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机会均等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 要] 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政策具有相当的合理性,而大学收取学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目标的实现。本文基于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视角对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进行研究,阐述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从家庭经济差异、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差异和学校差异分析了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
  [关键词] 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成本分担;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 G40-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634(2013)03-0032-04
  1 问题的提出
  教育公平是现代民主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各界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高等教育学费问题因其关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且涉及面广而影响深远。收缴学费必然带来社会消费,成为拉动经济的因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增大,也必然会增加学校收入,减少公共财政的压力,但收缴学费也必然增加学生个人和家庭的负担。学费的上涨将使更多的贫困生不得不放弃进入大学的机会或选择进入收费较低的低水平高校,这将对高等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性产生不利影响。由高等教育成本快速上涨而引发的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的研究成为学术界争议的热点问题。开展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研究,探索合理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比例,在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高等教育公平、高等教育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以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公共商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教育公平理论、个人回报率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意义。
  1)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投资的理论基础是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进行教育投资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学者认为在一切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投资人力资本的作用比投资资本的作用大,投资人力资本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远远大于物力投资的经济效益。
  2)公共商品理论。高等教育可视为一种公共商品。但是,从总体上看,高等教育也可视为一种收益内部化的“私人商品或服务”或一种更靠近“私人商品”的“准公共商品”。
  3)公共选择理论。公共选择面临的是效率与公平问题。就高等教育而言,对效率的关照主要集中在政府对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减少资源闲置和浪费,使资源配置更符合公众利益。对教育公平的关注主要集中于入学机会的均等。政府应当做出最公正的选择,确保不同阶层的学生享有平等的入学机会。
  4)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需要成本的。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高等教育是一种准公共商品,其生产和供给成本不应完全由国家承担,也不应完全由高等教育接受者个人支付,而应由政府、家庭、学生以及学校等主体共同承担。通过成本分担,不仅可以较好地补偿高等教育商品和服务的供给成本、保障中低收入及贫困家庭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平等,也能够提高高等教育供给效率。这一理论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收费的直接政策依据。
  5)教育公平理论。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问题的延伸和体现,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方式和途径。教育机会均等原则意味着:出生于低收入家庭和弱势阶层的学生,不论其性别、种族和地域,都应当从教育制度安排中得到适当的补偿,从而享有接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6)个人回报率理论。该理论认为,高等教育的最终成果体现为受教育者能力的增加,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能获得比未接受高等教育者更多的收益,包括显性的经济性收益和隐形的非经济收益。
  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20世纪60年代以来,舒尔茨等对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表明,高等教育个人收益率高于社会收益率,世界各国对此进行了更加深入的实证研究。由于各国教育财政状况普遍恶化,高等教育逐步走向了成本分担制,即由受教育者及其家庭通过缴纳一定的学杂费承担一定比例的教育成本,这已经成为各国高等教育经费的一个重要来源。
  美国教育经济学家、纽约州立大学校长约翰斯通1986年出版《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英国、联邦德国、法国、瑞典和美国的学生资助》一书,正式提出了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他认为,高等教育成本构成是解决其他教育问题的关键。在“谁受益,谁承担”的指导思想下,约翰斯通研究了谁应该承担高等教育成本这一问题。政府是教育主办者,也是教育受益者,因此政府应该在其受益范围内支付教育经费;学生是受益者,也应该在受益范围内以学费和杂费的形式支付教育经费;而社会和大众也是直接或间接受益者,也应当以社会捐赠的形式承担部分教育费用。高等教育成本可由四部分分担:政府或称纳税人、家长、学生、捐赠个人或团体[1]。进入21世纪,约翰斯通的成本分担理论越来越被广泛的推崇与应用。21 世纪伊始,个人、家庭和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量极速增长,但同时高等教育尤其是生均教育成本仍然居高不下,政府有限的财政收入只能倾向投入比高等教育更需要支持的其他公共需求部门。这时,传统的由政府支付高等教育成本的方式行不通了,其他主体加入到成本分担行列势在必行。于是各国学者纷纷利用这一理论来分析本国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情况,将理论与本国国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成本分担理论。虽然成本分担理论得到了全世界广泛的认可,但各国的情况不尽相同。各国学者在运用成本分担理论时,围绕着成本分担的形式、成本分担主体之间的关系等问题仍在进行着争论。这些都说明了成本分担理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理论,且在用该理论分析各国情况时,一定要结合本国的国情,不能一概而论[2]。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对我国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国内的研究中,也有学者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这些研究都试图回答个人(家庭)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多少为合适的问题。曾满超认为,在教育生产框架下,高等教育收费和成本分担研究可分为三个方面:高等教育收费和经济可行性研究;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的行为特点研究;高等教育的成本收益、成本分担和效益研究[3]。苌景州、范先佐等学者对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主体——政府、企业、个人(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的目的、动机和影响因素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个人(家庭)高等教育投资三个层次的概念,即实际支出、愿意支出和最大可能支出[3]。李文利、魏新在北京大学教育评论上撰文论述学生资助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影响,研究了高等教育需求、学费和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之间的关系[4]。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教育 均等 分担 视角 成本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