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课堂教学 培养硕士生研究能力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当前硕士研究生研究能力下降,撰写论文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毕业论文选题重复率较高等问题,已经比较常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值得研究。针对这种现象,更应该考虑对策。
  
  一、教师的三种反应
  
  硕士研究能力下降这种情况,当前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也引起教师的注意和种种反应。大体说来,基本有三种反应。第一种反应是激烈批评和强力压制。教师不能容忍学术滑坡、神圣事业被亵渎,对学生作出激烈批评,作出种种严厉要求。而且对研究领域、研究课题,都坚持自己的规定,绝不容变更。这样做虽然取得一些客观效果,学生的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在形式上比较规范。但是压制性态度和措施,也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学生的专业理论兴趣其实不如以往。有些学生还谈论“读研无用论”。他们只希望早日熬到毕业,只希望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如果说到研究,他们对应用性问题更感兴趣,对需要长期钻研的纯理论问题,很多人敬而远之。他们虽然按照教师要求完成了一些任务,但主动性不够。学生躲避教师的态度有所滋长,师生交流可能减少。
  教师第二种反应是:认为大环境决定了研究生入学和就业形势,也决定了研究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既然形势发生很大变化,学习态度难免变化,因此有些教师迁就学生的态度,等于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在教学中,知识点的传授,虽然比本科生更多更系统,但依然是平面的灌输型的。这样研究生教育好像变成本科教育的阶段性延续,研究生教育的特殊规律被忽视,培养研究能力这一重要目标好像变成弹性目标。缺少严格要求,缺少艰苦细致的培养。这类教师与学生好像融洽,相安无事,但学生却不能提高研究能力。如果我们培养的研究生缺少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仅仅是多学习几年,增加一些知识积累,获得一个硕士文凭,那么研究生教育就是名不副实的。不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不能提高学生研究能力,显然不符合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不符合提高全民族创新思维能力的根本目标。
  教师的第三种反应是调整的态度;既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也要根据目前学生实际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调整。有些教师适当调整教学计划、调整教学方法,改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要求。调整的目的,既着眼于研究生的知识结构、研究能力,也着眼于研究生的工作需求。例如,有些学术问题,在学术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因为比较深奥,或者比较冷僻,硕士研究生今后的工作实践中,很少直接运用这方面的知识。而另外一些问题,在学科体系中学术价值不是特别重要。以往的研究生教学体系中,这些问题不是重点,但是对硕士生今后的工作来讲,这些问题可能经常遇到。对这两种性质的学术问题,有些教师在学习时间方面作出调整。前—类问题大体讲明而已,占用课时明显减少;后一类问题得到详细分析,占用课时明显增多。
  对硕士生课程论文的要求,也出现调整态度。以往有些教师对课程论文要求很严:必须有较高学术品位,必须符合论文形式规范,必须达到或接近公开发表的水平。现在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很难,很多学校已经取消相关硬性规定,因此有些教师也调整了对课程论文的要求。虽然坚持论文必须独立完成,应有足够字数,但是放宽了论文创新价值、理论价值和形式规范方面的要求。学生完成课程论文,大多数人只为获得学分,很少考虑发表。由于缺少刊物的把关检查,学生对论文规范,尤其论文摘要、关键词、注释、参考文献的掌握,比较生疏。摘要如同引言,关键词不得要领,注释不规范等情况,经常可见。
  客观地讲,调整态度也具有相对合理性。调整之后,硕士生培养显示出复合化色彩,既保持对学术理论的基本关注和初步了解,同时更注意提高实践处理能力。这里所说的实践处理能力,包括学生担任中学教师或者公务员工作中,对各种实践问题的处理能力。但是调整态度也存在很大问题,这就是怎样调整才合理?应当持什么样的调整标准?学术问题理论价值的高低,是很宏观的重大问题。如果从实用主义角度,作简单化认识,1+1=2,好像是没有多少实际意义的纯学术难题;相对论好像是远离实际的玄想;夏商周历史文化断代工程,好像只能滋长遥远的自豪感乃至怀古幽情。但是在整个科学文化系统中,这些基础理论问题却是宏伟大厦的奠基石。没有基础理论支撑,整个大厦就难以挺立。
  理论问题和应用问题是息息相关、相互依托的关系。如果理论层面基础扎实,认识问题深刻透辟,技术层面的把握就能得心应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创新思维活跃,以我为主,更积极主动地驾驭对象。当前,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提高在世界范围的科技文化竞争力,整个国家民族都奋力提倡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决定国家民族的竞争活力。教育战线作为“科教强国”战略的主战场之一,应当把培养创新思维作为主要工作目标,并且作为战略目标,长期坚持。因此,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可以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但是应当避免过分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取舍。对于轻视基础理论、冷淡创新思维、只关注技术操作的倾向,应当给以纠正。
  
  二、激活研究兴趣,培养研究能力
  
  硕士生在学期间,很大精力投入各种考证活动;他们的学习态度出现一些实用主义倾向,轻视理论,重视某些具体能力。这都是客观存在,不容否认。我们既要考虑硕士生就业市场的需求,适当靠拢就业需求;又要认识到硕士研究生不是职业技术大专院校学生,不能放弃“研究生”应有的人才培养层次要求,不能放松对研究生应有理论功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所以怎样培养硕士生的研究能力,已经成为当前硕士生教育的难点。从实践经验来看,硬性规定、强行压制的做法,效果很不好,甚至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相反,如果注重培养研究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提高理论素养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因势利导,既提高学生理论水平,又锻炼他们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能力,最终效果往往比较好。
  在这方面,一个可行的经验是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增加讨论课的比重,精心组织讨论课。可能有人认为,利用课堂解决问题,是中小学的办法,研究生也利用课堂解决问题,是不是浅薄了?殊不知这个办法的好处就是利用集体讨论、当面问难、反复辩论、有所比较等特点,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乃至于表现欲望和荣誉感,都被调动激活。更高层次的理论兴趣被激活之后,研究生自己会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钻研探索不已。也可以说,课堂只是激活兴趣的地方,而解决问题,要利用所有时间,利用各种文献资源。但是如果没有课堂讨论激活兴趣,教师直接给学生布置课程论文题目,学生会想方设法完成任务,交差了事。达不到激活研究兴趣、培养研究能力的目标。
  只有精心组织讨论课,才能激活研究兴趣。这包括几方面的安排:
  
  1.真正以学生为主
  以往,在某一单元教学结束后,我们曾立即组织学生

相关热词搜索:硕士生 课堂教学 培养 能力 改革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