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教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我们对“积极态度”“理想目标”“双赢”“合作”“知己知彼”等概念早已耳熟能详,甚至熟视无睹。《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以下简称《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博士也承认这些概念(原理)并非首创,“我只是发掘并把它们整理了一下而已”,但看完这本书,还是有种耳目一新、相见恨晚的感觉。《七个习惯》分别介绍了:
  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的原则;
  习惯二:以终为始——自我领导的原则;
  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则;
  习惯四:双赢思维——人际领导的原则;
  习惯五:知彼解己——移情沟通的原则;
  习惯六: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的原则;
  习惯七: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则。
  七个原则并非零散的心理法则,而是前后关联,相互促进的。前三个习惯着眼于个人领域的成功,如果将这3个习惯付诸实践,人们则可以变得更加富有责任感,更加从容地面对人生,更加高效地设置事务的轻重缓急,更加严格专注地履行各项计划,实现自我领导、自我管理。后三个习惯着眼于公众领域的成功,告诉人们如何才能与他人高效沟通,如何才能与他人平衡不同的利益诉求,如何才能与他人齐心协力地解决问题,实现团队的成功。第七个习惯则包含了所有其他习惯的内涵,这个习惯使人们可以适应当今世界的四个重要需求——生理需求、心理需求、社会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实现更高水平的内心宁静。《七个习惯》是一本技巧性的工具书,告诉个人或组织如何获得高效能,并取得成功。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一本哲学著作,在面对自己或周围环境的种种变化时,指导自己迅速排除干扰,不迷失方向,并能作出正确的选择。由于《七个习惯》呈现的是人类永恒而普适的法则,因而本文试图从教育学角度来解读它带给我们的一些思考。
  思考之一:适度放手,给孩子一次领导的机会
  所谓领导,既不是一种职位,也不是获得的权力。领导是指获得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自我意识,它不是因袭人生剧本,而是改写人生剧本,不是发明而是发现自己的人生使命。让学生成为领导,就是要激活孩子的价值和潜能,让他们重新认识自我,获得自信,增强责任意识。
  纵观人类历史,特别是21世纪所涌现出的杰出人物,无不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出色的分析能力、深谋远虑的决策能力以及令人惊奇的优秀的交际能力。这些统称为“领导力”。中国要想在21世纪取得主动,甚至引领世界,必须培养学生的领导素质,让每个学生都有领导的机会。梭罗说:“如果林子里只有唱得最好的鸟在唱歌,那未免太寂静了。”国家需要精英,也需要高素质的公民群体。
  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做得不够,而在于做得太多。教师把太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上,忽视了学生“领导力”的启蒙与开发。学生很难做到“由内而外”的选择,只能是“由外而内”的接受。这直接挫伤了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失去了敢于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行为负责的品格。学生长期背负着“家长期望、学校质量”双重十字架,活得辛苦而沉重,导致本应属于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快乐、幸福的生命体验成为一种奢侈。这样的教育直接戕害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动力。苏霍姆林斯基就此曾一針见血地指出,那些门门成绩优秀却没有一门喜爱学科的学生只是个平庸之辈!这似乎也回答了下面这组数据的原因了。调查显示,刚入学的大一新生,70%以上都有过“没了目标,不知道如何过”的感觉。我国是世界上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人均读书不到4.5本(统计的图书中还包括占很大比重的教辅资料!),远不及邻国的韩国和日本。由于学生的内心和谐被打破,内在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在他们准备离开校园的时候(这可是他的母校啊!),便通过撕书、破坏财物等疯狂的举动来释放心中长期的压抑和不满。中国教育不深刻反思真的没有未来了!
  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其实并不复杂,只要适度放手,给孩子营造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就够了。
  首先,建立科学的多元的教育评价体系,把学校和教师从考分中解脱出来,这是前提。罗伯特与赞诺在《什么能在学校起作用》中指出:“在班里,如果仅仅把成功界定为和其他同学比起来具有突出之处,那么,只有少部分学生是成功的。然而,如果把成功的标准界定为学生个人的前后进步成长,无论和他人比起来是否突出,每个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这种理念指导下建立的评价体系,学校、教师才敢把学生从书中解放出来,转而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心态、行为和自信上。学生也才能从书中走出去,寻找多方面展示、领导的机会,结果是学生变得越来越自信满满,学习过程也体验到从未有过的快乐和自信,并会产生更为主动的进取精神,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向老师(包括家长)传递更多的正能量。教师的“管理”成本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反而更好。目前河南洛阳西下池小学、沈阳市雨田实验中学所进行的课改实践似乎也在证明,教师的适度放手是完全可行的。
  其次,学校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主动联系社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领导才能的培养创造条件。凡是学生能做的,应该由学生自己去组织实施,教师可以在幕后做顾问指导,但绝不能越俎代庖。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也是让他们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极好机会,这也是中国学生最需要补的一门社会课。
  种子由内而外的打破是新生、是延续,人生由内而外的改变是成长、是担当。当学生认识到自己是自己主人的时候,就会激发出巨大的潜能和领导力。有时,一次简单的放手可能成就一个孩子的未来。“让孩子们心里的诗的琴弦响起来吧”(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大声疾呼的),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我们所做的就是给他们足够的阳光、空气和水。
  思考之二:移情聆听,教育的有效抓手
  习惯五“知彼解己”告诉我们,当我们舍弃回答心,改以了解心去聆听别人,便能开启真正的沟通,增进彼此关系。对方获得了解后,会觉得受到尊重与认可,进而卸下心防,坦然而谈,双方对彼此的了解也就更流畅自然。

相关热词搜索:教育学 高效能 人士 习惯 思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