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隐性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任何显性课程的实施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我们把在信息技术显性课程实施过程中对学生具有非计划、非预期性教育影响的知识、价值观、规范和态度称为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本文以现代课程论中隐性课程的理论为指导,对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进行初步探讨,敬请批评指正。
  
  一、 开发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意义
  
  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威廉·赫得·克伯屈认为:儿童的学习过程,可以同时包含三种学习:主学习、副学习和附学习。“主学习”是指一种对事物的直接学习,直接获得知识与技能。“副学习”是指由“主学习”而联想到的有关知识与技能。“附学习”是间接学习,指比较概括的理想、态度及道德习惯,它是逐步为学生获得的,一经获得,就将持久地保持下去,影响人的一生。举例来说,如果学生的主学习是通过工具软件建立以环保主题的网站,那么在这过程中,学生要了解有关环保的基本知识,还要运用到美术中色彩、构图、设计等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这就是副学习。在网上搜集素材的时候,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上网的习惯,这就是附学习。“附学习”成为现代课程论中研究隐性课程的基础。
  用隐性课程的理论来审视我们的信息技术教育,笔者认为,以前的计算机教育强调的“技术性”、“理性化”,把预先准备好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通过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是预期的、可测量、可观察到的。新课程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育已超载了单纯的计算机技术的训练,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这些是不可控的、非预期和非计划的。因此,开发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1.开发隐性课程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隐性课程的理论研究表明,隐性课程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影响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并具有持久性。当前,信息技术已惨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同时信息技术也带来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如垃圾邮件、计算机犯罪等。良好的习惯、正确的态度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开发人文、伦理、道德、法制和心理健康等信息技术隐性课程,有意识地把有关知识融合到信息技术的显性课程中,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影响,能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开发隐性课程有利于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
  美国教育家、课程论专家杰克逊认为,班级是一个群体,其中充满了各种规则、规定与常规。学生要成为井然有序的群体中的一员,就必须学会理解、适应,学会自我克制。这种班级生活中促进学生社会化的隐性课程,有助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与秩序,使学生养成社会所要求的态度、倾向、忍耐和纪律,从而胜任未来的成人角色。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经常要分组讨论与交流,或利用电子邮件、聊天室、虚拟环境等因特网上的工具与同伴、教师进行交流。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善于交流。开发班级群体中的隐性课程,能够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既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尊重与理解他人的见解,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成为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打下基础。
  3.开发隐性课程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探究领域,提高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隐性课程既可以是非学术性的,也可以是学术性的。信息技术课程同其他学科相比,更具有综合性。它涉及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美学、文学、数学、物理、机械、电子等众多学科,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开发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学术性隐性课程,如与网络相关的通讯技术、与信息获取相关的传感技术以及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科学原理等,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揭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 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实施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材是课程资源的核心,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材应该是教师开放的资源、备课的基点和生成点。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总存在非计划、非预期性的教育影响,因此,在信息技术显性课程实施过程中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我们可以从教材、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开发与利用信息技术隐性课程。
  1.教材中的隐性课程
  教材是教学的主要材料,教材对于教学本身以及学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作为课程具体表达形式之一的教材,除了外显的知识、技能的载体功能之外,同时也是社会观念、规范、价值等的载体。可以说,任何一本教材都有外显的价值和内隐的价值两个方面,需要教师合理开发以及师生的相互作用才能得以实现。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教材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不再是原来的软件说明书的汇编。不少教材除了正文外,还增加了一些课文相对应的拓展内容,它与教材中部分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是又相对独立。这些拓展内容在综合化、弹性化、补充正文、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重要的隐性课程资源。例如,中国地图出版社出版的《人工智能初步》第8页,小资料栏目介绍了历史上几次人机对弈大事,增加了课文的趣味性,透过这一现象,我们可以认识到人与技术的关系,激发学生对人功智能的探究的愿望。第16页结合正文“中国科学家在机器证明领域的重要贡献”,简要介绍了吴文俊院士的成就,并提供了了解吴文俊院士的网站,学生在看了这些内容后,会被吴文俊教授学术态度以及不断进取、勇攀科学高峰的精神所感染。
  2.教师的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特别强调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对那些非预期的生活经验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素质加以引导;另一方面,教师的人生经历、知识结构等是学生学习时不可多得的财富,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净化学生的心灵,提升学生的阅历。这就要求教师要密切结合教学实际,关注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与信息技术有关新闻、事件,用鲜活的实例丰富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较为充分的信息科学、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在教学中能够自如地利用信息技术并与信息技术课程有机融合,为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树立典范。当前,信息教师的生存可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信息技术教师仍然有些力不从心,在学校中的地位仍然不高,信息技术教师仍然有着许多抱怨,也有着许多期待。但信息技术教师要以良好的心态对待教学。每一个教师都应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一次不经意的情绪发泄,对学生的哪怕是出于善意的嘲讽和体罚,自己对事业与生活的不良态度和倾向的流露,都有可能对学生的发展造成终生的无法逆转的消极影响。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3.学生的隐性课程
  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特性都是独异的,在同一教育情境中,学生总是通过周围的人去学习和认识自己。学生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发展了自我观念,将别人的评价与对自己的评价加以平衡,并对别人的评价作出选择,有所批判。学生所处的这种群体中特有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我们在信息技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隐性课程,它对学生的抱负、个性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自由、民主、开放的教学情境,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例如,学生在学习制作网页时,学生的作品并不是简单的图片加文字,而是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具有个人思维创造的成果,学生在交流中会不时地闪烁出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在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的有创见的“节外生枝”,恰到好处地转化为新的教学资源,在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意想不到的教育成果。
  总之,信息技术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一样,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它们相互补充、相互协调,对学生的成长,发挥着引导、推动的作用。我们要重视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发挥其非预期、非计划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10-314.
  [2] 张莹.信息技术教师生存与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4):5~7.
  (责任编辑刘永庆)

相关热词搜索:信息技术 隐性 利用 课程 开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