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志愿服务的教育学价值分析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新时期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关键是提高人才的适应性。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以大学生为主体的奥运志愿者的良好形象与突出表现,志愿者对社会责任的勇敢担当,既是对大学教育的全面检验,也为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可资
  借鉴的启示。
  
  一、志愿服务精神的培育与大学教育有机融合
  
  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提出,要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以一种新的角度、新的方式去教育青年,促进青年身心和谐发展。他认为:在现代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教育。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在给《奥林匹克运动》一书题写的序言中曾说:“离开了教育,奥林匹克主义就不能达到其崇高的目的。”
  奥运会志愿服务是公民教育和公民社会建设的有益形式。大学教育是一种独立的教育,是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阶梯。随着民主建设的发展,人们的独立意识越来越强,中国社会也正在从一个集中的、依托公有制的社会集合体走向个性化的、公民化社会组织形式。在这一阶段,全社会都面临观念的转轨。比如,在居住方面,商品房改变了以单位分配住房为依托的集中居住格局;在工作关系方面,聘任制改变了终身制、公私不分的“大集体”观念。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基础上,直接参与社会活动,独立承担社会义务的实际考验,有益于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有益于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和认识社会、实现社会化的能力。
  奥林匹克主义、志愿服务精神、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有机结合,成为大学生的宽广课堂。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是其中所包涵的教育本性。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我们认识到这是世界给中国的机遇。对于高校来说,直接参与奥运会的申办、筹办和举办,深切地感受奥林匹克主义,让奥林匹克的精神、理念在大学里传承和光大,是对大学教育内容的极大丰富。以往大学生包括大多数观众看奥运会,关注的只是金牌和胜利者。只有置身在奥林匹克运动中,大学生才能在感受快乐的同时,深切意识到自己本身就是参与者,了解到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精彩比赛背后,有无数默默无闻的服务者和工作人员,用劳动、智慧、汗水、理解支撑着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精神推广崇尚健康体魄和高尚品行的理念,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高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育人理念水乳相融,为高校教学和人才培养,尤其是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提供了重要契机。
  志愿服务精神在大学的发扬,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大学拓宽专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借鉴。大学教育十分强调专业教育,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直接挂钩,这实际上限制了大学教育的自由和创新。很长一个时期,大学的专业限制非常严格,专业设置也非常专细,大学的人才培养是以工厂加工产品的方式进行的。当前,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人的需要和自身发展有了更多的追求,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寻求爱与尊重的满足,也更加注重与社会的交流与融合。人才资源更加依赖市场来配置,对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大学生中出现了大量的“超常择业”现象,也就是“学非所用”,就业与专业学习不是直接对口,社会的变化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单一的。这引起了教育专家和教育主办机构的重视,针对人才需求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人才培养宽口径,重视素质教育、人文教育、通识教育等新要求。大学教育除了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外,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培养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提出,符合社会发展的深层次要求。大学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要想在新世纪发扬历史上自由教育的精神,使教育更好地为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服务,就必须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重新阐明自由教育的必要性。”大学生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是不够的,要进行通识教育,要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奥运会为大学生创造了参与志愿服务、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重要的教育思想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他强调,在生活中受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是受健康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受社会革命的教育”。在“生活即教育”的教学论层面他又进一步提出“教学做合一”思想,“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这些思想对今天的大学教育同样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志愿服务是大学生体验和认知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生活和学会做人是大学教育应有之义。志愿服务使大学生走出校园,在志愿服务中提升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独立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协调与合作能力、承受挫折和压力的能力。志愿服务是专业教学的延伸,是素质教育的体现,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途径。任何过程和环境一旦被赋予崇高的精神都具有教育的功能。所以,奥林匹克主义、奥运会志愿服务和高等教育体系因为其教育的内在本质而互通,也由于其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外在形式而相融。奥运会是一次特殊的可遇而不可求的学习机遇,对大学生不仅仅是体力、压力的考验,更重要的是责任感和社会担当的磨练。奥运志愿服务的实践教育给大学教育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二、奥运志愿服务是展示和检验的平台,塑造了一代青年的形象
  
  奥运志愿服务赛会志愿者中,“80后”、“90后”的年轻人占了多数,国际社会在青年志愿者身上,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一代富有热情、充满人文情怀的青年。这些主要为独生子女的青年,被誉为“鸟巢的一代”。他们实践着为他人服务、为奥运服务的承诺,享受着担当责任和义务、为社会作贡献的自豪。来自社会的赞誉和认同,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于“80后”及“90后”人群的担忧形成对比。“80后”及“90后”曾被比喻为“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这种批评,在青年志愿者的出色表现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了。以优秀大学生志愿者为代表的志愿者群体,展示了当代中国青年的形象。“年轻人的精神面貌、志向胸怀和文明素养,一定程度上将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前途。”
  青年志愿者受到如此好评,不是偶然的。第一,这是以往教育工作成果的展示与检验。高校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强大的组织管理架构和教育机制,引导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已经成为大学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志愿精神的产生是基于个人对人类及社会的积极认识、对于社会发展价值取向的积极思考,而这个思考与个人背景、受教育程度和人生经验相关。持续的、深入的大学教育,在大学生中培育了集体主义、奉献精神的种子,只要有适宜的土壤,这种子一定会发芽生长的。第二,奥运志愿服务引导大学生进行了一次价值选择。在是否参与志愿服务的选择时,很多学生面临多种机会,如有些公司也高薪聘请服务人员,借奥运之机,做来京团体的引导或在公司从事技术工作;很多学生正面临考研与就业的压力,假期正是梳理知识、准备冲刺的关键阶段。学生们在服务奉献与优厚报酬的比较中,在个人前途与社会需要的冲突中,作出了参与志愿服务的选择。第三,中国社会的发展,正在培育志愿精神。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有一个完善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群体组织。这个社会结构和社会群体的构架是志愿者。这一代青年生长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他们更期望投入热情与力量,参与到公共社会的管理中;他们受教育程度高,懂外语,会社交,有团队意识,所以能够在更多领域,包括奥运会这样的国际盛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们富有热情却不缺乏理性,喜欢挑战但也接受规则,彰显个性却也更加宽容。这种意识和责任,是伴随现代社会而产生的,一旦萌芽,绝无可能压制、消失,相反还将蓬勃成长。”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学 志愿服务 奥运 价值 分析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