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理念及路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3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随着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实施,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互联网+就业”模式对高校就业工作的影响日益明显。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应当树立数据融合、大数据思维、沟通互动的建设理念,通过畅通信息共享渠道、推动大数据应用、提升交互水平、优化管理服务等,持续推进高校就业工作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从而增强工作的时代感和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就业:就业信息化: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8)11-0088-03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与人类生产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对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在2017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要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教育、就业等领域大数据普及应用,深度开发各类便民应用。这既是对科学技术领域提出的要求,也是对教育工作提出的希望。近年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直接推动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极大地促进了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之间高效便捷的信息交流,也有利于发挥就业数据资源的内涵价值,把握工作规律,有助于大学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一、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现状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作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等一系列重大决策,我国信息化建设取得显著进步和成就。高校就业工作作为“互联网+政务服务”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建設的重要内容。《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要“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就业信息统计、分析和发布工作,改善技能培训、就业指导和政策咨询服务。”《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也强调“建立就业创业信息服务体系,引导劳动力资源有序跨地区流动,促进充分就业。”《“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则对推进就业信息全国联网,实现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提供了具体行动指南。随着一系列就业信息化建设举措的实施,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也得到快速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进一步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在2004年就业工作文件中进一步要求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进程,所有本科高校和有条件的高职(专科)学校要开通就业服务信息网并与国家和省市网互联互通,加快毕业生就业服务网信息资源建设。教育部在1997年首次提到“建立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计算机信息网络,实现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是当前毕业生就业改革工作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这对于我们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就业工作的信息化,更好地为毕业生就业服务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后教育部每年通过就业工作文件,不断推进就业信息网建设,强调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智能化供需匹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建成较为完备的毕业生就业状况监测分析系统的行动计划。在政策支持和引导下,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逐步完善。
  2003年,教育部正式开通“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2006年,教育部、原人事部、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发改委和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五部委共同发起成立了“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2008年,教育部将“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升级拓展为“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立体化平台(新职业)”。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和各高校也积极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目前,各省都建立了省级大学生就业信息网,几乎所有高校都建立了校级就业信息平台。中国公共招聘网、中国国家人才网等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也设立了高校毕业生招聘服务专区。随着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的推进,信息标准、服务内容等也逐步完善,“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在高校就业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二、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理念
  高校就业工作部门如何更新工作理念,促进就业指导服务模式深刻变革,是当前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以学生为本”的有机结合作为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理念,把更好地帮助学生就业创业和成长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
  一是数据融合。2015年全国就业创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要从人才培养各主要环节着力,促进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教育部印发《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要求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各高校不同部门间加强信息共享,共同推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与就业水平的提高。要实现就业工作与人才培养各环节的有序结合,数据资源的协同开发和开放共享是关键。但是,一些部门将数据资源视为私有财产,不愿意将数据共享。同时,由于不同部门在信息开发技术、内容上存在差异,没有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信息资源条块分割,也使得数据互通困难重重。当前,仅有36.5%的学校建成了数据交换平台,50%的高校系统间数据存在同步不及时、有效性差等问题。同时31%的高校使用国家标准,63%的高校使用的仅仅是学校标准。要实现高校育人环节的联动,发挥协同效应,就需要打破各层级和部门的“信息孤岛”,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服务体系,通过高效的信息对接和顺畅的反馈机制,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二是大数据思维。信息化建设不仅仅在于获取数据,更在于分析数据和运用数据,充分释放数据价值,为管理决策提供必要参考。我们不能简单地把高校就业信息化理解为招聘信息数字化、政策公告网络化、工作资料电子化、解疑答惑虚拟化,也不能把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局限于学生求职信息数据库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数据库。部分高校信息化意识落后,仅仅把就业信息化建设定义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停留在就业工作载体和媒介的改变,满足于把过去线下工作直接搬到线上,对数据收集没有整体规划和统计分类,对数据的利用只停留在就业率、考研率等指标统计上,缺乏深入挖掘,极大制约着信息化建设的效率和效果。推进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应更好地应用数据资源,做好数据服务和创新工作,通过积累的大量结构化的业务数据以及网络日志、机器日志等半结构化数据,进行长时段、大范围的数据分析,发现变化趋势,总结工作规律,让数据成为提升就业管理和服务水平的重要支撑,真正解决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优化业务决策。

相关热词搜索:信息化建设 路径 理念 高校 就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