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论文谈教学空间开放的有效性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如何让学生真正地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并较好地运用于实际,而不仅是停留在文字记忆的层次,这是困扰《经济学》课程教学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对“课程论文”这一开放教学空间的教学方法的分析,旨在为提高《经济学》课程教学质量和如何确保教学空间开放的有效性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空间
  一、《经济学》课程教学难的主要原因
  1.学科自身特点
  第一,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区别于自然科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在这个学科内,没有所谓“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就经济学而言,无论是经济学理论,还是经济政策,都不可能说“哪个理论,哪个政策是绝对正确的,是适用于任何时候的”,一个政策,或许用于彼时是对的, 用于此时却是错的;一个理论,用于彼国是对的,用于此国却是错的。第二,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而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物。世间万物,人是最难理解和把握的,如同牛顿所说:“我能准确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预测人性的疯狂。”。经济行为本质上是人的行为的一部分,而人很多时候是非理性的,这导致经济学无法像数学、物理等学科那样精确。相反,经济学上允许差异的存在,任何经济模型都是不精确的,这让人觉得经济学不准确、不严密,也让学习者感觉难以把握。
  2.现有教学理念的局限
  根据现有教学理念,《经济学》(微观与宏观)属于理论经济学范畴,主要论述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经济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在这一理念下,任课教师理所当然地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忽视实践教学;注重课堂教学,忽视课外教学。相对《经济学》的教学课时,其课程内容显得较多。在很多高校,即使教学课时完全利用,都不能讲完全部教学内容,这也使得教师很少考虑到其他教学方式的运用。
  二、课程论文与教学空间的开放
  由于《经济学》的理论性确实较强,而且是经管类学生最先接触到的专业基础课程,使得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创新的空间相对较小,因此突破课堂空间的束缚,实现教学空间的开放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开放式教学模式的思想,教学空间的开放,是指教学地点不局限于学校、教室和课堂,而是利用新技术手段或新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及社会。
  要实现教学空间的开放,课程论文这一教学方法是个有益的探索。在具体实践中,课程论文是指针对具体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期间利用该课程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经济社会实际问题,在课外完成的具有规范文档要求和一定价值的论文。在整个课程的考核成绩构成中,根据具体情况给予课程论文一定的权重。
  三、“课程论文”教学方法分析
  课程论文将教学空间扩展到了课外,但仅是扩展到课外,这其实不难,最传统的家庭作业、课外习题都可以做到,而如何保证其预期目标,如何用“无形的眼睛”去监控学生,保证其开放的有效性,便是课程论文能否成功的关键。根据四年来对《经济学》课程论文的探索,其实施过程中有如下关键环节和要点。
  1.论文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实行区别给分制
  《经济学》课程开设班级多,任课教师授课班级多,教学任务繁重,而学生也是初次接触经济类课程,如果要求每个学生均完成一篇课程论文,一方面难度过大,另一方面,教师工作量过重。实际中,采用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课程论文的方式。课程论文作为小组共同成果,就必须要求各位小组成员都参与进来,考虑到每个小组成员的实际情况差异,为更好地保证全员参与,每个小组选定一名组长,组长负责明确各位小组成员的具体分工并在论文中标注出来。为避免“平均主义”激励先进,成绩评定采用区别给分制,即根据小组成员的实际分工和对论文的贡献程度给予不同的分数。
  2.教师指定参考题目范围,有效防范下载抄袭行为
  教学空间开放后,最大的难题就是保证开放的有效性,即在不可能完全监控学生、在网上资料浩如烟海而且轻松可得的情况下保证课程论文是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而完成,而不是投机取巧,主要靠下载抄袭别人的成果而完成。为做到这点,建议教师给学生指定参考题目,要求学生必须在规定范围中确定论文题目。当然,参考题目的选定就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关键环节。实际操作中,参考题目的拟定可考虑两大原则:一是“新”,即挑选近期经济、社会的热点与焦点问题,特别是才出现的新热点;二是“近”,即选择离大学生很近,能较好地激起学生兴趣和共鸣的话题或者离学校很近,即学校所在地当地的经济社会问题。由于“新”,学术界对该问题很难有系统性的研究,就较难找到现成的完整资料,能找到的都是较零散和探讨性的资料;由于“近”,既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主动去独立思考,而研究当地的问题,则资料一般都需自己收集。这样一来,教师就能将学生较好地限制在一定教学空间内,从而保证开放的有效性。
  3.多次修改,加强过程监控
  为让学生真正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写作,在课程论文写作过程中,教师要对论文进行多次修改,而不是到时直接每组收一份论文。教师可对每份论文修改2到3次,重在引导学生如何理解现实中的经济学原理,如何运用其对现实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解释,让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思路。通过对论文的多次修改,既可以保证课程论文质量,也能对学生完成论文的过程实现有效监控。
  4.进行课程论文答辩,有效防止“搭便车”行为
  小组完成论文,另一大难题就是防止“搭便车”行为,即学生自己不参与到论文的写作,而只是挂名以获得相应成绩。为避免这一现象,操作中可采用论文小组答辩的方法,在每個小组提交论文后,组织课程论文答辩。答辩过程中,教师对每组随机抽选同学参加。同时宣布,若答辩不理想,则成绩将降档处理。当然,表面上是随机,实际上教师应选取最有可能“搭便车”的同学参加。这样以来,那些想要“搭便车”的学生一般就会放弃幻想而认真参与论文写作。
  5.筛选优秀论文编撰成册并给予额外加分,更好地激励学生
  为更好地激励学生,可从学生的课程论文中筛选一定比例的优秀论文编撰成册,建议将该论文集确定为校级刊物,如我系的《春芽》。同时,在学生奖学金的评定中,可对入选该论文集的学生进行额外加分,这样一来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二来也可形成一定教学成果以便将来研究,三来可以让课程论文这样的教学探索具有持续性。
  综上所述,在课程论文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以上环节和要点的控制,便能在开放教学空间的同时保证其开放有效性,从而使《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更加贴近实际,有效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秋烟.开放式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及实践反思.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1(08).

相关热词搜索:有效性 课程 开放 教学 论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