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县域经济,构筑服务平台,开创城乡充分就业新局面

发布时间:2020-09-17 来源: 调查报告 点击:

  发展县域经济

 构筑服务平台

 开创城乡充分就业的新局面

  就业是民生之本、稳定之基、和谐之源,对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不断完善就业政策,强化就业服务,提升就业质量,有效促进了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城镇登记失业率连续多年控制在 2%以内,先后荣获“全省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省省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集体”、“全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一、加快经济发展,打造坚实的就业平台。经济发展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多年来,**市坚持把推动发展作为拓宽就业渠道的根本举措,大力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充分就业。一是加强园区建设,拓展就业空间。高标准园区能够有效集约利用要素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也是吸纳和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市在科学规划论证的基础上,本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突出、错位发展的原则,集中力量建设滨海新区、经济开发区、城市新区三大园区,进一步增强了载体支撑能力,为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滨海新区,按照打造滨海度假胜地、蓝色产业新城的总体定位,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启动了远期规划 30 万吨级的深水港口建设,配套设施达到“十通一平”,

  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地开工,成为中国创意经济发展示范区、全省省最佳投资开发区和联合国人居奖中国优秀示范新区。经济开发区,以打造高端产业聚集示范区为目标,加快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着力引进高端高新项目,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确定为国际项目示范园区,被评为全省首批五个科学发展示范园区。城市新区,规划了金融商贸、会展商务、文化教育、生态休闲、综合服务等五大组团,高层建筑达到 100 多幢,成为金融商贸、文化产业、总部经济等新兴服务业发展的中心区域,被确定为全省重点服务业城区。二是推动产业发展,夯实就业基础。产业发展是扩大就业的基础与前提。近年来,**市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集约利用要素资源,不断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培植起了机电工具、汽车制造件、家纺制革三大产业集群,其中机电工具企业发展到 570 多家,成为中国县域产业集群竞争力 100 强;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发展到 140 多家;家纺制革企业发展到 4100 多家,跻身于全省十大产业集群和中国百佳产业集群行列,成为全省首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优质工艺家纺产品生产基地和中国工艺家纺名城。这三大产业集群全部列入了省百亿产业集群规划,产业规模占到了全市工业的 70%以上,每年可吸纳 18 万多城乡劳动力就业。在抓存量扩张聚集的同时,更加注重产业招商,成立了 20 个产业招商办公室,主攻产业龙头项目、配套项目和高端项目,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拓展企业群体,引进建设了嘉泰制衣、永裕轮胎等 100 多个投资过亿元的产业项目,前来投资的世界 500 强、国有大企业和上市公司达 15 家,形成了

  一批新的就业增长点,实现了经济发展与促进就业的良性互动。三是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就业规模。转方式调结构是当前的重大战略任务,也给扩大就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市在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力容量大的第三产业、现代农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实现了结构调整和扩大就业的同步推进。抓住当前居民消费升级、服务需求扩大的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以文化旅游、商贸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打造起了“中国长寿之乡”,引进建设了 20 多个大型商贸物流项目,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农业产业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内在要求,也是加速农村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重要途径。**市通过大力培植农业龙头,全面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初步打造起了无公害蔬菜、皮草、水产品加工、出口花生、优质水果等十大产业链条,构建起了奶畜养殖、西洋参种植、蔬菜种植等五大农业板块,将15 万农户和 70%左右的耕地纳入产业化发展体系,农业产业工人数量逐年攀升。

 二、强化政府责任,构建完善的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是加强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市不断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创新服务手段,完善服务体系,推动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一是改善民生促就业。将“壮有所事”作为“十有”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组织开展了“百家部门办实事、千名干部解民忧、万户群众得实惠”活动和“包村联户、富民强村”工作,发动各部门、企业、机关干部对农村和农户

  实行一对一“结对包扶”,引进致富项目,寻找致富门路,每年为群众办实事帮扶项目都在 2 万件以上,促进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大力工具、鹏丰食品公司、铅封曲轴、天利集团、云户绣品等骨干企业将生产环节转移到农村,吸纳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数万人。目前,**市 80%以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都被本地“消化”,农民非农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高达 36.9%。同时,把特色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组织举办了昆嵛山樱桃节、金滩采贝节等活动,推出了农家宴、渔家乐等特色项目,为农民扩大就业、增收致富开辟了新的渠道。二是建好市场促就业。先后投资 1000 多万元,健全完善了市级人力资源市场,在全市各镇、办设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在各村居建立了劳动保障服务工作站,配备了兼职或专职的劳动保障协管员,形成了市、镇、村三级“公开、透明、信息共享”的就业网络体系,确保了全市各类用工资源的稳定有序流转。市人力资源市场按照县级Ⅰ类市场的标准进行建设,在求职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培训申请、鉴定申报、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全面实行“一条龙、一站式”服务,每年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推进行动”、“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大型供需见面会 50 多次,提供就业岗位20000 多个,帮助 7000 多名劳动力通过市场实现就业。三是加强培训促就业。争取国家九部委设立了总投资 120 亿元的全国大学生科学就业与创业基地,投资 2.5 亿元建起了可容纳万名在校生的国家级职业教育中心,并与青岛科技大学、韩国光州大学等国内外高

  校和本市骨干企业建立了合作办学关系,形成了以政府培训机构为龙头、以企业培训中心为依托、以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的三级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拥有职业技能培训基地 60 多个,专业培训教师队伍 700 多人,设有计算机操作、汽车维修等 15 个热门职业和工种,年培训规模达 6000 余人。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以农业技术推广为重点的“储备式”培训、以市场需求为重点的“订单式”培训、以创业就业为重点的“对接式”培训、以技能提升为重点的“金蓝领”技师培训,帮助就业人员掌握“一技之长”,提高就业质量。目前,全市拥有各类技能人才 38000 多人,其中高技能人才 4000 余人,首席技师 50 多人。

 三、创新体制机制,营造一流的就业环境。促进城乡充分就业,关键是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体制机制。近几年,**市坚持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不断优化就业环境。突出抓了四个方面:一是建立组织领导机制。将就业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建设局、财政局、公安局、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组成的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就业创业工作的总体规划和政策制定,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建立了就业联席会议、工作例会、监督检查、部门职责分工和情况通报等工作制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镇、办也都成立了专门机构,配备了专职服务人员,为就业创业者提供便捷服务,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无缝覆盖”的就业推进体系,确保了就业工作深入扎实开展。二是

  建立政策扶持机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的通知》、《关于加快民营家纺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促进就业、鼓励创业的政策措施,为劳动力提供了宽松的就业环境。进一步加大了对失业人员申请小额贷款、劳动密集型小企业二次申请再就业小额贷款和财政贴息等政策的落实力度,并将免费创业培训对象扩大到大中专(技)毕业生、复员退伍转业军人和其他各类失业人员,降低了创业门槛。近年来,全市共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1.5 亿元,发放失业人员创业小额贷款 1000 多万元,落实就业补贴资金 2000 多万元。三是建立就业援助机制。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通过抓好“机关事业单位考录一批、基层单位吸纳一批、鼓励企业接收一批、自主创业扶持一批、见习基地储备一批、公益救助帮扶一批、灵活就业过渡一批”等“七个一批”,引导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超过 85%。对农村劳动力、失业人员,鼓励就地就近就业,引导有序外出就业,扶持返乡创业。对城乡“双零”家庭、大龄失业人员、低保对象等就业困难人员,组织开展“就业援助进家入户”活动,特殊群体就业率达 100%。同时,加大失业调控力度,允许困难企业阶段性缓缴社会保险费,降低三项社会保险缴费费率,使用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稳定就业岗位补贴,近两年共为企业和职工减轻负担 3700 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 2000 多万元,全力帮扶困难企业渡过难关。四是建立公平就业机制。取消了城镇劳动力与农村劳动力就业区域的限制,形成了城乡一体的劳动力资源优化配

  置机制;取消了用人单位对农村劳动力分行业、分工种的管理限制,建立了公平竞争的就业准入机制;取消了临时工、合同工、外来工、本地工的区别,并逐步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政策,让农民工与企业职工一样享有相应的工伤、医疗、生育等社会保障的权利;取消了户口性质的就业限制,实行劳动者凭技能和本领就业的市场竞争机制;出台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政策,对连续居住 2年以上的,其子女可就近安排入学。这些政策和措施的出台,为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了保障,有力地推动了城乡统筹就业。

相关热词搜索:构筑 服务平台 新局面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