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成电路原理及应用”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集成电路原理及应用”是高等院校电子电气类专业的一门应用型课程,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应用集成电路设计电子系统的能力,具有显著的应用型特征,在培养电子电气类专业应用型人才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结合笔者讲授“集成电路原理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经验,讨论了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及课程教学改革的有关问题。
  关键词:集成电路原理及应用;目标定位;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向继文(1970-),男,土家族,湖南龙山人,吉首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刘昕(1973-),女,湖南保靖人,吉首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湖南 吉首 416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2008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08103)、吉首大学2008年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0836)、吉首大学2009年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2009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6-0179-02
  
  一、课程教学目标定位
  “集成电路原理及应用”课程是吉首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实用技术课程,其课程性质为选修课。课程内容繁杂,其内容涵盖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子线路、单片机技术、DSP原理、EDA技术等多门课程,体现了对所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结合我院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于应用,即“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基础知识、理解集成电路基本原理、正确选用所需集成电路,设计满足用户需求的电子电路的能力。”
  二、对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
  本课程属于典型的应用型课程,内容繁杂,讲授时间有限,按照教材内容的编排方式,部分内容与“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等课程内容有重叠。因此,为了节省授课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对重叠内容给予了适当处理,部分内容快速讲授,引导学生快速复习,部分内容省略掉由学生自己看书自学,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典型集成电路芯片及典型应用电路的分析讲解中。对教材内容,拟定了主要的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的处理,既考虑了学生已有知识和记忆规律,也考虑了新知识的学习,如表1所示。
  三、处理好两个问题,培养两方面的能力
  1.树立学生牢固的学以致用意识,确立课程学习的价值所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在于设计新的集成电路,而在于应用已有的集成电路产品设计符合用户需求的应用电子电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所以,在课程中基本理论不是重点,重点内容应放在典型集成电路及其应用电路的学习中。在课程中,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各类典型的集成电路及其应用电路,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为了解决某类问题,该如何选择所需的集成电路,了解其典型的应用电路图、参数的计算方法等内容,树立学生学以致用的观念。
  2.处理好“广”与“精”之间的关系
  作为教学媒体,教材中所介绍的集成电路系列和典型电路较多,是为了考虑到“广”。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鼓励学生在“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精”,处理好“广”与“精”之间的关系,“广”有利于开阔视野,“精”有利于更好的应用。为此,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两章内容,深入学习,除了教材内容之外,还自主查找相关的学术论文和设计资料,设计应用电路并动手制作电路板,把所选择的内容学“精”,以“点”带动“面”,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集成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学习方法,变的是五花八门的集成电路产品和应用电路。
  3.培养学生应用电路设计软件设计应用电路的能力
  我院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专业均开设“集成电路原理及应用”课程,在此之前还开设了电子电路CAD课程,所学习的电路设计软件采用ORCAD。为了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在“集成电路原理及应用”课程中,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均结合实际问题的需求,采用课程设计形式,要求学生选用实际的集成电路产品,设计实现某种功能的电路,作业形式要求为:理论分析写在作业本上,电路采用专业软件绘制,做仿真分析,电路及仿真分析结果采用截图软件截取,粘贴在作业本里,要求截图要漂亮,时间大约给定一个月。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必须去自主学习,查阅资料,熟悉软件,每学期这样的作业有3~4次,对学生的锻炼效果很明显,很多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给指导教师反映说很多工作在“集成电路原理及应用”课程中已经做过,所以他们充满了自信。
  4.培养学生阅读器件资料的能力
  集成电路类型繁多,型号繁多,新的器件不断涌现,仅靠课程中所学习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必须具备自学新器件、应用新器件的能力。目前,集成电路资料绝大多数采用PDF英文文档的形式提供给使用者,设计人员要根据设计任务选择所需集成电路,然后下载其英文文档资料,阅读资料,然后应用。为了培养学生自学新器件的能力,在多媒体教学课件中,下载了相关的器件资料,课堂上安装PDF文档的阅读器软件Adobe Reader,带领学生简单阅读相关器件的资料。此外,布置一次专题作业,由学生任意选择一款集成电路,下载其英文文档,然后阅读翻译器件资料,要求为:器件资料篇幅大约为10个页面以上,多者不限,只有3~4个页面的不计成绩,采用A4纸双面打印,然后阅读,翻译部分直接在纸上标注,有复印者不计成绩,以防止学生偷懒。
  四、结合课程性质改革考核方式
  “集成电路原理及应用”课程内容涵盖模拟电路、数字电路、高频电路、单片机技术、DSP技术、EDA技术等多门课程,其理论部分已经在其他课程中考核过,重新考试已无多大意义,对典型集成电路采用试卷考试也缺乏实际意义,因此必须对考核方式加以改革。在教学中采用了“出勤+平时作业+课程论文”的方式考核。
  1.明确考核方式
  在第一次上课的时候,给学生讲清楚课程的考核方式,让每一个学生清楚本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如何学好该门课程,如何通过课程考核,以免期末考核时学生产生抱怨情绪,导致师生矛盾。
  2.鼓励学生制作应用电路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但是由于我校所处地域及其他条件的限制,大规模开设实验存在着很大的困难。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第一次上课时就给学生做了动员,如果学生愿意自己花钱通过网上购买器件,设计制作出一款实用的电路板,经测试通过,完成设计报告的撰写,该门课程可以直接予以通过考核并给出较高的考核成绩,而且学院可以报销所需的元器件费用。
  3.课程考核成绩的构成
  按照“出勤+平时作业+课程论文”的课程考核方式,给各块内容划分了大致的比例,出勤为10%,平时作业(按3次小设计,1次器件资料翻译,共4次作业计算)40%,课程设计论文为50%,如果学生能制作电路板经测试合格完成设计报告的,出勤和平时作业不作考查直接给出高分予以通过考核。与平时作业中的小设计相比,课程论文要求更高。平时作业由全班做同一个课题,格式要求也不严格,存在学生偷懒的问题,而课程论文一般有10余个课题,按学号顺序给学生分配设计课题,要求学生按照课题功能及性能指标的要求,完成集成电路的选择,参数计算,电路绘制,仿真分析,并按照学术论文的格式要求完成课程论文的撰写,时间一般为3周。对论文内容的编排顺序也做了一定的要求,建议学生按如下方式编排:前言(说明设计目的、设计思想等)→器件简介(要阅读相关资料)→硬件设计(元器件参数要有具体值,参数的计算方法)→软件设计(有则需要)→仿真结果分析(对仿真结果要做分析,与理论分析做比较)→结束语(设计工作总结)。
  五、今后设想
  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集成电路原理及应用”课程内容繁多,涉及的课程知识多,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该课程也是实用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对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作用显著。但是,由于我校地处武陵山区,所在地区素有“老少边山穷”的地域特点,交通不发达,信息不通畅,特别是所需要的器件难以直接买到,给课程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为了进一步加强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加强课程建设是必须的。为此,笔者已经在学校2010年精品课程建设立项时进行申报,如果能够立项,计划按如下方式进行建设。
  1.在网络课堂中开辟讨论空间,资料空间
  在资料空间里,将常见集成电路及最新集成电路的PDF资料分类上传,供学生下载使用,此外,还可以将实用的电路研究学术论文资料上传供学生参考使用。在讨论空间里,引导学生开展电路设计及仿真方面的讨论,发表学生的学习心得及设计小论文。
  2.购买器件,制作电路板
  作为校级精品课程,学校会给出一定的建设经费,笔者将利用课程建设经费购买器件,制作课程教学所需的电路板,以便课堂演示之用。此外,还可以发动部分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制作教学用品,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提供给学生经费资助
  给学生提供部分经费资助,以便学生利用所学课程知识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及科学研究,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习质量。
  (责任编辑:苏宇嵬)

相关热词搜索:教学改革 集成电路 原理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