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9-13 来源: 调查报告 点击: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读后感

  哲学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理论变化是政治变革的先锋。1978 年 5 月 11 日,《光明日报》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文章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这是从根本理论上对“两个凡是”的否定。同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确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成为优先项。

 翌年 11 月 26 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等外宾时,作了《邓小平文选》编撰成册时题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谈话。

 他开宗明义指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

 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解的十分透彻,他否定了“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的荒谬观点,指出了“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

 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确,只有当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能更好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时,我们才能说这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它优于资本主义。邓小平回顾了六十年代末期至谈话当时“失去的十年”,指出中国的隔绝、孤立状态的外因是国际反华势力造成的,内因是六十年代具备条件时的主动放弃。邓小平认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政治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为中国的资源、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中国人民的智慧勤奋和集体主义精神,加上正确的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国的四个现代化一定能够实现。邓小平说:”实现四个现代化主要依靠自己的努力,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基础,但是,离开了国际的合作是不可能的。应该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的成果,包括利用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资金,来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这个条件过去没有,后来有了,但一段时期没有利用,现在应该利用起来。”

 1956 年前后,在学习照搬苏联模式一段时间后,我国发现苏联模式的诸多弊端,以《论十大关系》的会议发表为标志,中国开始独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自己的道路。尽管后来没有坚持实践,但认识上已然破冰。邓小平说:“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与苏联不完全一样,一开始就有区别,中国建国以来就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对资本家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采取赎买的政策,不是剥夺的政策。所以中国消灭资产阶级,搞社会主义改造,非常顺利,整个国民经济没有受任何影响。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中国要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也与苏联不同。但是,我们有些经济制度,特别是企业的管理、

 企业的组织这些方面,受苏联影响比较大。这些方面资本主义国家先进的经营方法、管理方法、发展科学的方法,我们社会主义应该继承。”

 对于吉布尼称”中国仍是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范围之内,在继续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同时,也发展某种形式的市场经济 ”的问题,邓小平如此回应:外资是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占有它的地位。但是外资所占的份额也是有限的,改变不了中国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特征是搞集体富裕,它不产生剥削阶级。

 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有深刻认识,对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看法在当时也是石破天惊。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同样地,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这在根本上将将全民所有、国家计划的经济制度结构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分离开来,是思想上的伟大解放,也澄清了过去一直以来的机械认识。

 邓小平于 1992 年初在南方谈话中进一步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就打破了过去那种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的观点,提出了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论断。这既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杰出贡献,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杰出贡献。

 启示及意义。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传统制度论”认为,社会主义就是消灭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发展生产力。事实上,社会主义的终极目标是生产力充分发展基础上的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和谐,采取什么样的制度结构来实现,仅仅是方法和手段,只要不影响功能实现,并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按照社会主义应该具有的功能来选择制度结构,改革制度结构。制度不是不能变的,制度结构服务于要实现的功能。这就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功能实现论”。邓小平对此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化的,此后在《南巡讲话中》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共产党宣言》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

 是以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高度积累为前提条件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指出,“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因此,社会主义既是一种美好社会形态,同时又是一个现实运动过程而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运动过程中,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经济组织形式采取什么样的制度一定要和具体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和状况相适应,只要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改变社会性质,就不能采取排斥的态度。

  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出于种种原因肢解、碎片化。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具备辩证思维、创新思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坚持以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邓小平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楷模,无疑为我们共产党人作出了表率。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全面准确地理解,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具体实践,中国才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史上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实践。

相关热词搜索:读后感 市场经济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