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短文两篇

发布时间:2017-01-27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初二短文两篇篇一: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

知识目标:

1、掌握生字、文学知识、文言词句

2、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文言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古人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

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句;2、背诵课文

策略方法: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前二分钟演讲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引入复习课提问引出教学目标复习文学知识复习生字强调壁的写法区别:璧玉、碧绿 文言文学习是这学期的学习重点,当然也是考试的重点。针对大家在考试中存在的会说不会写,或者是自以为会写,一写就错的现象,今天这节复习课,要求大家不能光说,要用手写,解决你考试中会,还不得分的现象。

问:复习一篇文言文,应从哪些方面复习?文学知识、生字、文言词句、思想感情,朗读背诵。

二、屏幕出示复习内容: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朝代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______,朝______。

3、两岸石bì() yuán()鸟乱鸣昔日欲颓()沉lín()竞跃与( )其奇者 亦未寝( ) 藻xìng( )交横

三、朗读背诵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示《答谢中书书》图片出示《记承天寺夜游》图片两副图片同时出现齐读一遍,指出问题后,读第二遍。指名两人朗读齐诵,指名背诵。 复习文言词句总结翻译规律:1、组词法2、替换法3、调序法归纳思想感情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与中庭。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6)、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愉悦之情和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被贬的悲凉、漫步的悠闲

板书设计提纲

27、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愉悦之情和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被贬的悲凉、漫步的悠闲

初二短文两篇篇二:短文两篇 八年级

《新闻两则》

主备: 铁茹 审核:审批:

班级:组号: 姓名: 评价: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陶弘景的文学常识。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感情基调。

3、熟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

4、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5、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习重点】

1、文学常识、字词(“歇、颓、与”等词语的解释)基础知识。

2、学习文章凝练的语言,感受优美的意境。

【学习难点】

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两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

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仕齐拜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句曲山。他曾经担任诸王

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

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

中宰相’”。

2、背景资料

1)、“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

文体从来不排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

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汉魏六朝的尺牍重在实用,文人多无意把

其写为审美的作品。唐宋以后,在一些文人的笔下,尺牍的实用功能明显淡化,审美性能日

益强化,有些尺牍刻

初二短文两篇

意写成纯粹的文学作品(参考《中国尺牍文学史》序,詹福瑞)。尺牍

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比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

写景,比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

书》;也可以谈论文学,如曹丕的《与吴质书》;谈论政治,如欧阳修的《上杜中丞论举官

书》;还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如此等等,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和其他

文体一样,也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另外,尺牍不一定都用“书”字标明,如苏轼的《与

子由弟》《答秦太虚》就是。

2)、历史背景

《答谢中书书》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

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茅山。这

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

此。

3)、题目解说

《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信,信中称道江南山水之美,仅六十八字,就

概括了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抒情议论,各类皆备,可谓

尺幅能容千里,片言可役百意,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谢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

曾作中书鸿胪,故称之谢中书。

【自主学习】

1、 《答谢中书书》作者是,字通明,自号 , 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时人谓之“”。

2、 注音写字:

西日欲tuí( ) 沉鳞jìng( )跃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 .

3、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 ..

(2)四时( )俱备 ..

(3)晓雾将歇( ) .

(4)西日欲颓( ) .

(5)沉鳞竞跃( ) ..

(6)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4、 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西日欲颓,沉鳞竟跃()

5、翻译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合作探究】

6、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其中“ ”字点名全文

的中心。

7、作者具体描绘他的隐居之地时,写了哪些景物?又是怎样描绘这令人神往的大自

然山川之美的?

8、结尾一句有什么言外之意?

9、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写景中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0、本文分为几层?写出各层大意。

【精读精练】

读《答谢中书书》,完成11—13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1、本文的主题句是。

1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13、填空: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表现了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表现了。“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

【拓展延伸】

14、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天山共色( )(2)横柯( )..

(3)一百许里( )(4)猛浪若奔( ) ..

(5)负势竞上() ..

15、翻译下面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

16、请根据课文内容,用文中句子填空。

(1)作者运用衬托手法写水清的句子是: , 。

(2)文中统领全文的句子是: , 。

(3)从听觉方面描写了山中泉喧鸟鸣的情景的句子是:, ; , 。

(4)总写人在此境中的感受的句子是: ,;,。

17、、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书的注解,“书”的意思有:书(shū) ①写字;记录;书写。②

字体。③装订成册的著作。④书信。⑤文件。

请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书”的意思。(1) 书本——( ).

(2)书写——( ) (3)书信——( )..

(4)楷书—— ( ) (5)判决书—— ( ) ..

【总结归纳】

初二短文两篇篇三:八年级短文两篇教案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文学与传媒学院 11级中本1班 陈靖文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文学知识、文言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在诵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二、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体会《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3.指导学生理解《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三、教法选择

诵读教学法。指导学生朗读,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教学中宜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教学环节。

2.比较法。两篇短文作者不同、题材不同、语言风格也不同。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比较两篇文章,欣赏两篇写景短文的画面,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体会不同的思想感情。

四、课前准备

让学生回去预习课文,熟读课文,了解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的背景,及作者作文时的处境。

五、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赏读《记承天寺夜游》。指导朗读,整体感知文意,理清背诵思路;赏析文中写景的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两篇文章,提高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一、导语设计

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你能根据以上的提示猜出他是谁吗?(生:苏轼)

二、作者、写作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苏轼, 我国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出生于四川眉山。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他的词雄浑豪迈,是宋代“豪放 ”词派的代表。

过度:今天我们学习的《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让我们一起欣赏。(板书文题)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整体感知文意

1.指导学生朗读

(1)设置背景音乐《夜的钢琴曲》,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节奏。 教师提示: ①读准字音: 藻(zǎo)荇(xìng)

②读出节奏: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提醒学生要根据句子意思划分朗读停顿,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PPT演示朗读停顿间隔。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独自翻译课文,划出疑难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提示一些重要词语,帮助学生理解文句。

解释加粗字

(1)欣然起行 ()

(2)遂至承天寺 ( )

(3)水中藻荇交横( )

(4)盖竹柏影也 ( )

(5)相与步于中庭 ()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①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念,想;遂,于是,便;至,到。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有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③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品读文本,探究主旨

1.选一位学生复述课文,即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PPT:。

2.提问: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提问: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学生想像画面,思考。(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五、难句解疑,体会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2.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表达的是怎样的一些情感?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四位同学品评分析,其余同学补充。

3.问:你从文中的“闲”体会到哪些内容?

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学生齐读四句话,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4.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

5.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2)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3)抒发作者微妙的心境。

2.了解苏轼:

PPT: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其实始终都是在写人,从文中我们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阅读以下诗句,让我们更加理解苏轼吧。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概括出:逆境中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旷达乐观!

六、课堂小结

在为人上,他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

他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他即使身处绝境,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七、想象苏东坡与张怀民聊天的情景,想想他们的对话和动作。

八、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篇短文,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作业。

推荐课后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相关热词搜索:短文 两篇 初二短文两篇内容理解 关于短文两篇的题初二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