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校本教材开发原则

发布时间:2019-08-06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 要]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思想影响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创造并积淀下来的能够反映学校整体风貌和形象气质的一种稳定、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学校文化建设也包含有课程文化建设,而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建设的要素,是校本课程的物化形式。因此,校本教材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能够凸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传承和促进学校的文化建设。
  [关键词]学校文化;“水品”文化;校本教材;开发原则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6-0089-02
  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教育思想影响下,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创造并积淀下来的能够反映学校整体风貌和形象气质的一种稳定、独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学校文化建设需要载体,校本课程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好的载体。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实施,可以传递学校的办学理念,营造学校的特色文化,這已经成为不少学校关注的问题。
  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施瓦布提出的实践课程理论在美国基础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该课程论极大地推动了美国课程从结构课程到实践课程乃至校本课程的发展。施瓦布认为,课程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组成,并构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形成动态平衡的关系。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可以知道,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建设的要素,是校本课程的物化形式。它是以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的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因此,校本教材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育人功能的重要载体,能够凸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传承和促进学校文化建设。
  那么,如何才能科学合理地开发校本教材,提高校本教材开发的实效性?相信这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内,许多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结合洛溪新城小学的“水品”文化建设校本教材的实践,探析校本教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因此,校本教材开发必须结合本区域和学校的传统和优势,根据学校实际,编写出反映学校办学理念、文化特色的教材。
  洛溪新城小学地处临珠江口的沙滘岛,四面环水。学校浸润着珠江水,沐浴着珠江文化,形成学校固有的“水品”特色文化。学校在开发“上善若水”文化建设校本教材的前期准备中,收集和整理了与校本课程相关的资料,对校本教材开发所处的地理环境、文化背景有了整体性的把握。开展调查,明确社会、学校、师生对什么样的教材内容需求较大,以期开发出有使用价值的教材,为后期的教材编写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开发校本教材过程中,学校立足“水品文化、上善教育”的办学理念,围绕“水品”特色文化,以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中“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这一段关于“上善若水”的论述为教材架构,开发出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性质和鲜明的学校文化特色的“上善若水”系列校本教材。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共分为六个年级,每一个年级的教材按相同的体例和主题编排,引导学生熟悉内化学校水品文化,向善向上,像水一样做最好的自己。
  如校本教材中的一年级第一章节“居善地”,安排了让学生了解认识学校地理环境的内容。学校地处临珠江口的沙滘岛,四面环水,浸润着珠江水,沐浴着珠江文化;第二章节“心善渊”,主要内容是学习做有涵养的人,心要像水一样平静,不受外界影响,克服干扰;第三章节“与善仁”,主要内容是分清与人交往时,哪些是友善的语言、行为,如何表达友善;第四章节“言善信”,主要内容是诚实做人,诚信做事,取得别人的信任;第五章节“正善治”,主要内容是在生活、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学会寻找解决困难的方法。第六章节“事善能”,主要内容是了解自己的长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第七章节,“动善时”,主要内容是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制定起居和学习时间表;第八章节,了解主要内容是学习本区域或本校与“水品文化、上善教育”有关的名人、风景名胜、历史故事等。
  二、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针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主体是谁而言的,即由谁来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问题。施瓦布的实践课程理论突出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认为教师是课程的主要开发者,在课程编制中起主导作用。与此同时,学生虽不直接开发、设计课程,但是有权选择和决定课程内容,校本教材的开发应围绕学生这一主体的需要和发展进行。因此,只有积极激发教师和学生在校本教材开发和实施中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提升校本课程内容的价值以及课程目标实现的可能性。
  1.教师是校本教材的开发和实施主体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是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主体。教师由原来单一的课程执行者向课程建设者、实施者、评价者的多元角色转变。同样,作为校本课程的构成要素之一的校本教材,它的开发必须充分体现教师的职业价值和主体性。
  洛溪新城小学为了开发“水品”文化建设校本教材,由专家指导团队和一线骨干教师组成编写组,主要编写工作由一线骨干教师完成。教师由“既定教材的实施者”转变为开发者,这是一项全新的挑战。在专家的培训和指导下,教师掌握了教材编写要求,明确了教材的编排体系,把握了教材的写作要领,完成了教材编写方法的研究工作。在编写之前认真领会学校“水品”文化建设内涵,把握其精神实质,这是学校文化学习内化的过程。在动手编写教材时大量地获取信息,甄别取舍,是提高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能力的过程。确定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是教师之间、教师与专家之间交流、探索、合作的过程,也是教师综合能力提升的过程。实施和使用校本教材过程是实践、反思、修改、提高、完善的过程,也是生成成果的过程。

相关热词搜索:校本 原则 教材 开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