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短文

发布时间:2017-02-04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时评短文篇一:精选三篇时评文章范文

精选三篇时评文章范文

官员辞去公职岂能非议声四起?

很长一段时间里,公务员都是一个让人羡慕的工作,但今年,无锡市北塘区原副区长顾建伟辞了职。此后,顾建伟和合伙人成立了无锡创客空间孵化器有限公司,又创建了一家叫“3W”的咖啡馆。40岁的他发自内心地想创业。(11月1日,光明网)

公务员,本也是普通人,自然有自由选择职业的权力。然而,也正是由于公仆身份的特殊性,头上多了些许“光环”,其行为举止更受关注亦是情理之中。如今,无锡市北塘区原副区长顾建伟辞了职。此后,顾建伟和合伙人成立了无锡创客空间孵化器有限公司,又创建了一家叫“3W”的咖啡馆。40岁的他发自内心地想创业。因此,笔者认为,官员辞去公职岂能非议声不断?

近半年来,包括陈凯在内,上海已至少有3名厅局级官员辞职。3月19日,原浦东新区区委常委、副区长卫明离职;7月9日,原浦东新区副区长丁磊离职。浦东新区是上海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其在上海的行政级别要高于其他区县,为副部级。

不论辞职公务员本人承认与否,反腐高压确实对公务员的灰色收入和弹性空间进行了挤压,“把公务员的后门堵死了,制度外收入一下子没有了”。加之,“八项规定”以及中央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反腐举措,此前被认为是造成公务员离职的一个重要原因。但记者的采访均否认了这一说法。

对政府而言,虽然整体影响不大,但需要多反思。客观地说,除了薪资水平外,模糊的晋升制度,也正成为公务员的一大“痛点”。说白了,能不能晋升,很多公务员无法凭借自己的努力或者成绩说话,不确定因素太多。可见,公务员中的精英还是很多的,甚至“有浪费”,他们适当流向社会是件好事,应予以鼓励和支持。

曾记得,中国青年报刊发《“基层公务员对生活期望值不要太高”》一文,“选择公务员其实意味着你选择清贫和奉献”,此言虽简单朴实,但它写出了人们对选择公务员职业的担当和淡定。

当“吃草挤奶”已变得不再现实,更需要公务员坚定“公仆”信念而无私奉献,无论个人还是政府,都需要反思,才能让公务员队伍更加健康茁壮,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

一天双开“四虎”,给哪些人敲响警钟?

10月7日,国庆假期最后一天晚上11点半,中纪委宣布福建省委副书记、省长苏树林涉嫌严重违纪,接受组织调查。10月16日,河北省委原书记周本顺、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原局长杨栋梁、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原副主席潘逸阳、广西南宁市委原书记余远辉等“四虎”被宣布开除公职和党籍。一虎落马后,又在同一天双开“四虎”。(新华网)

官员被双开是指开除党籍、开除公职、是对党员的纪律处分,一般的被双开都是官员落马的重要标志之一,这种纪律处分不可谓不重。而一天就双开“四虎”,所造成的影响可非一般。

中央如此重拳整治贪腐,出现如此成效,应是件大快人心的事,但我们不应高兴的太早,一方面,说明贪腐现象确实存在,而且在一些地方、一些领域还严重存在。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当地政府认识到了反腐的重要性,在一天之内双开多人,说明了要把反腐工作进行到底,不管涉及到谁,谁的权力有多大,不管谁的背景有多深,只要涉及到腐败,绝不姑息,要一查到底。

一日双开四名官员的同时也让某些干部如坐针针毡,心里不免敲起了鼓。正所谓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而是时间未到,那些作威作福,不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而是一味的利用权力为自己谋私利的更坐不住了。党和人民赋予他们的权力,不想民之所想、不急民之所急,这样的官员所欠下的老百姓的债始终是要还的。老百姓希望反腐的“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更快一些。只有通过政府加强治国,才能让社会充满正能量。

众所周知,凡是被双开、被免职大多是一个地方的“一把手”或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因为他们手中的权力过于集中,而又缺乏有效的监督和问责。正因为他们独揽审批大权、执法权力集于一身,事情都由他们说了算,所以说想不腐败都“难”。 通过一天双开“四虎”事件,要建立反腐的一套长效机制,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和监督,特别是一些手握“重权”的官员,要从源头上抓腐败,反腐败。要让党员干部经常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不仅反腐更要防腐。作者口2733740549长期兼职代写党建类时评,保证原创,长期合作

官员婚宴“变形”是想“忽悠”谁?

一干部向组织报告婚宴将办20桌,实际却办30桌,借机大肆收受礼金,受到严肃查处。省纪委昨日剖析此案例后,提醒广大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时不能“拿了护身符后肆意妄为”。(11月2日,新华网)

向组织部报告婚宴的桌数和实际桌数不一样,为什么?谜底还是想借机敛财,借婚宴收取钱财。

让笔者甚感纳闷的是,在党中央三令五申严禁干部借婚嫁大操大办、敛财的情况下,为何依然有人敢于顶风违纪?究其原因,与极少数干部自身素质低下不无关联。

不得不说,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礼尚往来”的确已经成为诸多行业的“潜规则”。 然而,当前很多观点却认为公务员也是人,为什么就不能像普通老百姓那样大摆酒宴?有观点认为,做寿、生子是人生大事,这都不准办酒,是否存在利用公权干涉私权之嫌疑? 纳闷,笔者也想问问,一个无权无势的工人或农民,会有很多人去参加他的婚宴或者寿宴么?那么他也就没有机会大操大办借机敛财。党和国家工作人员虽然也拥有私权,但与普通群众在身份上有区别,在有些情况下,一些私权必须让渡。

的确,婚丧喜事要“随份子”,过年过节要礼尚往来,早已成为国人人情世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这些世俗传统同样有弊端,容易滋生腐败,为机关党政干部的堕落埋下伏笔。不得不说,众多因为违规摆宴席的领导干部不仅仅是严重的违纪违规行为,更是暴露其本质绝不单纯。

因此,笔者想说,如此“变形”的婚宴再次说明,一些党员干部理应时刻对于自己的“歪风”思想加强自我监督,同时随时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才好。

时评短文篇二:时评例文

时评例文

围观“犀利哥”是在“消费”良知

在短短一周的时间里,这名被称为“犀利哥”的年轻流浪汉蹿红网络。“走红”之前,他逡巡于小城宁波的街头巷尾;“走红”之后,他平静的流浪生活彻底受到了惊扰,无数围观者拍照合影,“犀利哥”放声大哭的照片又被放大了。此时,网友们所谓对“犀利哥”的救助,还在不知所终地继续着。

很难精准地概括出这名流浪者为何会在瞬间红遍大江南北,甚至红到了中国台湾和日本。现在,“犀利哥”的走红终于让很多人的内心开始变得不安且内疚起来。新闻后续的报道里依稀透露,“犀利哥”很可能是1998年的抗洪老兵,也可能是被家庭遗弃的精神病人,他的发型,他的衣着都是不得已而为之。而围观者所谓的赞誉、追捧,与他原本卑微的人生而言,并不能算是“美丽的误读”,而是一种蓄意的消遣。在众人的消遣中,一个在楼宇森林和钢铁洪流中无声无息流浪的弱者被塑造成了“网络红人”,弱者没有被同情,反而被消费,无论如何,这都是这个时代的病灶之一。在消遣“犀利哥”获得某种快感的同时,不知道是否有人想到他也是公民,也有尊严?

以娱乐的精神来消费弱者,“犀利哥”不是第一个“牺牲品”。远的比如杨丽娟,在追星的途中被大众媒体和公众趣味所主导,大众和媒体在观望杨丽娟的过程里获取快感,而作为弱者的杨丽娟却丝毫没有认知到自己所付出的代价;近的比如罗玉凤,大众媒体带领公众消费着罗玉凤的征婚故事,罗的人生缺陷一次次地被公众作为调味生活的作料。

值得警惕的是,在消费弱者之前,无论是大众媒体或者普通围观者都善于举起行善的标杆,有了行善的名号,所有的关注似乎只能向好的方向发展。殊不知,忠实记录是一回事,参与干预又是一回事,很多时候,哪怕有着行善的动机我们也应当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具体在“犀利哥”身上,六七年来,“犀利哥”虽然生活在宁波最繁华的街头,但却像个隐形人一直游离在世界之外,突然有一天,世人把目光聚焦在了他身上,这到底是惊喜还是惊扰?作为想帮助“犀利哥”的每一个人,都需要自问一下是否能为他做得更好?只要他是社会生态能容纳的,保护和尊重“犀利哥”的选择,是我们不可逾越的界限。

在这个春天,“犀利哥”一个悲惨的人生故事,被我们以娱乐精神消费了。消费弱者的同时,其实也在消费着内心中的良知。那些聚焦的目光最终远去,对于“犀利哥”而言,这是不是幻梦一场?对于围观者而言,以消遣开始,以痛感结束,只是不知这是不是终点?

“骂官有奖”能否成为善待批评的标杆?

常州一网友去年7月在网上发帖骂该市环保局长不作为,必须引咎辞职。我一直在为这位网友的“骂”局长担心,为他捏了一把汗。想不到,却传来了一条令人欣喜的好消息:今年3月11日,常州市环保局同样通过网络发帖,对这名叫“认真”的网友发动“人肉搜索”。 3月15日,网友“认真”来到了常州市环保局,获得了常州市环保局长周斌亲自送上的2000元“网络监督奖”。(《北京青年报》3月18日报道)

局长被网民“骂”了,非但没有打击报复,反而给予奖励,怎不让人为其鼓掌。

“骂”了有奖,表现出这位局长正视问题的实事求是精神,敢于接受批评监督的高姿态。其实,那位网民“骂”局长并不是出于个人恩怨的私愤,也不是对干部的人身攻击,而是对环保工作的关注,希望环保部门把工作做得更好。也是对环保部门工作缺陷的提醒,这样的“骂”何尝不是一种监督,何尝不是一件好事。没有群众的“骂”声,不知道问题的所在,那才是十分可怕的。

网民“骂”局长是一种善意的关心,善待网民的“骂”更是可贵的责任意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提出要创造条件让群众批评政府。听不得“骂”声、受不了批评,在这种封闭的环境中干部很可能会自我陶醉、分不清是非。善待群众的“骂”是我们的好传统、好作风,当年毛泽东主席也挨过农民的骂,毛主席非但不怪罪,反而从自身找原因,要求地方干部不要为难骂他的人。领袖都能善待群众的骂,还有什么干部不能接受群众的批评?

群众的批评就是很好的建言,“骂”局长有奖正是这位局长清醒的表现,是做好工作的希望。然而,也有一些领导干部容不得群众的批评、听不得群众的“骂”声,听人说他好便笑容满面,听到个“不”字便老大不高兴,如同捅了马蜂窝,甚至以权代法,网络追捕,跨地抓人,弄得人都不敢提意见、不敢讲真话。

善待“骂”声会让干部耳聪目明,工作有方向,把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和尊敬。“骂”局长有奖应当成为群众批评政府的一个标杆,成为监督干部的一种常态。(张君明)

例文:山东一位法官夸口说能游一百米,旁边一个小孩指出法官吹牛,不料法官大怒,将小孩扔进水库淹死了。对这则材料,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为死不瞑目的孩子树碑

童言本无忌。

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里,一个金发碧眼的孩子一语戳破弥天大谎,使裸体大巡游的皇上淹没在民众的一片哄笑声中,还不能对那孩子“龙颜大怒”。孩子赢了,赢得天真无邪——这是丹麦童话,听来却入情入理,折射出现实。

而在山东,当一个法官夸口能游泳100米时,一个乌发黑眼的孩子一语戳破这小小的牛皮,不料法官竟“官颜大怒”,把孩子扔到水库里淹死了。孩子输了,输得死不瞑目——这是中国的现实,已见诸多家报纸的报道,然而怎么听也像童话。

我宁愿相信这篇新闻是假的,宁愿发布这假新闻的记者被推上被告席,宁愿他承认以毛骨悚然的童话冒充新闻,宁愿记者被判刑,报纸被查封??总之,我什么都肯相信,就是不肯相信那天真无邪的山东娃被淹死了,就是不肯相信童言无忌的时代真的一去不返了。

有先例可类比吗?有,然而比起来非常牵强。不错,日本鬼子和德国鬼子确实虐杀了无数儿童,但那是侵略战争,是法西斯匪徒才干得出来的呀!国民党特务确实在歌乐山下虐杀了小萝卜头,但那是白色恐怖,是灭绝人性的刽子手才干得出来的呀!一位导演曾经对我说,“十年浩劫”中,他的一个孩子被坏人塞进下水道闷死了,但那是大人们的政治游戏导致兽性大发作,而且人面兽心的家伙

也只敢偷偷摸摸虐杀孩子呀!近些年来,确有犯罪分子在拐卖儿童作人质时,因欲壑难填而虐杀过孩子,但那是财迷心窍而丧尽天良,而且也只敢偷偷摸摸虐杀呀!

而这山东娃儿的被杀害,一点背景材料也找不到。一无惨绝人寰的侵略战争,二无你死我活的政治游戏,三无谋财害命的动机,四无前冤今仇的伏笔,孩子就这样平白无故被杀害了——被一个不是法西斯、不是国民党特务、不是“文革”中的禽兽、不是发儿童财的罪犯、也不是精神病人的法官扔进水库里,活活淹死了!而且杀害在光天化日之下!杀害在大庭广众之中!一切的一切,仅仅为一句童言三个字——孩子认为法官游不了100米,笑嘻嘻对法官说:“你不行。”稍有良知的人们呵,谁肯相信这并非童话而是现实的呢?

如果非要在古今中外的悲剧中寻一事例来类比,恐怕只有中非帝国的皇帝博卡萨吃儿童肉一例了。然而,世上的山珍海味何其多,非要吃儿童肉才能“饱口福”吗?说穿了,这是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一种“暴君快感”的满足。同样,那个法官司在扔出孩子时所寻求的,除了这种“暴君快感”的满足,还能有什么?让他自己说,还能有什么?

有学者说,“权力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活剥一句,可以说,“权力滋生残暴,绝对的权力滋生绝对的残暴。”

有山东娃的冤魂为证,任你巧舌如簧,也抹杀不了铁的事实。

按说,在我们这个法治国家里,谁也不是特殊公民,谁也没有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执法者犯法,更是罪加一等,实际上也如此。然而,为什么还是发生了上述惨剧呢?答案只有一个:在某些掌权者的骨子深处,依然盘踞着早被历史唾弃的暴君的幽灵——生杀予夺,谁奈朕何!

批判的武器,代替不了武器的批判;同样,法治的精神,也代替不了精神的法治。在这个意义上,应该为那死不瞑目的山东娃儿树碑,一则安魂,让一代代人牢记这旷古不闻的惨剧;二则驱鬼,驱散至今还徘徊在中国大地上,而且钻进某些人骨子深处的暴君幽灵。

否则,我堂堂中华民族,还有何面目重温80年前鲁迅先生那振聋发聩的呐喊:

“救救孩子??”

联想与类比:是时评最常用的手法,也是文章的关键。由材料推开去,由此及彼,联系广阔的社会生活,或历史,或现实,或集体,或个人,用相近相似的事件,进行多角度、多侧面的论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

时评的基本思路:摆现象论危害挖根源提办法

摆现象:引述材料,摆出现象。引述材料,不是照抄,而是对原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概述,或摘要,取其精要,并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

论危害:揭示反面现象所产生的影响和危害(指出正面事例所带来的下面作用)。 挖根源:剖析导致事件发生的心理原因或社会根源。

提办法:提出解决办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你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时事评论文章。

“铁腕”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

昆明市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上,呈贡县投资促进局局长蒋文辉因在会上打瞌睡,被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之后,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此后,会场上再没有人开小差。(据《都市时报》)

[示例文章1]

“打瞌睡丢官”属“量刑过重”

在2月22日举行的中共呈贡县纪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昆明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宣读了干部处理决定: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据悉,在2月20日举行的昆明市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上,蒋文辉因在会上打瞌睡,被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

分析:第一部分要写好由头。写时评要就事论事,所以要先把所评之“事”交代出来,这“事”是引发评论的缘由。引用时要注意简明扼要。

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在会上打瞌睡,就是不被领导点名批评,也应该受到应有的纪律处分,然而,仅仅因为在会场上打了一次瞌睡,就被迫辞职,显属“量刑过重”。(表明观点)从新闻中看,蒋文辉并非被“免职”,而是“主动辞职”,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外交辞令”,等于是给干部一个台阶下。如今,在会场上打瞌睡、溜号、打电话等行为,屡屡见诸报端,有的也只能批评,哪有因为打了瞌睡就主动辞职的?果真有这样的发自内心的自省自觉,那还真是一个好干部了。

即使是主动辞职,从正常的人事任免程序来看,也应该是发文了事,而不应在纪委全体扩大会上“宣读”。“宣读”的本身,就是一种“示众”。蒋文辉之所以会成为因为在会场上打瞌睡而“辞职”的第一人,一则可能是因为撞到了社会舆论的“枪口”上,在大众对会场官员在会场上的不良“表现”深恶痛绝之时,你打瞌睡了,犯了众怒了;二则是因为撞到了领导的“枪口”上——领导一批评,后果真的很严重。

会风透出的是作风,不管是从转变干部工作作风,还是从维护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来看,整治会风很有必要,然而,对违反纪律的干部从严从重处罚不能过头。无论是从公务员管理条例,还是干部管理条例,还是党的纪律处分条例上,我们都找不到在会场打瞌睡必须主动辞职,更找不到免职的规定。在依法执法的今天,不管这个典型具有何种警示意义,我们还是要依法、依规办事,不能因为谁“撞到了枪口上”,就一棍子打死。

分析:文章中间的这两段主要是分析材料。写时评不但要写出自己的看法,还要写自己这些看法的依据和理由。而且,在评论时要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作出分析思考,作到就事论事。

一句话,该给的处罚一定要给,但绝对不能把“小偷”判成“死刑”!(结论) 分析:得出结论。

副局长开会打瞌睡丢官,冤枉吗?

在22日举行的中共呈贡县纪委十一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昆明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宣读了干部处理决定: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据悉,在2月20日举行的昆明市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上,蒋文辉因在会上打瞌睡,

被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当众点名批评。(2月23日《都市时报》)

副局长开会打瞌睡丢官,近日在网上引发热议。从网友的留言来看,似乎同情的不少,甚至还有网友认为这是小题大做、哗众取宠,是上级官员在滥用权力。对此,我不敢苟同。

分析:道出由头,表明观点

细读报道全文,这位副局长丢官,其实并没有“被勒令辞职”的情节。且看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宣读的干部处理决定:同意蒋文辉辞去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职务。“吴庆昆表示,蒋文辉已认识到事件的严重性并提出辞职”。干部提出辞职,组织予以批准、同意,难道不符合组织程序吗?懒、散、推、拖的机关作风,难道不应该予以制止和整治?

有网友认为,蒋副局长可能是因“抗灾累得撑不住”,这条理由我看也难以服人。且不说蒋副局长有没有参加抗灾,就是真的因“抗灾累得撑不住”,我想请个假也是情理之中的;再说了,一个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作为主管部门的领导干部不认真听讲反而打瞌睡,似乎也说不过去吧?由此看来,开会打瞌睡丢官并不冤枉。

分析:谈依据与理由

当前有一种怪现象,即我们一方

时评短文

面在大声疾呼要雷厉风行地推进“吏治改革”,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计同情那些懒散、拖沓的领导干部,甚至为他们打抱不平,这真是一个莫名其妙的“怪圈”。

分析:联系实际说理

在我看来,开会打盹丢官绝非小题大做、哗众取宠,恰恰是一次对官场潜规则的彻底颠覆!在我的印象中,对官员作风不正、工作失误的追究、问责,常常是“千呼万唤不出来”。不要说是开会、听讲座这样的“芝麻小事”,就是出了人命关天的大事,在很多地方处理、问责的棍子,也总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在这样的官场潜规则影响下,久而久之,我们的一些领导干部也就养成了一种拖沓涣散的工作作风了。

我也假设一下,蒋副局长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面前都敢打瞌睡,在普通百姓面前,他又会是何种表现呢?

分析:在所评之“事”的基础上发挥,深入剖析

昆明呈贡县委副书记、县长吴庆昆希望通过这件事情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引起震动,改变以往懒、散、推、拖的机关作风,以振奋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区的建设发展中。我想理应如此,人们必须明白,对领导干部严厉管束,绝非小题大做。为政之道,贵在实,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开会打盹丢官的副局根本不值得同情,恰恰相反,如此雷厉风行颠覆官场潜规则的实事和细事,在如今实在是太“珍贵”了!

分析:重申观点,总结全文。

评论事件常见的构思角度有以下几种:

1.评论事件本身或人物本身的对错;

2.评论事件发生或人物行为的原因;

3.评论事件结果或人物行为的影响;

4.反思事件或人物的给人留下的教训和启发;

5.探索事件的解决办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华盛顿邮报》做了次有趣的实验,请著名小提琴家乔舒亚贝尔在地铁站卖艺。在43分钟里,贝尔拉了6首名曲。期间1097人经过,只有7人驻足聆听;27人给了钱,但多数是边走边扔给他的。而贝尔的演奏会,票价上百美元,并且总是座无虚席。

要求:请自选角度,自行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注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时评短文篇三:2015年时评文章精选

群众满意度是信访工作好坏的直观答案

昨日,记者从国家信访局获悉,国家信访局最新制定的《信访事项办理群众满意度评价工作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将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办法》首次将群众满意度评价纳入信访工作考核,如果因群众不满意发生信访事项处理不当,工作人员存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情节严重的按规定问责。(2014年12月19日 中国新闻网)

信访是普通老百姓与政府机关进行沟通的一种常见方式,比如:可以为当地的发展建言献策,了解国家的政策制度,进行举报投诉等等。而平时老百姓采取信访方式,往往是自己在遇到了无法解决的矛盾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是向有关部门检举腐败干部。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其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政府职能的转变,党员干部不良作风的扭转,信访工作已经取得较大进展,但这并非最佳状态。比如:群众在信访时不知该找哪一个具体部门,时常面临踢皮球现象,受理程度低,信访办理速度慢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得到有效解决。

新的信访群众满意度评价办法的出台,这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办法》中赋予了信访群众更多的监督权,信访人在通过互联网对信访事项办理结果进行评价时,可在“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选项中三选一,还可在留言栏中填写意见。把满意度评价结果纳入信访工作绩效考核内容,这必然会倒逼相关接访部门不敢再推诿拖延,敷衍应对,真正担起责任,为民排忧解难。

有了完善的制度进行规范,相应的监督机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方面要加强对信访人员信息的保密,确保信息不外露,以避免信访人员遭到打击报复。同时把干部的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避免干部随意干涉信访工作现象。最后采取明查暗访,对接访不作为乱作为人员进行问责,造成严重后果的,依照相关规定严肃追究责任。

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理性看待信访工作,民众之所以要上访,说明群众有自己无法解决的困难,而且对政府充满了信任,把解决困难的希望寄托于广大干部身上。信访工作干部应该主动担责,为进一步畅通民众信访渠道而不懈努力。作者:王成 扣扣2733740549兼职代笔此类文章。

相关热词搜索:短文 时评 2016时评短文300字 时评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