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2 来源: 调研报告 点击: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研究

 [摘要]自十六大提出“发展和壮大县域经济”以来,县域经济备受学者关注。本文在分析宜君县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指出其转型发展的必要性,然后从全国、全省、全市三个层次分析了宜君县未来发展的战略机遇,最后从产业结构、城乡发展和政府职能三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县域经济;转型发展;宜君县

 1 县域经济

 县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政区域,是我国行政体制的基础。我国自秦以来就存在县域经济,并且一直延续至今。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基础部分,县域经济是我国地方经济的基础,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县域经济是指以行政县为区域范围,以县一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域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不同层次经济元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通过双向反馈的人力流、物资流和信息流而发挥整体功能的经济系统。

 2 研究区概况

 铜川市宜君县位于关中平原与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总面积 1531平方公里,辖六个镇、一个乡、一个街道办事处和 178 个行政村,总人口约 10 万。2015 年宜君县 GDP 达 32.528 亿元人民币,与上年相比增长了 10.12%,占全市 GDP 总量的 10.02%。宜君县作为铜川市唯一的一个县级行政区,县域经济的发展仍有很大的空间。

 3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3.1 经济总量分析

 2015 年宜君县在全省县域经济排名第 36 位,相比较于“十一五”末前进了 17 位。宜君县 GDP 从 2006 年的 4.862 亿元增长到 2015 年的 32.528 亿元,增长了大约 6 倍,累计增长量为 27.666 亿元,相对于 2006 年来说增长了 213.74%。从 2006 年至 2013 年,宜君县 GDP的增长量一直保持着持续上升的状态。2013 年至 2015 年,宜君县GDP 虽然也在逐年上升,但是其增长量却有所下降。全县 GDP 占全市 GDP 总量百分比由 2006 年的 5.81%上升至 2015 年的 10.02%,经济一直保持在持续增长当中。

 3.2 产业结构分析

 宜君县三次产业结构整体趋于优化,但是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仍然不够合理。由图 2 可知,第一产业从 2006 年到 2007 年虽有所上升,但从 2007 年开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一直在下降,到 2015 年下降至18.5%,相对于 2007 年下降了 16.5%,年平均下降 1.83%,虽然第一产业所占比例仍然较高,但下降的趋势说明第一产业逐渐趋于优化。由于对煤炭资源的需求以及对工业的扶持,使宜君县工业一直稳步发展,自 2006 年开始,一直保持着持续增长的趋势,到 2015 年所占比重已达到 60.2%。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二产业来说变化幅度较小,2006-2010 年一直在上下波动,自 2010 年开始,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一直在下降,说明宜君县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依据克拉克定律可以看出,宜君县目前刚步入“二三一”结构,今后应以稳定“二三一”结构为主,从二、三产业比重看,产业结构的调整仍有很大的空间。

  3.3 优势工业壮大

 宜君县自实施项目强县与工业富县以来,促进各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过去的几年中,宜君县一方面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发展新兴能源产业,基本形成了以涉农加工业为基础,能源工业为支撑的特色工业体系。工业增加值由 2010 年的 43571 万元提高到2014 年的 61300 万元,增长量为 17729 万元,相对于 2010 年来说增长了 40.69%,并且形成了以原煤、白酒、医药等为主要工业产品的工业格局。原煤产量在 2010 年至 2012 年间变动幅度不大,从 2012年至 2013 年增长较多,增长了 39.2 万吨,增长 30.2%,到 2014 年产量又略跌,相较于 2010 年,宜君县原煤产量占全市比重提高了 0.12%。白酒产量持续提升,从 2010 年至 2014 年增长了 1206.05 万升,增长率为 153.26%,逐步发展为宜君县的主要工业产业。由于国家对“大健康”产业的支持和国民需求,医药产业也发展迅速,产量则由 2010年的 181.51 吨增加到 2014 年的 331.3 吨,增长了 149.79 吨,增加率为 82.52%。

 3.4 特色农业形成

 近年来,宜君县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特色农业不断壮大。2010-2015 年,宜君县被评为玉米高产示范县,并且成为全省第一个“国字号”的农产品。在陕西省,宜君县是首个被确认的优质苹果基地,同时也是陕西省无公害苹果基地,“怡君牌”红富士商标荣获省级著名商标。宜君核桃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宜君县则被授予“中国核桃之乡”。玉米年产量由 2010 年的 75050 吨增加至 2014 年

 的 92105 吨,保持着持续增长的状态,5 年共增长了 12055 吨,增长22.72%。苹果由 2010 年的 141601 吨持续增长至 2014 年的 171220吨,增长了 29619 吨,增长 20.92%。2011 年,由于陕西省、铜川市政府对宜君县核桃产业的大力支持,使核桃产量大约翻了两番,相较于 2010 年核桃产量增长了 5340 吨,增长率为 189.36%。2013 年由于受到低温冻害天气的影响,核桃产量明显降低,但 2014 年又很快恢复过来,比 2012 年增加了 13.33%。正是由于这些农产品产量的持续上升,才构成了宜君县的特色农业。

 4 县域经济转型的必要性分析

 4.1 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宜君县一直坚持以调整结构为主,将重点放在生态建设、增加项目、发展工农业和旅游,使得本县发展动力越来越强。但是随着宜君县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结合当地经济现状进行分析,宜君县社会转型和经济发展可持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一直以来,在宜君县的发展过程中,第二产业所占份额都大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居于最高,其中,原煤的产量又远远高于其他产业。而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对宜君县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第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农业化生产之间存在着矛盾。农民迫切地想要提高生活水平,而农业化生产却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导致农民生活水平提高速度慢。

 4.2 县域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4.2.1 产业结构不合理要求宜君县县域经济必须转型

  宜君县截至 2015 年,全县 GDP 达 32.528 亿元,占全市 10.02%,占全省 0.18%,相较于 2006 年的 4.86 亿元提高了 27.67 亿元,提高了 569.34%,占全市比例提高了 4.21%,占全省比例提高了 0.07%。从图 2 来看,相对于宜君县经济发展速度快来说,其三次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宜君县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 2006 年的 33.7:39.5:26.8 调整为2015 年的 19.5:60.2:21.3,虽然产业结构有所优化,但是才刚步入“二三一”结构。第二产业仍然体现最重要的价值,表现为以工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从 2006 年的 33.7%下降到 2015 年的 19.5%,但是所占比重仍然较高,不仅高于铜川市、陕西省的水平,而且高于全国水平;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距离典型的“二三一”结构仍有距离,与当今世界形成的以服务业为主的“三二一”结构相差甚远。宜君县第二产业内部也十分不协调,以工业为主导,且工业增加值所占比例基本保持逐年上升的趋势,至 2014 年,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高达 87.65%,而建筑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却逐年下降,到 2014 年,仅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12.35%。工业产业内部的原煤、白酒、医药又占了大多数。因此,无论是从三次产业结构,还是第二产业内部结构来看,宜君县的产业结构均不合理。此问题直接限制了宜君县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发展,因此,宜君县迫切地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4.2.2 城乡发展不平衡要求宜君县县域经济必须转型

 宜君县城乡发展与我国整体城乡发展大致相同,主要表现为农村与城镇之间发展水平差距大,城镇发展快、农村发展慢,且部分农民生产生活仍然较为困难。城乡间差距大、贫富差距大的趋势在不断扩

 大。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8年的10371元增加到2015年的28014元,增加了 17643 元,相较于 2008 年增加 170.12%。农村人均纯收入由 2008 年的 2941 元增加到 2015 年的 9542 元,增加了 6601 元,相较于 2008 年增加率 224.45%,与城镇相比,增加幅度大。且城乡收入比由 2008 年的 3.53 下降至 2015 年的 2.94,比率下降了 0.59,说明城乡收入差距在逐渐减小。但是从表中也可以看出,城乡收入差额逐年增加,由 2008 年的 7403 元增加到 2015 年的 18472 元,增加了 11042 元,增加了 148.61%。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出,城乡之间的相对差距在逐年减小,但是两者的绝对差距依然呈现上升趋势,且增加速度快。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宜君县城乡间差距大的状况仍然存在,且由于一系列原因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缓慢。因此,这些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因素要求宜君县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 县域经济转型发展的对策措施

 5.1 转型机遇

 尽管宜君县在未来的发展中存在着困难,但是在未来几年宜君县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从国家层面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大健康”产业、精准脱贫成为重要战略举措。从陕西省层面来看,《陕西省新型城镇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将把宜君县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重点支持项目。从铜川市来看,市委十六届六次全会要求宜君县推进新型产业、建设生态农业等的发展,努力实现宜君县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共同进步。

 5.2 对策措施

  5.2.1 加快产业结构转型

 宜君县产业结构虽然在不断优化,但是仍然对资源过度依赖,使得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比例过高,而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慢。优化产业结构,必须减少对资源的过度依赖,推进三次产业同步发展。在农业方面,加强对农业的发展,增强对灾害的抵御能力,认真建设新型农业。在工业产业方面,对传统工业进行改造,稳步创建高新技术产业,对医药相关的“大健康”产业进行开发建设。在服务业方面,利用当地丰富的旅游资源,调动居民旅游意识,加强对旅游相关产业的建设,促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5.2.2 促进城乡平衡发展

 宜君县城乡发展绝对差距大,贫富差距较大,仍有部分农民生活较为困难。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在于增进人民的福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和谐稳定。宜君县在城乡统筹和脱贫致富方面均需“以人为本”,让农民摆脱贫困,发家致富,从而促进城乡平衡发展。首先,要保持城镇按正常的速度发展,建设完善的社保体系,让城镇居民生活有保障。其次,有效地针对较为困难的农民,实施最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的政策,努力让较为困难的农民摆脱贫困。最后,要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

 5.2.3 加强政府职能

 我国目前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相对应的,县级政府职能体系也应作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发展的情况,保持政府行政管理的活力。宜君县政府也应适应现在的发展趋势,以便更好

 地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宜君县要加强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该市场调节的,放手于市场,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该由政府做决定的,坚决发挥好政府的作用。政府的工作要透明化,更好地为县域经济转型提供政策环境与市场氛围。

 [参考文献]

 [1]王秉安,罗海成,徐小佶主编.县域经济论从之二•县域经济竞争力[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李小建.经济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严俊君.社会和谐的价值解析[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13.

 作者:张晓露 魏梦楠 单位:咸阳师范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县域 经济转型 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