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七年级下册

发布时间:2017-01-15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短文两篇七年级下册篇一: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学案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学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背课文。

2、理解、积累、掌握重点文言词汇及句子的意义。能通过想象,扩展文章省略的细节和场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感受夸父勇敢、坚强,自我牺牲的精神,以及共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热爱祖国古代文化。

【情境导入】

【预习导学】

一、填空:《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都属于()(体裁)前者选自( )后者选自( )。

二、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比赛背诵。

三、学习课文

(一)夸父逐日

1、利用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并自主完成A、B两题。

A.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逐走( ) (2)、入日() ( 3)、欲得饮()

(4)、河、渭不足( )( 5)、北饮大泽() (6)、弃其杖()

B、翻译下列语句

(1)、未至,道渴而死。

(2)弃其杖,化为邓林。

2、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词语及句子

3、理解探究:

(1)、想像一下:夸父为何与日逐走?

(2)有人说,夸父的行为是自不量力,你的看法是什么? 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表达了古代人民怎样的愿望与精

4、合作释疑

(1)夸父逐日的神话故事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追日”或夸父逐日比喻什么?

(2)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这个情节让你产生怎样的想像,你是如何理解的?

(二)共工怒触不周山

1、利用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并自主完成A、B两题。

A.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昔者( )(2)、怒而触不周山( )(3)、地维绝( )( )

(4)故水潦尘埃归焉( )

B、翻译下列语句

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

2、自主探究

(1)、 “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说明了什么?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2)、共工触山的结果是怎样的?你如何理解?

3、合作质疑:

你如何看待这场共工与颛顼之间的战争?

四、拓展迁移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五、达标测试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 ,;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与日逐走()②河渭不足()

③北饮大泽()④弃其杖()

3、翻译下列句子。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4、除了本文的神话中,你还知道其它的神话吗?用写出故事题目即可。

五、拓展迁移:

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六、作业

1、课外阅读古代神话故事,做好摘记。

2、完成配套练习册上的题目。

短文两篇七年级下册篇二:语文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练习题

语文七年级下册《短文两篇》练习题

一.课文主旨:

《夸父逐日》:本神话故事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两小儿辩日》:课文揭示,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无穷尽,即使是博学多闻的人也有所不知。短文还反映了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而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二.文学常识:

《夸父逐日》选自________________,书中保存不少远古神话传说。《两小儿辨日》选自____

短文两篇七年级下册

____________,该书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孰为汝多知乎(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_。)

四.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夸父与日逐走,如日( ) 2.两小儿辩斗( ) ......

3.孰为汝多知乎()4.我以日始初时去人近( ) ...

5.及日中如探汤( ) 6.孔子不能决也() ...

五.下列加点多义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未至,道渴而死 / 寡助之至 B.日始出时去人近 / 去国怀乡 ...

C.及日中则如盘盂/ 及鲁肃过浔阳 D.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一儿以日初出远 ....

六.翻译下列句子。

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弃其杖,化为邓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孰为汝多知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短文两篇七年级下册篇三: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诵读,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结合注释,

理解翻译文章。认识人类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意志,学习那种勇敢、坚强、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的大无畏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积累文言词语。

2.背诵《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

3.体会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4.多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准备】

让学生搜寻我国古代神话资料,提前预习课文,诵读课文。

【教学方法】

诵读感知法,精读探讨法,想像体味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一、导入新课

1.学生介绍了解到的我国古代神话的情况。

(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教师介绍《山海经》和《淮南子》的基本情况。

《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二、学习《夸父逐日》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

2.学生齐读2遍。(齐声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逐走:竞跑,赛跑。

欲得饮:想要。

饮于河:黄河。

大泽:大湖。

邓林:桃林。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2

5.全文仅37个字,但故事情节波澜曲折,这篇神话共分几个画面来描述夸父?

明确:逐走,入日——渴,饮于河渭——北饮大泽——道渴而死——弃杖化邓林

(二)问题探讨

1.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2.你对夸父追日的行为有什么看法?你能不能写一段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 明确: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临死前的内心独白:学生自写,然后交流。

3.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 。“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 ,“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4.成语“夸父逐日”( “夸父追日” “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5.背诵课文。

三、学习《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整体感知

3

1.“不周山”释义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2.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3.学生齐读2遍。(齐声朗读)

4.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5.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译文: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首领。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不周山:传说中的一座大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认为天圆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拴挂),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6.背诵课文。

(二)问题探讨

1.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讨论并归纳:共工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

(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3)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四、小结

关于共工氏和颛顼争夺帝位,怒撞不周山的传说,已经流传了两千多年。在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尚不知如何解释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不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因此在自然面前是那样的无力,因此把各种疑惑归之于神的存在,自然之力被形象化,人格化。所以创造了4

神话传说,歌颂心目中的英雄,也就塑造出了神话中盘古、女娲、黄帝等等传奇人物来。尽管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在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为民造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

5

相关热词搜索:短文 下册 七年级 两篇 短文两篇及翻译七年级 七年级短文两篇教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