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考核:意义、困境及管理之改进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合理的课程考核有利于学习的持续深化和学习效果的准确检验,在保障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功效。然而,现阶段,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考核的管理比较松散、成绩评定不够严格、评价反馈基本缺失,这些现实的困境制约着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实现。伴随数字化校园进程的推进,整合现有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增设论文提交及检测、考核评价反馈(含同伴互评)等模块,同时利用各类考核培养学生学会和使用自我测试的学习策略,有助于课程考核管理机制的健全及优化,并进而提高大学通识教育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考核;质量保障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实践活动,目标在于培养具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健康情感的完整的人。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经过理论界的推介引进与深入研讨,通识教育在中国从无到有,其理念日益成熟并被越来越多的大学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所接受,在部分“985工程”大学中实施的程度尤为深入。然而,诚如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文所言,“对中国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在异域文化当中发展起来的全新教育理念,因此,不加变动而全部照搬到中国是很难成功的”[1]。的确,通识教育在国内普遍遭遇一个尴尬的情境,在实践中走样,效果不佳。[2]清华大学的李曼丽教授等对两所大学本科生进行测试后发现,即便是教育部首批大学生素质教育试点院校,有着深厚通识教育传统和宝贵资源的中国名校,其学生的创新能力、信息整合及决策能力、辨别价值能力、表达交流能力与另一所同样声誉卓著但在通识教育方面仅仅只完成国家统一规定的大学相比并没有显著差异,在批判性思维方面还弱于后者。该研究继而指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考核时要弱化考试和评分,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而不是考试分数,让学生真正享受通识教育。[3]
  课程教学是教育理念藉以实现的首要载体,而课程考核又是课程教学的关键节点和重要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内容、方式和方法的选择。有研究从我国高校长期以来不重视学业考试的改革和职能发挥的角度入手,提出以提高教师评价学生学业的水平与质量为突破口的发展思路。[4]上述及其他相关研究为我们认识大学课程的考核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学术观点,但总体来看,国内关于通识课程考核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结合笔者作为一名大学通识课程任课教师的教学感受与实际体验,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课程考核的意义、现实困境及管理改进的思路进行探讨,寄希望为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 促进学习的深化:通识教育中课程考核与测试的积极意义
  考核与测试在学校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考察和评估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必不可少的方式,测试对学习的促进获得了多方面实验证据的支持。[5]卡匹科等人极富影响力的实验研究证明了测试对于知识有效且长期掌握的重要价值。在四种常见学习方法中,反复提取练习(retrieval practice)和测试考核的结合能提高学习者对知识点概念的长时记忆,支持学习者概念推理和应用知识,帮助学习者产生结构条理的整体概念图式,增强未来重构知识的能力。[6]反复提取是人类从短时记忆回忆信息以增加长时记忆的认知行为,测试和考核提供学习者反复提取认知活动的机会,反复提取和考试考核相结合的测试效应使个体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并对学习本身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测试和考核不仅是一种教学方式,还是一种学习策略。毋庸讳言,测试和考核对大学生明确课程目标,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掌握关键问题,训练思维,培养能力,都具积极的作用。[7]在哈佛大学,所有能获取学分的课程,学生都必须参加课程的考核。测试和考核还能检验教师教学过程设计的正确性和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根据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测试与考核是“查明学习实际上带来多少预期结果的过程,能较全面地检验课程学习在实际上是否起作用,并指导教师去引发所期望的那种结果”[8]。通过考核,教师可以准确发现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诊断教学的症结,及时对其进行调整与改进,这对教师增强教学能力和提高教学水平具有积极意义。
  大学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深度阅读、熟练写作、有效交流与批判思维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建立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并指导学生未来理智地工作与生活。课程考核在保障通识教育教学质量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功效。在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考试十分频繁。一般来说,每门课程每学期的考试和测试次数少则二次,多则十余次,特别是课堂测试次数比较多。[9]上述研究和实践进一步证实,合理的测试与考核是促进学生学习持续深化的重要手段,能有效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考核困境制约着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实现
  “对多元价值的尊重、甄别与选择,对多种知识的通融以及开放灵活的思维精神与方式”为要旨的通识精神是通识教育的核心。[10]通识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即便专业造诣精深,精力投入和经验不足同样不能使其很好地驾驭通识教育的教学,因教师自身原因导致的问题以后另文讨论。仅从课程考核的角度来看,测试与考核本身的必要性及其对大学生学习持续的促进作用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以下问题制约着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价值实现。
  (一)考核管理比较松散
  笔者此前的研究表明,虽然国内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日益成熟,但对通识教育基础性地位的认知尚未达成共识,还没有把通识课程看成是本科阶段的主要课程和基本学术训练,而是把它看成是在主科之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的次要的,可有可无的,最多是锦上添花的课。[11]一些师生的心理预期是通识课不能有任何压力,否则就不合理。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和信念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自我期许对有效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部分学生就想混混学分然后毕业的境况下,严格的考核一旦缺乏,通识课程难免呈现出形式化、平庸化的倾向,并反过来强化着师生“可有可无”的心理预期,进而引发系列的消极应对。总体上看,因通识课程学习压力小,重数量轻质量现象颇为普遍,为此有学者提出“控制学生每学期的选课数量”的主张,然而,若不从根本上扭转课程考核管理松散的问题,相关举措将很难触及通识教育问题的实质,并不必然带来师生对课程质量的关注。

相关热词搜索:困境 考核 改进 意义 课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