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美国高等教育中的通识教育课程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0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政治和文化指导思想的变化以及美国高校教育改革等因素共同促成了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与变革。目前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呈现出综合化、多元化、全球化等特点,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功利主义的冲击、课程自身内涵外延不清晰、编排缺乏连贯性、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参考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经验与不足,我国的高校通识教育应做出积极的应对。
  【关键词】美国 ; 高等教育 ; 通识教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9.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070-0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了适应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世界各国都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并且都同时加强了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如:美国分别在1945年发表了哈佛大学委员会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在1947年发表了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的《美国民主社会中的高等教育》,两个报告都强调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哈佛委员会在报告中指出:“作为高等教育,必须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为其社会成员提供知识体系,如果没有这种共同的基础,社会就会分崩离析。”[1]在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的另一个报告中则指出:“一个缺乏共同经验和共同知识的社会是一个没有基本文化的社会。今天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务是为美国青年提供一种统一的通识教育。”[2]虽然通识教育课程时常受到职业主义的影响,会出现暂时性收缩,但是通识教育课程一直是美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形成国民心理文化基础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当代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背景
  美国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过程与其经济、政治、文化以及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是分不开的。首先,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美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化革命的迅猛发展,使美国社会知识经济取代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在经济中占主导地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美国信息业就业人数超过总就业人数的50%。[3]在这样的形势下,美国的部分领导人与教育家提出,高校培养的人才只受过狭窄的专业训练是不够的,只有具有宽广的知识理论基础的人才才能适应经济社会所带来的一系列挑战。因此一方面高校应当给学生传递一些科学方法论,使学生具备数学、统计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还应该传递给学生广泛丰富的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其明白自身从事的职业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如何为人类的社会进步服务。因此,高校培养的应该是文理兼通、道德高尚的和谐人才,而非某一方面的技术工人。加强通识教育成为这一时期美国高校的共同行动,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其二,美国的民主党派受新自由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强调高等教育的实用性与大众化,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是课程应当解决的主要问题。然而经过美国多年的文化激变,新自由主义价值观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种种社会问题,自由主义已经无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追求绝对的平等和自由已经造成社会的动荡和不安。而美国的共和党则追求理想主义,提倡精英式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也必须有统一的课程,并且课程具有共同的和谐内容,学生共同的理想是为民主社会做贡献。博耶委员会分别于1998年、2001年发表了《重构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重建本科教育——博耶报告三年回顾》两份报告,都将加强通识教育课程作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每当美国高等教育出现危机或者面临迅速的变化时,通识教育总是被看作应付这些挑战进行革新的催化剂。”[4]
  二、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与分类
  目前,在美国实行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有三种类型,分别是:核心课程(Core Curriculum)、分类必修课程(Distribution Requirements)、自由选修课程(Free Electives)。
  (一)核心课程。所谓核心课程,指的是:“一种综合传统独立学科中的基本内容,以向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知识背景为目的的课程设置。”[5]哈佛大学核心课程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和艺术、道德推理、定量推理、科学、社会分析等7个领域的课程。[6]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较早推进通识教育课程的高校,其核心课程的特色在于除了外语、文化、体育有一定的自由选择权以外,其余课程都是内容经过仔细筛选的必修课,因此哥伦比亚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的实施是全面和严格的。芝加哥大学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人文科学、文明学习和艺术、自然和数学科学和社会科学三个领域的内容。
  (二)分类必修课程。分类必修课程是最易于实施的通识教育课程,也是目前美国多数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主要模式。主要对学生必须修习的学科领域,以及各领域内至少应修习的课程门数做出规定的通识教育课程计划。它规定学生必须在人文、社会、自然这三大领域都修得一定的学分,并要求学生自行到相应的院系完成相应的学分任务,学校只规定课程门数或学分,不规定课程名称。此种课程不需要学校另作课程安排,因为各院各系现有的学习科目颇多,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省时省力。
  (三)自由选修课程。这种类型的课程自由度和风险度是最高的,因为它只规定通识教育课程的最低学分要求,让学生得以在全校各院系自由随意选择修习,绝大多数的课程都是由学生自由选择,没有核心课程,也没有分类必修。加州大学的伯克利分校以及布朗大学等都是选用的此类选修课程。
  三、当代美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一)通识教育课程的全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逐渐增加,美国高校也逐渐认识到对异域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因此将全球研究加入到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当中也是美国高等教育所面临的重点。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和探讨全球文化,美国高校通常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课程内容的国际化。主要指在已有的课程当中加入更多的跨文化观点以及开设更多有关全球文化的课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就制定过一系列增强教育国际化的规划,其中“履行大学国际使命的三年计划”详细阐述了开展国际教育的宗旨、目标及具体措施,其中“实施国际导向的课程” 的建议就显示了国际化课程的加强趋势。其次,增强课程实施的国际途径。早在90年代,美国的高校就制定了鼓励学生去国外学习的一系列计划。如:霍普金斯大学提出通过给学生提供出国学习和实习的机会,利用大学丰富的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有国际特征的课程,来确保学生学习生活的国际性,同时也能促进霍普金斯大学向国际化的方向迈进。从2004年开始,哈佛大学也明确提出希望学生在校期间修习一门外语,更希望他们更够在国外至少学习、研究或工作一学期。目前,美国高校通识类课程的国际化趋势仍然在不断增长,全球研究(global studies)这一课程名称在高校的课程表中正逐年增加。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教育 美国 教育课程 当代 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