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写短文两篇

发布时间:2017-01-15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仿写短文两篇篇一:《短文两篇》初艳萍

《短文两篇》导学提纲

课型:新授课 编者:小纪一中初艳平

《爱莲说》

学习目标:

⒈朗读、背诵课文,并把握词、语句,疏通文意。

⒉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⒊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课时】:一课时

课前预习:

1、有关作者:周敦颐

2、“说”这种文体:。

3、解释加点的字:

① 可爱者甚蕃( ) .

仿写短文两篇

②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 ...

③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

④ 陶后鲜有闻() .

⑤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

⑥濯清涟而不妖( )() ..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课堂学习:

一、情境导入:

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深的人们的喜爱,因此它很早就出现在文人的笔下,哪个同学能说出有关莲花的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莲的喜爱。不过,人们常常欣赏的都还只是莲花外形的美,其实真正值得赞扬的还是它的内在品质。我们今天学习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赞美莲的品质,从而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爱莲说》。

二、自主学习

1、出示学习目标:

2、交流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① 听读课文录音(注意朗读的语气)

② 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③ 展示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④ 齐读课文(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

4、学生合作学习:(分组讨论)

① 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② 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③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种写法叫什么?

5、深入思考:(合作完成)

④ 这篇文章主体写的是莲,还写了哪些花?

⑤ 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⑥ 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

⑦ 文中为什么要写陶渊明独爱菊花?

⑧ 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⑨ 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三、点拨讲解:

1、学法指导:托物言志;衬托手法

2、板书:

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 鲜(正衬)

世人爱牡丹 众(反衬)

予独爱莲无 (突出)

四、练习测评:

a) 模仿例句,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2、延伸积累,学生补充有关描写“莲花”的诗句

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附答案:

1.①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②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③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2.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明确]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①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②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3.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4.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明确:莲花、菊花、牡丹

5.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明确: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6.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

明确:菊花,花之隐逸者。牡丹,花之富贵者。莲花,花之君子者。

7.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明确: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8.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明确: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9.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明确: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有德者鲜 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无 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趋利者众 讽刺

《陋室铭》

课型:新授课 编者:初艳平

学习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正音、释词,理解重点词语,理解全文内容。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学习重点、难点

1. 诵读、品味优美的语言

2. 理解作者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难点: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课前预习: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3、对照注释,理解文意,翻译全文。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极目远眺,所见皆是高楼大厦,我们也是所居者之一,如果这时给你一间茅草屋,我想恐怕没有哪个同学愿意去居住,可是我们唐朝伟大的文学家不但身居陋室,而且还提出了陋室不陋的观点,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陋室铭》一起去看个究竟吧。

二、自主合作学习

1、 出示教学目标

2、 检查预习情况,展示预习成果

(1) 解释加点的词

①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 ..

② 可以调素琴( ) .

③ 无丝竹之乱耳()( ) ...

④ 无案牍之劳形() .

⑤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

(2) 翻译句子

①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

②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 何陋之有?

3、学生自主学习

(1)初读课文

①欣赏课文录音。

②洪亮、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译读课文。

①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②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③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3)齐读课文,说说对“陋室”总的印象。

(4)陋室为何不陋?用文中的话回答。

(5)最关键的是哪两个字?

4、交流点拨,研读课文。(分组合作)

(1)品读课文(1---4组)

①作者“德馨”表现在何处?怎样表现的?(用文中的话回答)

②到陋室来的都是些什么人?

③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

④朋友走了之后他干些什么呢?

⑤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

讲述:作者是怎样表现陋室不陋的呢?

(2)悟读课文。 (5---8组)

①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②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

③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④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

小结:作者先运用比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其意不言自明。

⑤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照应了哪一句?

⑥由此看来最后一句在表意上是“画蛇蛇足”还是更进一层?

⑦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悟出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要表达什么?

三、点拨讲解:学法指导:托物言志的写法

板书:陋室铭

德馨

四、练习测评:

看材料,思考问题。

教室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 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下围棋,寻思看电影。可以睡觉,打呼噜。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跳舞场,堪比游乐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思考:(1)材料是针对学生中的哪些现象而言的?

(2)那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学习生活?

五、作业:

仿写:《 铭》 (考试铭、电脑铭等)

附答案:对“陋室”总的印象。(陋室不陋)

陋室为何不陋?用文中的话回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最关键的是哪两个字?(德馨)

①作者“德馨”表现在何处?怎样表现的?(用文中的话回答)(苔------劳形)到陋室来的都是些什么人?(鸿儒)

②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人,以显示自己的“德馨”)

③朋友走了之后他干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④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⑤作者是怎样表现陋室不陋的呢?(景、友、趣)

(1)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陋室环境 交往的人 室内的生活

仿写短文两篇篇二:22短文两篇

22 短文两篇

《陋室铭》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技巧。

2.让学生了解押韵及其作用,朗读、背诵全文。

3.体会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质。

二、教学重点 :

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三、教学难点 :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同学们,这座破旧简陋的房子,虽然没有流光溢彩的屋檐,也没有金碧辉煌的陈设,更没有珠光宝气的点缀,但是它却成就了唐代诗人和哲学家刘禹锡的千古名篇《陋室铭》,正如清代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所说:“花香不在多,室雅何须大”。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陋室,共同感受作者超越世俗的志趣和情怀。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作者刘禹锡,当时他被贬到和州做刺史时,按当时规定,他应住衙门里的三间的屋子。可是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半年之内让他搬家三次,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让他住进了一所非常简陋的小房子。他在愤激之中,一气呵成,写成了《陋室铭》,并请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刻写在碑上,竖在门外,以明心志。

(三)、板题并解题:陋室,意为简陋的房子。“铭”古代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四)、朗读并感知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熟悉生字读音,揣摩停顿、语速、语调,感知文章内容。

2、检查学生掌握生字情况。:下列生字怎么读?

德馨(xin) 苔痕(tái) 鸿儒(rú)案牍(dú) 调素琴(tiáo)

3、让一名学生试读全文,师生评价优劣(评价停顿、语速、语调、感情处理是否得当)。

4、听名家朗读课文,师生欣赏评价。这篇铭文不仅押韵而且运用了许多对偶句,请找出韵脚和对偶句。

5、学生同桌结合练习朗读,把握好停顿、语速和语调。

6、再让一名学生朗读,师生评价、指导。

7、全班齐读。(师:这篇铭文,由于多数句子押韵,读来琅琅上口,现在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带着感情再读一遍,好吗?)

(五)、理解字词、疏通文意

1、学生先自个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文意,把重点字词和不理解的词句做上不同的标记。

2、让学生把小组内没有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全班共同解决。

3、通过练习,检查学生理解程度。(让学生不看书回答)

惟吾德馨:惟,只;馨,散布得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儒:博学的人

白丁: 没什么学问的人

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泛指乐器发出的声音。

案牍:官府的公文

4、由一名学生口头翻译全文。

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在于深,有龙(居住)就灵异了。这(虽然)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的痕迹蔓延到台阶上,现出碧绿,芳草的颜色映入帘内,显得青葱。(在这里)谈笑的有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无知的庸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鼓,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 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杨子云的草亭。(正如)孔子所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是君子住在这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六)、整体感知

1、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什么?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这里,用山、水来比“室”,用“不在高”“不在深”比“陋”,用“仙”“龙”来比“德”,用“名”和“灵”来比“馨”。

作者的目的是写陋室,却用山水作比喻,这种方法叫比兴。这种比兴的修辞,不仅构思新颖,文意通达,而且句句相连,使文意波澜起伏耐人寻味。既然山之

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也就不在于它是否富丽堂皇,而在于主人之德是否高尚。看来“馨”字画龙点睛,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文眼。

2、“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3、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A、“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景。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这是写陋室的环境,用的是对偶、拟人的修辞方法。“上、入”采用拟人的方法,以动写静,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既有精神又有韵味,我们已不觉陋室的环境凄凉、荒芜,而感觉春意正浓,生机盎然。用拟人的手法渲染了环境的幽雅,流露出了作者的喜悦之情。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除了对偶,还有衬托。作者没写自己是什么人,而是写与他交往的朋友。俗话说,欲知其人应知其友,知其友者必知其人。因此我们便得知主人必是高雅之士。主人德才兼备,表明主人高雅脱俗的情怀。

C、“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陋室主人的情趣),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情趣。陋室之景宜人,陋室之人高雅,陋室之事有趣。看来,陋室其实不陋,这一切又是为了陪衬“惟吾德馨”,呼应开头。正因为主人道德高尚,名声远扬,陋室才见其不陋。

4、文章主旨至此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 运用类比,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

5.提问:文章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有什么含义?

教师点拨:孔子这句话是个典故,孔子打算搬到九夷山去住,有人对他说:“那个地方十分简陋,你怎么能去住呢?”孔子回答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的话很坦率,而刘禹锡只引后一句,那是因为前一句的意思已包含在文章中了,其意却正在前一句,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自己就是和孔子一类的君子,这样更突出了作者高洁伟岸、不随世俗的志趣和抱负。陋室不陋,关键在于“君子居之”“惟吾德馨”。文章结尾引经据典,力发千钧,把作者的思想推到了高峰。

6、赏析诵读——欣赏形式美

本文是一篇骈文。字数相同、意思相对的两个相接的句子,叫做骈句。骈句不仅讲究对偶,而且讲究声律。本文中的押韵就是讲究声律的表现之一。押韵指在句末或联句之末用韵母、声调相同的字。

文中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押韵。骈文押韵使人加深了印象;同时便于吟诵和记忆,有声调和节奏之美。

7、“托物言志”:

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8、仿写: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张文凭。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的快,漫画翻得勤。琢磨追星去,寻思看电影。可以睡大觉,作鼾声。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形。虽非篮球场,好似游戏场。心里云:“混张文凭。”

(七)、总结:

这篇铭文通过赞美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爱莲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略)。

二、解题。

“莲”即荷花,“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与现代的杂文相似。

三、简介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四、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录音),提示学生读准下列字音。

甚蕃(fān) 淤(yū)泥 濯(zhuó) 清涟(lián) 不蔓(màn)不枝 亵(xia) 噫(yì) 鲜(xiǎn)有闻

2.学生齐读。

五、串析课文。(围绕下列问题逐一展开讨论,涉及到的较难的文言词句顺便作些解释。)

1.找出课文中直接写“莲”的句子,并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歌颂“莲”的?

理解:直接写莲的句子主要是第4句、第5句的最后一个分句。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三个方面来歌颂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从生长环境的角度歌颂莲花的高洁、质朴、庄重;“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从体态方面突出莲花的正直、刚直不珂、威武不屈,“香远益清”是从香气方面歌颂莲花芳名远扬;而“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则是从风度方面,写莲花的端庄、清高。

2.从作者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中,可以看出他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理解:“托物言志”是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课文对莲花的描写和歌颂紧扣与君子气质相似之处着墨,借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

仿写短文两篇篇三:第18课 短文两篇——蝉

第十八课 短文两篇——蝉 (第一学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托物言志、先抑后扬的写法

第十八课 短文两篇——贝壳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2.了解先抑后扬和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相关热词搜索:短文 两篇 仿写 仿写英语短文 铁罐和陶罐仿写短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