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开发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06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    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根本任务决定了高职院校课程开发必须转变传统的价值取向,课程标准由重理论转向重实践,开发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课程评价由重结果转向重过程。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开发的长效机制、基于企业行业标准的课程标准与立体化课程内容,以及以应用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评价体系等策略,将有助于推进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1-0029-03
   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需求。2014年6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1]。职业教育发展离不开产教深度融合,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也需要产教的深度融合。在此背景下,产教融合对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产教融合对高职院校课程开发提出的挑战
   (一)高职院校对课程开发的重视度不够
   课程开发就是课程“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完善,产生一个完整课程体系的全过程。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是高职院校课程实施的前提和保障,也是高职院校完成培养目标的关键。然而,近几年,由于高职院校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专业设置、招生等工作,而忽视了课程开发的重要性,这也就导致了其对课程开发的人力、物力的投入相对不足,进而影响了整个课程开发工作的运行。课程的开发以实现教育目标为基础,教育目标确定之后,高职院校便会根据这个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和相关教学活动,开发、构建一个与之相符合的课程体系,而由于高职院校对课程开发重视程度不够,也就导致了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的实现缺乏动力,影响了整个高职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二)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意识不强
   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作为企业与高职院校深度合作的形式已经被学界所认可。然而,长期以来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如合作形式单一、缺乏政府和行业主导、缺少政策支持、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管理制度缺位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校企合作的发展[2]。正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仍然局限于理论探讨的层面,成为课程开发实施中的障碍,严重地影响了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质量。在课程开发的实践中校企合作依然不足,高职院校“闭门造车”,独自进行课程开发的研究。从课程的研究、开发,到构建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由于没有企业行业的介入,课程开发不仅缺乏实践基础,而且耗时耗力,开发出的课程也不一定符合社会的需要。正是因为这种合作的不顺畅,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三)教师课程开发能力不足
   教师既是保证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首要条件。作为高职院校课程的主要实施者,教师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根据相关调查,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中的教师关注课程开发程度较弱,认为课程开发是学校和相关部门的事,而自己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者,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实施”好已开课程就好。正是出于这种思维的影响,导致高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意识不强。同时,就目前我国高职学校的教师队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是高校毕业后直接任职的,缺乏社会实践,只懂得理论教学,实践动手能力弱,加之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国家统一的教材,导致大多数的高职教师缺乏创新意识,进而导致其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不高[3]。
   (四)校本课程数量不足且缺乏特色
   随着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近些年我国高职院校的数量明显增多,为了在争取生源,提高学校在同行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各高职院校开始增加专业设置,大有“人有我有”的趋势,而体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数量却明显不足。同时,由于各高职院校为了使院校专业设置的更加全面,以吸引更多的生源以及企业的投资,盲目地进行学科专业开发,而相应的课程开发并没有跟上专业开发的节奏,导致了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与发展脱节等问题。同时,高职院校课程开发呈现出“千校一律”的状况,缺乏特色。这种盲目开发仅仅满足了学校近期的发展目标,其结果是人才需求瞬间饱和,更多的学生面临失业,进而影响了学校长远目标的实现。
   (五)课程开发管理的科学性不强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缺乏统一组织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相关机构,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一直由高职院校自主完成,开发主体多是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于这种开发模式虽然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实施的顺畅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开发主体在知识、技能等方面能力有限,一般开发出来的课程都缺乏科学的管理,无论是在课程规划、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因此,课程实施的效果也难以保证。也正是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缺乏系统化课程开发思想,高职院校进行的课程开发往往忽视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影响了课程实施时学生的学习效果,导致课程开发“无疾而终”。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开发的价值取向
   (一)课程标准由重理论转向重实践
   高职院校的课程标准就是规定一门学科专业的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以及实施建议的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性的文件。换句话说,课程标准就是高职院校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职业教育后,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以及做到什么程度的要求。长期以来,由于国家对高职院校发展的忽视以及高职院校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大多高职院校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倾向于理论教学方面,再加上校企合作的不足,实践应用操作教学取向更加不足。

相关热词搜索:融合 课程 高职院校 开发 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