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中国教育学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张康桥,男,高级教师,江苏省溧阳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校长,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主张“教育就是服务生长的过程”,致力于小学语文课程与重建儿童课程的研究,有《儿童语文课堂》《为什么做教师》《在教育家的智慧里呼吸》等专著,其中关于“儿童语文课程”与“儿童课程整体重建”的研究在国内有一定的影响。
  贵州教育出版社在2009年4月首次出版了《王阳明的五百年》,作者余怀彦力求在大视野、全球观下讨论王阳明的思想及其影响。2009年12月7日,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开卷八分钟》电视栏目也对这一著作进行了介绍并高度评价。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本哲学著作,之所以推荐这本书,是因为我们应该有当代的中国教育学,当代中国教育学的建构是需要汲取传统哲学精髓的。当然,建构当代中国教育学更多的是大专家们的事儿,我只是尝试用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视角来读一读,谈点不成熟的感悟。
  一、让教育回归实践哲学
  曾听某位学者讲到这样一个教学案例:美国某小学的数学课,老师请学生回答,一加一等于几?为什么?一学生说一加一等于三,并列举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老师给予该名学生B的等第,相当于我们的良好;另一学生的答案是一加一在不同情况下可以等于一到四的任何数,同时列举了很多例子,老师也给予B的等第;还有一位学生说一加一就等于二,虽然他承认刚才两位同学列举的情况都存在,但是大多数情况是等于二,教师给予这名学生A的等第,当然随后老师也解释了给予A等第的原因,并说明通常把一加一的答案规定为二的原因。
  这样的评价和我们的教学截然不同,我们更关注知识的准确性,他们更关注学生对生活实践的解释能力。与此同时,作为实践的教学,我们更关注知识,美国教师更关注人本身。这个案例启示我思考,让教育回归实践哲学。
  今天的教育,我们更多的不是基于实践探讨问题,而是基于理论研究问题。但王阳明的教育哲学再次表明,教育学是实践智慧之学。
  16世纪初,因阉党刘瑾专权,迫害忠良,王阳明义愤填膺,首先上折子救援,得罪权臣。刘瑾勃然大怒,让王阳明入狱,廷杖四十大板,打得死去活来;还被指为“奸党”,罚跪于金水桥南。随后谪贬为贵州龙场驿丞,也就是去龙场做那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无奈之下,王阳明来到中国西南山区,在万山丛中,在经历生死磨难后,他体悟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也就是说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
  任职期间,王阳明开始办学授课,有一教学片段,主题为“训龙场诸生”:
  众弟子问:“王老师啊,这‘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什么意思啊?”
  王阳明没有回答,只是说你们再想想。
  一弟子若有所悟,问:“南山里的花树自开自落,与我心有何关系?”
  火候到了,王阳明的回答意思大致是这样的:你没有看到这些花的时候,这些花和你的心一样都是沉寂的,约等于没有;你看到这些花时,就知道了这些花的颜色,此时,这些花已经不在你的心外。
  这就是“心即理”,彻底否定了程朱理学,他开创了儒学的新时代。悟到了这一层道理,王阳明很开心,常常和自己的学生兴奋地交流心得,人也精神大振,乃至秉烛讲习,通宵达旦。有这样的老师在,附近的居民就把孩子送来读书,王阳明还建起了龙岗书院。王阳明在龙场找到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教育。此后,他就和教育彻底分不开了,走到哪儿就教到哪儿。
  思想的凝结不仅是学理的推断,更重要的是人生实践的感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就没有真正的属于自己的思想。真正意义上的实践是什么呢?实践哲学是探讨人的行动的,它强调人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彻底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真正的实践如王阳明心学体悟过程,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审慎地自由选择的行为,是以自身为目的行为,无论是上书直言,还是创办龙岗书院,王阳明的选择都是自由选择的行为;二是以人事为对象的行为,是关涉人生价值与意义的行为,王阳明的行为都与求善成圣的人生价值密切相关。
  当今的教育更多地用别人的思想,几乎从来不问自己有没有思想,也不指向培育自己的思想。这或许就是当代中国没能产生大家的原因之一。正是因为心学思想是王守仁自己人生实践的体悟,所以他十分坚定,由理论上升为思想,由思想上升为信仰,是教育信仰,更是人生信仰。没有自己的人生信仰,没有自己的教育信仰,怎么可能有教育家、思想家呢?教育家主要意义不在于方法,而在于信仰,而信仰、思想扎根于实践。
  1509年,王守仁38岁,在讲学中正式提出了“知行合一”的重要命题。这在教育学意义上,等于明确提出教育回归实践哲学。
  此时的王阳明已名声大震,贵州提学副使席书前来拜访,请求赐教以辨朱熹与陆九渊学说的异同。结果王阳明不谈朱与陆的学问,几乎答非所问,只谈他自己的心学。席书莫名其妙,但觉得王阳明所说有点道理,所以,第二天又来请教,结果他讲“知行合一”,抛出了与朱熹和陆九渊均不同的知行观,席书略有所悟,最后往返数日,终于明白:探求自己的本性就明白圣人之学了,朱熹与陆九渊的学说,各有得失,根本不需要辨别异同。席书被“心学”彻底征服了。
  这一年十一月,席书聘请王阳明到贵阳书院讲学,自己亲率州县诸生拜王阳明为师。王阳明在贵阳书院首次公开讲论“知行合一”之说,引起了轰动,但遭到了主流朱子学说势力的攻击。后来,王阳明著《传习录》,他又平定江西,受到皇帝的嘉奖,朱学势力的攻击才逐渐平息。
  王阳明一生最大的军事功绩,是平定南昌的宁王之乱。这场仗,王阳明“阴谋诡计”迭出,攻心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火攻等等。前后35天,宁王之乱全面平息,并且宁王等人被生擒活捉。
  胜利在望时,明武宗以“威武大将军”化名出征,宦官示意王阳明释放宁王,让武宗与宁王打一仗并亲自俘获,借此讨好皇上。王阳明对宦官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明这样做会死更多人。最后协调结果是:让明武宗到了南京,再放出宁王让皇帝俘虏,高兴一下。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学 中国 知行合一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