为了便于行政管理,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全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自治县、市)、乡(镇)三级,我国拥有 34 个省级行政区(括 23 个省、4 个直辖市、5 个自治区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我国行政区域划分为 23 个省,其中面积最大的省份是新疆。

 四个直辖市:北京(京),天津(津),上海(沪), 重庆(渝)

 。

 五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

 、维吾尔自治区(新)、西藏自治区(藏)、宁夏回族自治区(宁)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

 3.中国地形的主要特征:

 ①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 阶梯 界线 主要地形 海拔 一 昆、祁、横 高原、盆地 4000 米以上 二 ↓ 三大高原、三大盆地 1000-2000 米 三 雪、巫、太、大 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500 米以下 ②地形特点: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基本类型都有,但以山地 33%为多,高原 26%,盆地 19%,平原 12%,丘陵 10%,山区即包括山地、丘陵、崎岖高原部分占三分之二。

 4.中国地形的分布 ①中国的山脉:⑴东北--西南走向,最西列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中间-列是长白山-武夷山;最东列是台湾山脉,其主峰玉山是我国东南沿海最高的山峰。

 ⑵东西走向,最北列是天山-阴山;中间-列是昆仑山-秦岭;最南列是南岭。

 ⑶西北-东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等。多在我国西部。

 ⑷弧形山系,是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其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 8844 米,为世界最高山峰,位于中国与尼泊尔交界处。

 ⑸南北走向,主要有贺兰山、横断山脉等。

 ②四大高原的特点及分布 名称 位置和省、区范围 主要特征 青藏高原 位于西南部,介于昆仑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青海西藏全部、四川省西部 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高寒、冰川广布雪山连绵 内蒙古高原 位于北部,大兴安岭以西,向西延伸到祁连山麓;内蒙古大部、冀甘宁一部分 我国第二大高原,最平坦的高原,风力作用强烈,西部风蚀地貌典型 黄土高原 西起祁连山东端,东到太行山麓,北邻内蒙古高原,以长城为界,南到秦岭;山西省全部、陕甘宁一部分 世界黄土分布最广,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千沟万壑。

 云贵高原 云南省东部、贵州省大部分 地势西高东低,石灰岩广布,流水溶蚀作用强烈,多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不平,有许多“坝子” ③四大盆地的特点和分布 名称 位置与范围 主 要 特 征 塔里木盆地 昆仑山与天山之间;新疆境内 我国面积最大盆地,有最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世界最大的流动沙丘区)和最大内流河,封闭严密、干燥 准噶尔盆地 阿尔泰山、天山之间;新疆境内 面积第二大盆地,西北有缺口,相对湿润,沙漠、戈壁面积较小,北部有一条外流河,多为固定沙丘 柴达木盆地 昆仑山、祁连山之间;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境内 我国地势最高盆地,大部分为沙漠、戈壁,东南部多盐湖和沼泽地,有“聚宝盆”之称,石油、有色金属矿、盐矿资源丰富。

 四川盆地 东是巫山,西是横断山,北是大巴山,南是云贵高原;四川和重庆境内 也称“紫色盆地”,最湿润的外流盆地,多低山丘陵,西有面积较大的成都平原 ④三大平原的特点及分布 名称 范围 主 要 特 征 东北平原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由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三部分组成 我国面积最大、地势最高(200 米以下)的平原,地势坦荡,黑土深广,多沼泽低地。松嫩平原、三江平原是我国商品粮率较高的商品粮基地。

 华北平原 北是燕山,南到准河,西起太行山,东至渤海。

 我国最完整的平原,由黄淮海冲积而成。地势低平(多在 50 米以下),旱涝、盐碱、风沙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 巫山以东到海滨,沿江分布呈狭长形 我国最低平的平原(多在 50 米以下,下游长江三角洲则海拔在 10 米以下),河湖密布,为著名水乡 5.中国的气候 ①气候特征及原因 特征 内容 成因

 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 ①大多数地方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热多雨,②与同纬度其他地区比,冬温偏低,夏温偏高,气温年较差大;③气温年较差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 我国冬季受寒冷的冬季风影响,寒冷干燥;夏季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暖热多雨 雨热同期 夏季,我国除高原、高山外,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配合好。

 夏季,我国各地得到的太阳光热多,且受夏季风影响,带来充沛的降水 气候复杂多样 我国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我国地域广阔,南北纬度差异大,东西距海远近不同,地形复杂多样 ②影响我国的气象和气候灾害 灾害 多发地区 多发季节 特点 梅雨 江淮地区 春末夏初 阴雨连绵——降水多;出现“空梅”天气——干旱 伏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 7 月 天气酷热少雨,抗旱任务艰巨 台风 东南沿海 夏秋 狂风暴雨 春旱 华北 3-5 月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河湖水位下降 夏涝 华北、南方地区 6-8 月 洪涝灾害 倒春寒 东部季风区 3-5 月 春季出现强低温和雨雪天气 寒潮 广大地区 冬半年,以春秋两季最严重 大风、雨雪、冻害时间长,范围广 风 沙 天气 三北地区 春秋两季,以春季最严重 风大,大气含沙量大,能见度低,影响范围广,一般与寒潮路径相同 暴 雨 洪涝 的广大地区 夏秋 降水强度大,时间短,形成洪涝,我国南方(和东部)地区多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干旱 华北、西北 冬春 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使突出的世界性问题,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③干湿地区划分及分布 我国根据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关系,自东南向西北分布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干湿地区 干湿状况 主要分布地区 湿润区 >800mm 东南大部、东北的东北部 半湿润区 400-800mm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 半干旱区 200-400mm 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份 干旱区 <200mm 新疆、内蒙古高原西部、青藏高原西北 6.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①河流的基本特点 基本特点 内容 河流众多 流域面积超过 1000 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 1500 多条 水量丰富 河流年径流量达 27000 亿立方米,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

 水能蕴藏量极大 水力资源蕴藏量达 6.8 亿千瓦,居世界首位 ②内外流河 流域区域 占全国面积 主要大河 外流区域 2/3 流入太平洋: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海河、辽河、澜沧江(境外称湄公河)。

 流入印度洋:雅鲁藏布江(在印度境内称布拉马普特拉河)、怒江。

 流入北冰洋:额尔齐斯河。

 内流区域 1/3 流入沙漠或内陆湖泊:塔里木河 ③主要河流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主峰。干流全长 6300 千米,是我国第一大河。干流先后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等 11 个省区,注入东海。

 黄河概况: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干流全长 5500 千米,是我国第二大河。干流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 9 个省区,注入渤海。

 京杭运河 起、终点 地位 长度 经过省、市 沟通水系 北京到杭州 世界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 1800千米 京、津、冀、鲁、苏、浙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④湖泊 我国湖泊众多,分布范围广而不均匀,以青藏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分布最为集中。

 长江中下游平原湖区,全部为外流湖、淡水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为我国五大淡水湖泊,其中鄱阳湖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青藏高原湖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湖区,也是我国湖泊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绝大多数属内流湖,为咸水湖和半咸水湖。其中青海湖(青海)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湖泊(属咸水湖),纳木错(西藏)为海拔最高的大湖。察尔汗盐湖(青海柴达木盆地)是我国最大的盐湖。海拔最低的湖泊是新疆的艾丁湖。海拔最高的湖泊是海拔 5556 米的喀顺错湖,在西藏。

 7.重要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东部季风区由于所跨维度很广,南北热量条件的变化,使得季风区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南北差异。此外,由南向北降水量的减少和水分条件的变化,也是形成季风区南北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自然地理特点看,我国东部季风区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北差异显著。此线以北的北方地区,气候属温带季风气候,1 月平均气温在 0℃以下,年降水量在 800 毫米以下,属半湿润地区;河流汛期较短、水量较小,有冰期,而且愈向北冰期愈长;自然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南方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1 月平均气温在 0℃以上,年降水量在 800 毫米以上,为湿润地区;由于降水充沛,雨季较长,河流水量丰富、汛期也长,无结冰期;自然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从生产和生活习俗的南北差异看,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农业以旱地耕作为主。东北三省农作物一般是一年一熟,主要种植春小麦、玉米、大豆、甜菜等。华北地区一般为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主要种植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等。人们主食以面食为主,农村传统的居民屋内建有土炕,可生火取暖。传统的运输工具为马车,体育擅长冰雪运动项目。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耕地多为水田,作物一般可一年两熟至三熟,主要种植水稻,还有冬小麦、油菜、甘薯和甘蔗等。江南平原水乡可以捕鱼捞虾,栽培菱藕、采桑养蚕。南部热代地区可种植橡胶、咖啡等热带经济作物。人们主食以大米为主,传统居民以石块、砖、瓦、竹、木等建材为主,屋顶坡度较大,便于排雨水。传统运输工具为船舶。传统运动项目有游泳、划船等水上项目。

 第五部分

 资源和能源

  1. 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总量丰富,分布不均)

 ①水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缺水严重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不是总量不足,而是水资源时空分布的不均衡。

 从空间分布看,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东多西少。若将“水资源”与人口、耕地面积结合起来看,我国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缺水最严重的华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 40%,水资源仅占全国的 6%,这里年降水量在 800mm 以下,河流径流量小,更重要的是人口稠密,耕地广大,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从时间变化看,我国水资源季节变化大,夏秋多、冬春少。

 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但可供人们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极少的,只占地球水资源总量的 1%左右。

 ②水能资源:水电与火电相比,具有清洁、廉价的特点;而且水力发电是可再生资源,可循环使用。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许多河流在流经阶梯交界处时落差大,水流湍急,水能蕴藏巨大。我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 6.8 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其中长江水系、雅鲁藏布江、黄河中上游和珠江水系尤其丰富,已开发的水电站,大多分布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

 2.土地资源 ①我国主要利用的土地类型有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等。

 ②特点:a 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b 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比重少;c 农业用地绝对数量多,人均占有量少;d 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土地生产力地区差异显著。

 ③从我国土地资源空间分布看,耕地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平原、盆地及低山丘陵,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林地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的深山区和边远地区及东南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内陆干旱、半干旱高原、山地及青藏高原。

 3. 矿产资源 特点:(1)矿产资源总量大,种类多;(2)分布广泛,相对集中。例如:煤、铁、石油产区以北方居多;有色金属矿则南方居多。

 能源的储量和产量居第一位的是煤,其次为石油、天然气。

 我国的煤 60%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也不少。大陆上已开发的油田,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天然气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蒙陕高原、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及东部浅海大陆架地区。我国铁矿资源丰富(居世界第三),但贫矿多,优质富铁矿少。主要分布在河北、辽宁、四川。我国是世界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中稀土、锡、钨、钛、锑、锂、菱镁矿居世界首位。

 4.森林资源 主要分布地区:a 全国最大林区——东北林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天然林为主;b 第二大林区——西南林区:横断山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地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天然林为主;c 南方林区——台湾、福建、江西等省的山区,以次生林和人工林为主。

 七大林业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太行山绿化工程,平原绿化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护林工程,全国防治沙漠化工程。

 5.能源的分类 ①能源性质分,有燃料型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泥炭、木材)和非燃料型能源(水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

 ②能源形态分类,有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前者即天然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的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等。后者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成的能源产品,如电力、煤气、蒸汽及各种石油制品等。一次能源又分为可再生能源(水能、风能及生物质能)和非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

 ③能源按消耗后是否造成环境污染可分为污染型能源和清洁型能源,污染型能源包括煤炭、石油等,清洁型能源包括水力、电力、太阳能、风能以及核能等。

 ④能源按使用的类型又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型能源。常规能源包括一次能源中的可再生的水力资源和不可再生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新型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的,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以及用于核能发电的核燃料等能源。

 6.不同能源的利用形式 ①太阳能的利用形式:太阳能的利用方式主要包括太阳能的光热利用、光电利用、光化学利用以及光生物利用。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能源,是可再生能源。

 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包括宁夏北部、甘肃北部、新疆东部、青海西部和西藏西部等地。尤以西藏西部最为丰富。

 ②地热能:地热能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地球上火山喷出的熔岩温度高达 1200o C~1300

 o C,天然温泉的温度大多在 60 o C 以上,有的甚至高达 100

 o C~140 o C。这说明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热库,蕴藏着巨大的热能。这种热量渗出地表,于是就有了地热。地热能是一种清洁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西藏是中国地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地热蕴藏量居中国首位。西藏最著名的羊八井地热田是中国最大的高温湿蒸汽热田。

 ③风能:风能资源总体非常丰富,但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等“三北地区”。

 风能是一种清洁能源,是可再生能源。

 ④核能:核能是人们在近几十年里发现和利用的新能源,虽然各种物质的原子里都有原子核,但在通常情况下并不能释放能量,只有当原子核发生改变--裂变和聚变时才伴随巨大的能量变化。原子弹是利用裂变释放出巨大能量的原理制成的;而氢弹则是利用轻核的聚变制成的。

 自然界除了人为的聚变反应外,太阳和许多恒星内部都进行着大规模的聚变反应,并以光和热的形式将核能辐射出来。

 氢弹的威力是原子弹的 4 倍以; 核电站先将能量转化为热能(蒸汽),在把热能转化为电能(蒸汽机发电)

 第六部分

 人文地理

  1.自然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珍奇、异兽、奇花异草等。

 ①中国名山:

 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风景名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福建武夷山、浙江雁荡山、台湾阿里山、安徽天柱山。

 ②四大自然保护区:吉林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四川卧龙山自然保护区。

 ③四大名河: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

 ④七大名湖:江苏太湖、湖南洞庭湖、安徽巢湖、江西潘阳湖、江苏洪泽湖、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

 ⑤四大瀑布:贵州黄果树瀑布、山西黄河壶口瀑布、安徽黄山风景区瀑布、江西庐山瀑布。

 2.人文资源:包括纪念建筑、古建筑、古墓葬、艺术宝库以及考古发现等。

 ①宗教名山:

 四大佛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四大道山:四川青城山、湖北武当山、山东崂山、江西龙虎山。

 ②四大名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③四大园林:苏州园林:沧浪亭、狮子亭、拙政园、留园。扬州园林:何园、个园。岭南园林:清晖园、可园。北方园林:颐和园、北海、避暑山庄。

 ④四大宫殿: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拉萨布达拉宫、曲阜孔庙。

 ⑤六大古都: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开封、洛阳。

 ⑥三大古建筑群:北京故宫、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山东曲阜孔庙。

 3.社会旅游资源:包括古风、名俗、人际关系和各类建设风貌等。

 如革命纪念地湖南韶山毛泽东故居、井冈山、延安;民族风情壮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等。

 4.金砖国家指的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南非。英文缩写为 BRICS。与中国接壤的金砖国家为:俄罗斯,印度。

 5.人口年龄结构:老龄化社会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达到或超过一定的比例的人口结构模型。按照联合国的新标准,一个地区 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 7%,该地区即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6.三大宗教及起源地 基督教:形成于亚洲的西部,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在中国又称为回教或清真教,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佛教:始创于古印度,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7. 中国的人口数量: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中国人口(2010 年)为 13.39 亿,占世界人口的 1/5强,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8. 中国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掌握腾冲-黑河一线):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

 9. 中国的民族:中国共有 56 个民族,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 92%。其他 55 个民族被称为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有 1500 多万人。超过 400 万的少数民族还有:满、回、苗、维吾尔、藏、彝、土家、蒙古族等。

 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云南省是我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民族政策:我国实行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不论大小,一律平等。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民族乡等)的政策。

 第七部分

 甘肃省情

  1.地理位置与地形 位于祖国西部,是祖国的地理中心。地处黄河上游,黄土、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带。东接陕西,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宁夏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甘肃省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 1655 公里,南北宽 530 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

 陇南山地:这一区域大致包括渭水以南、临潭、迭部一线以东的山区,为秦岭的西延部分。

 陇中黄土高原:位于甘肃省中部和东部,东起甘陕省界,西至乌鞘岭畔。亿万年地壳变迁和历代战乱,灾害侵蚀,使它支离破碎,尤以定西中部地区成了祖国最贫瘠的地方之一,但蕴含着无尽的宝藏,有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

 甘南高原:它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东部边缘一隅,地势高耸,平均海拔超过 3000 米,是个典型的高原区。这里草滩宽广,水草丰美,牛肥马壮,是甘肃省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

 河西走廊:斜卧于祁连山以北,北山以南,东起乌鞘岭,西迄甘新交界,是块自东向西、由南而北倾斜的狭长地带。海拔在 1000—1500 米之间。长约 1000 余公里,宽由几公里到百余公里不等.这里地势平坦,机耕条件好,光热充足,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戈壁绿洲,有着发展农业的广阔前景,是甘肃主要的商品粮基地。

 祁连山地:在河西走廊以南,长达 1000 多公里,大部分海拔在 3500 米以上,终年积雪,冰川逶迤,是河西走廊的天然固体水库,荒漠、草场、森林、冰雪等植被垂直分布明显。

 河西走廊以北地带:这块东西长 1000 多公里,海拔在 1000—3600 米的地带,习惯称之为北山山地,这里靠近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风高沙大,山岩裸露,荒漠连片,具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风光。

 2.气候情况 甘肃省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区、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甘肃省气象灾害的种类繁多,灾情也比较严重。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干旱、大风沙尘暴、暴雨、冰雹、霜冻和干热风等。干旱是甘肃省最主要的气象灾害,干旱出现频率高。甘肃省气候干燥,气象灾害危害重,但干旱气候区丰富的光能、热量、风力资源、大气成分资源等气候资源,是可再生利用的 3.自然资源 ①土地资源 甘肃的土地资源丰富。全省总土地面积 45.44 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人均占有土地量居全国第五位, ②水资源 甘肃省水资源主要分属黄河、长江、内陆河 3 个流域、9 个水系。黄河流域有洮河、湟河、黄河干流、渭河、泾河等 5 个水系;长江流域有嘉陵江水系;内陆河流域有石羊河、黑河、疏勒河 3 个水系。

 ③植物资源 甘肃是一个少林省区,据第六次全省森林资源清查,全省林业用地面积 981.21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13.42%。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栎类、杨类以及华山松、桦类等。甘肃草场有天然草地、人工草地和半人工草地三种,天然草场主要分布在甘南草原、祁连山地、西秦岭、马衔山、哈思山、关山等地,海拔一般在 2400-4200 米之间,气候高寒阴湿。

 ④能源资源 甘肃省能源种类较多,除煤炭、石油、天然气外,还有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其中,石油集中分布在河西玉门和陇东长庆两油区。煤炭资源集中分布于庆阳、华亭、靖远和窑街等矿区。甘肃风能资源丰富,主要集中在河西走廊和省内部分山...

相关热词搜索:公务员考试 地理 常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