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陈鹤琴“活教育”对大学生德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活教育”理论是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其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对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具有启示作用。可从大学生德育目标、德育理论教学和德育方法三方面出发研究如何更好提高大学生德育的实效。
  关键词:活教育;大学生;德育
  中国近代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在20世纪40年代初提出了“活教育”理论,虽然主要是针对幼儿教育的教学实践而产生的理论成果,但是对当今大学生的德育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一、“活教育”思想
  陈鹤琴先生经过7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活教育”思想,包括:目的论、课程论和方法论。它有着深厚的理论基,既是陈鹤琴长期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又是中西文化与教育思想融合的产物。
  (一)“活教育”的目的论
  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现代世界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其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人,所以教育必须使人明确关于人、人性、人活着的目的、意义和价值。陈鹤琴以做人为基础,把活教育的目的分成了四个层次:第一种是“把人从传统的习惯中解放出来,使他成为自觉的人,能够爱人类、精神崇高的人”第二种是归属于一定的民族、历史文化之中,即“做中国人,就是要求要热爱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文化,建设和保卫自己的家园”,第三种是在当前科学与民族的时代,要“培养具有现代精神的中国人”第四种则是“现代世界人”。
  (二)“活教育”的课程论
  陈鹤琴受陶行知的思想影响,批判传统教育是脱离实际的死教育,认为当代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研究“怎样使教师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怎样使儿童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陈鹤琴认为:传统教育只是以书本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这种课程是固定的,教材是呆板的,容易把学生变成书呆子。陈鹤琴主张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
  (三)“活教育”的方法论
  陈鹤琴提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做”是达到“活”的手段和工具,“活”是“做”要达到的目的和宗旨。
  二、“活教育”对大学生德育的启示
  “活”是“活教育”思想的灵魂和精髓所在。无论是从“活教育”的目的论、课程论还是方法论,都体现出了“活”的特性。而这种特性,对现在大学生进行德育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一)“活”的德育目标
  陈鹤琴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做现代世界人。相对应,这就要求“活”的德育目标要培养具有社会性、民族性、时代性和具有全球视野的大学生。要培养具有“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社会性的人,即大学生首先作为社会成员中的一份子,要用联系、运动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活”的德育目标要培养具有民族性的大学生,即具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品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的德育目标要培养具有时代性的大学生,即认真学习和掌握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活”的德育目标要培养出“现代世界人”,即在认识和把握全球化大学生背景下扩宽自身的视野,掌握现代的知识技能和道德操守,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世界级人才。
  (二)“活”的德育理论课程
  “活”的德育理论指的是在科学理论灌输、加强教育者队伍建设的基础上,通过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可以加强德育理论课教学中的活性。
  1.发挥“两课”主体地位,提高科学理论灌输实效
  “两课”指的是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通过“两课”理论系统地让大学生回顾中国历史发展足迹,看到当今世界发展局势与政治走向,熟悉当前法律政策,学习与时俱进的科学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
  提高科学理论的“灌输”不是“强制灌输”、“硬性灌输”,也不是单指理论灌输,还包括要注重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校园文化是学校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它包括共同遵循并得到同化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校园精神、校风、学风以及校园文化设施等。”加强德育理论课堂教学和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结合,扩宽德育理论教学范围,例如可以利用校园文化硬件设施,宣传科学的观念,利用讲座、论坛等传播文化、交流学术的平台陶冶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使大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加强对德育理论的深刻理解和切身体验,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的感性魅力和熏陶作用。
  (三)“活”的德育方法
  陈鹤琴老师“活教育”目的论中的“活”是主要表现在“做”中教、学并讲究实效,求进步,即在德育实践上的“活”:如方式手段的多样性,实践内容的丰富性,实践的反馈性等方面。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教育教学的重要课堂,也是检验德育效果的主要途径。高校应注重大学生德育工作在实践环节中的体现和强化,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富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将其与大学生假期实践相结合、与社会调查相结合、与专业实习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参观访问相结合等等,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德育情感上的认知,锻炼为人民服务的意志。
  【参考文献】
  [1]吕静,周谷平.陈鹤琴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40-343.
  [2]江苏省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会.陈鹤琴教育思想研究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1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60.
  作者簡介:潘元元(1985—),女,湖南芷江县人,硕士研究生,长沙卫生职业学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相关热词搜索:德育 启示 大学生 教育 论陈鹤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