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要点归纳

发布时间:2020-08-15 来源: 党课讲稿 点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解读要点归纳

 第一部分课程改革的目标与背景

 §1 新世纪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刍议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与策略: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 4、倡导建构的学习 5、形成新的课程评价观念 6、促进课程管理的民主化和适应性. 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1、强调综合性,克服学科门类过多、相互独立的倾向 2、加强选择性,以适应地方学校学生的多样化需求(适应地区间、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3、确保均衡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规划设计、课时安排、课程内容). 三、新课程改革在下面要有所突破:1、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采取分科和综合相结合的课程结构 3、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结构 4、高中采取分科课程为主 5、农村中学课程内容要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课程决策的方针和改革的支持系统:1、坚持民主参与科学决策 2、坚持先立后破的方针 3、建立强有立的支持系统. §2 面向素质教育、基于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与教学改革的依据:1、知识经济与教育创新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 3、跨越认知神经学科和教育学科之间的鸿沟.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要点:1、信息素养 2、统整的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课程观)3、多重智力学说与成功智力学说的结合 4、家庭学校社会搭建了素质教育的平台. §3 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趋势与启示 一、国外课程改革的理念:1、注重基础学力提高 2、信息素养 3、创新与开放思维 4、价值观与道德教育 5、尊重学生经验,发展学生的个性. 二、启示:1、课程目标的制订,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价值观与精神、道德的发展 2、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方面,关注学生的经验,设置分科与综合课程,处理好必修与选修的关系 3、课程管理上采用灵活多样的体制. 第二部分课程结构

 §4 重建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 一、课程类型的价值厘定:1、学科课程、经验课程 2、分科课程、综合课程 3、传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 4、选修课程、必修课程5、隐性课程、显现课程 6、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二、课程结构的表现形式:数量化方式、描述性方式、应用性方式. 三、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现状分析:1、学科课程、必修课程占主要,经验课程、选修课程少 2、各具体学科之间的比重失衡 3、课程内容一直为难、繁、偏、旧困扰.

 四、对原有的课程结构的调整:1、构建多样化的课程类型结构2、构建均衡的科目结构 3、构建完善优化课程内容. §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性质与特点:整体、实践、开放、生成、自主性.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理念:1、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与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发展创造空间 2、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生活并学以致用 3、推进自我、自然、社会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谋求三者的和谐发展.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1、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体验与经验2、形成自我、社会、自然的整体认识,发展责任感 3、获得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态度 4、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 5、养成合作分享的个性品质.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选择遵循的原则:1、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 2、体现学校的特色 3、反映这所学校在社区的特色 4、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五、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遵循的原则:1、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与教师有效指导的关系 2、处理学校统筹规划与过程展开后生成性目标的关系 3、课内与课外时间的集合使用 4、整合校内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三大指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同实践活动的内容和过程整合起来. 六、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理念:1、整体观 2、多元化 3、过程性.

 §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比较研究 一、国外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方式:1、课题研究的研究性 2、实际应用的设计性 3、社会参观的体验性 4、社会参与的实践性 5、自我建构性的反思性. §7 研究性学习价值与反思 一、研究性价值的定位:1、保持探究的兴趣 2、丰富学习的体验 3、养成合作共享的个性品质 4、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5、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6、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二、研究性学习现实价值取向的反思:1、防止成人化 2、功能的过分窄化 3、防止学科化. 三、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定位: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的积极体验2、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 4、培养科学的态度与科学道德 5、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6、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研究性学习的内容:1、开放性 2、问题性 3、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 4、层次的差异性. 五、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1、开展科普讲座 2、帮助选题 3、确定课题与计划 4、开展课题研究 5、处理结果,撰写报告 6、展示课题研究成果. 六、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原则:1、主体多元化 2、内容方法丰富性、灵活性 3、手段方法多样化.

 七、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实施:1、贯穿整个过程 2、关注学生学习结果 3、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 4、方案的多样化. §9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一、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1、服务社区 2、走进社会 3、珍惜环境 4、善待自己 5、关爱他人. 二、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基本内容:1、亲历性 2、自主性 3、协同性 4、整合性. 三、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评价建议:1、有所侧重 2、贯穿过程 3、学生参与 4、激励功能 1、自评他评 2、定性定量 3、日常观察与成果展示 4、教师家长有关人员结合. 第三部分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

 §10 国家课程标准及其框架分析 一、课程标准的界定:1、是对学生进行一阶段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 2、是规定的某一学段的基本要求 3、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可达到的 4、是教材的开发者 5、涉及到三维目标. 二、框架的具体内容:1、前言 2、课程目标 3、内容标准 4、实施建议 5、术语解释. 三、课程技术的陈述技术:1、必须是分层次陈述的 2、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方式(结果性、体验性)3、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4、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5、行为动词是可理解的可评估的 6、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7、具体的表现程度.

 §12 教科书的内容与形式 一、教科书的内容特征:1、从儿童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 2、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 3、引发学生的思考 4、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体验结合起来 5、有利于师生互动 6、体验规范性课题原则 7、鼓励学生想象与思考 8、教科书编写留有较大余地. 第四部分教学理念与策略

 §14 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 一、有效教学的理念:1、关注学生的发展 2、关注教学效率 3、关注可测性或量化 4、教师具备反思的能力 5、一套策略. 二、规范的教学目标应该包含四个要素:1、行为主体是学生 2、行为动词是可理解的可测量的 3、行为条件是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4、表现程度是学生学习之后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 §16 论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国外学习方式的研究:1、研究性学习 2、hang-on3、在计算机下的学习 4、小课题与长作业. 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原因:1、基于什么是教育的思考2、基于对学生的尊重 3、对课堂上的收获的理解. 三、如何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1、明确教师的职责 2、开发教育资源 3、确立新的教学观. §18 新课程需要什么样的教学观

 一、本次教学改革在下面几方面的突破:1、整合教学与课程 2、强调互动的师生关系 3、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4、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5、转变学习方式. 第五部分课程与教材评价

 §19 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及最新进展 一、课程评价的价值取向:1、目标取向的评价 2、过程取向的评价 3、主体取向的评价 二、课程评价的发展方向:1、质性评定—量化评定 2、侧重甑别—侧重发展 3、重视学生在评定中的个性反应方式 4、强调问题的真实性、情境性 5、重视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得出结论的过程. §20 发展性课程评价的本质与实施建议 一、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基本理念:1、评价主体互动化 2、评价内容多元化 3、评价过程动态化. 二、发展性课程评价的功能:1、反馈调节 2、展示激励 3、记录成长 4、反思总结 5、积极导向. 三、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的特点:1、科学性 2、可行性 3、灵活性 4、有创意. 四、实施保障:1、教师管理者的共识 2、全社会的认同 3、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 第六部分课程管理与课程资源 §25 学校一级的课程管理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目的:1、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升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 3、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学校课程管理的原则: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2、坚持责权统一 3、开发校内外课程 4、正确处理三类课程的关系. 三、校本课程的开发:1、开发的目的(学生发展、家长参与、教师发展、学校特色)2、开发的主体(教师)3、开发的方式(选用、改编、新编)4、范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

相关热词搜索:纲要 基础教育 试行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