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历史思考中国高等教育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一)十八世纪:改革的背景——“时代的要求”
  18世纪上半叶,封建农奴制的俄国受西欧各国工业革命发展的影响,其工业也有了缓慢的发展,彼得一世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大力开展实科教育,特别是有关政治技术的专门学校。我们可以说,彼得一世对于科学技术知识及科技人才的培养和重视是相当明智且有一定的前瞻性的。
  莫斯科大学是是俄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也是俄罗斯高等教育史上最伟大的事件。它为社会上有才华的普通人们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平台,使德高等教育的社会地位及作用,在俄的教育政策制定中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二)十九世纪:——“教育规程的颁布和哥廷根模式”
  19世纪的改革是更为明智与先进的。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教育规程管理教育的发展。如1802年成立的教育部,1804年政府颁布的《大学规程》等等。这些措施为国家培养了具有良好教养的公民,也及大地提高了大学在国家与社会中的地位。颁布后的几年,各个领域的教育都有一定的进步和发展。
  而哥根廷模式适当地扩大了大学的自主权,也将教育的重心从职业培训移到了知识面的拓宽。不仅是为了昌盛国力,更为了提高公民道德素养。
  总体来说,19世纪的俄国高等教育改革走上了与时代与世界(尤其欧美)接轨的道路。这些方案虽仍具有宗教性和等级性,但进步和民主的特征已经很明显(比如对农奴开放教学)。但是在要求改革和进步的潮流面前,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可能会做出些许让步,但是这种让步或改革是在保障其根本利益的范围内的。
  (三)二十世纪:——对俄高等教育改革经验的借鉴
  显而易见,改革开放前,不论是社会制度还是教育模式,中苏可以说基本类同。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便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制度已完全不同于当前的俄罗斯。可这并不妨碍两国在发展并改革教育事业时进行相互借鉴。
  在了解过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历程,笔者在此总结出了以下对我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的两个方面。也许概括得并不完整,但都具备其论述的必要性。
  专题⑴:人才培养之——高校德育形式的多样性
  俄罗斯一向十分重视爱国主义教育。苏联解体之后,俄高校更是加强了政治道德教育,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俄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们把社会既有的价值观念通过多种途径塑造和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例如有些学校会积极举行“国旗日”活动、举办历史知识竞赛等等。更有些学校争相安排学生们与市长见面,以便更好地使学生接受爱校、爱国的社会文化。这些不仅是中国高教,更是中国整个教化体系相当缺乏的。
  按照理想模式,社会文化的教化与青少年本身的内化应该是比较一致的。但从现实的角度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已经变得十分复杂。因此,俄罗斯的德育教化方法与形式对我国很有启示作用。我国各级各类高校都有设置思想品德政治课程。上课的形式几乎都拘泥于教授台上讲授式,生搬硬套,强行灌输。俄罗斯高校并没有开设这些所谓的德育课,而是巧妙地把这些思想品德课或德育课教育放在社会,放在家庭,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如俯首山胜利广场上的卫国战争纪念馆等都有定期免费的开放日,学校会组织学生参观。
  更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年轻人的婚礼仪式之一是到无名烈士墓敬献花圈。与俄罗斯各地的二战展馆里、名人雕像前及各英雄纪念碑下的那一束束花相比,我国各级高校中的品德课和德育课是否显得简单枯燥和苍白无力呢?
  专题⑵:人才培养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当今俄罗斯各界人士指出,近些年来应届毕业生的业务知识水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在不断下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生们在正式工作后遇到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工作后接触到的知识大多是未曾在学校里接触过的。被调查群体还认为,高校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及领导力,并且对传授有关经济学知识和生产组织管理知识仍安排过少。这些知识依次为: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法律知识、专业知识等。另外,对于其他非文科学生来说,各大高校所给予的综合文化及社科知识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导致苏联解体前高校毕业生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因此,不论是传统职业还是新兴职业都对俄罗斯的人力市场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各个时期因市场经济及科技发展水平不同,俄罗斯历史对人才培养提出的目标也有所不同。为此,各高校纷纷增设了相应的新专业,如国家和市场管理、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等。由原来的专才教育逐渐演变到通才教育。即首先给予他们必要的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知识,主要培养他们做人的基本素质,在此基础上再学习必要的专业知识。现如今俄高教模式主要综合了“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融合模式。总的发展趋势是培养适应性强、具有综合优势的实干人才。
  反观我国高等教育培养出的大学生们,当然也存在诸如:学生总体动手实践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强,综合知识面狭隘等等的问题。此时我们不禁会问,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国家教委周远清副主任把素质概括为这样的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而俄罗斯正是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额外重视“做人”这一基本培育标准。这与俄罗斯培养适应性强、具有综合优势的实干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反映了俄罗斯高校人才培养的现代化教育思想。
  那么作为学生,或者是即将成为老师或者是教育研究学者的研究生,就应该在无法改变外部教学环境的情况下,自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仅是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的需求,更是为了更高效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李国立. (2000). 苏联解体前后的俄国高等教育改革. [C]. 河北大学
  [2] 王艺霖. (2004). 从文化视角透析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 [C].哈尔滨工程大学
  [3] 吴启勇. (2005). 职业经理人创新素养系统观. [J]. 社会科学家.
  [4] 彭合成. (2004). 论创新素质. [J]. 中国冶金教育
  [5] 李洪影,王辉. (2004). 对工科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探析. [J].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简介:蒋凌燕(1991—),女,汉族,浙江省诸暨市,在读硕士研究生,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英语教育学院,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相关热词搜索:俄罗斯 教育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 思考 历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