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对乡镇人事管理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8-16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于2014年7月1日正式实施,这对基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对此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次改革对乡镇人事管理起积极作用,随着改革的深入,将改善乡镇用人结构,提升行政效率。
  关键词:事业单位;乡镇改革;人事管理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27-0142-02
  2014年颁布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于7月1日起施行,将改变全国3100万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命运”。乡镇政府位于行政机关末梢,是事业单位人才的“集聚地”,是机关运行的“顶梁柱”。为什么这么说呢?笔者以湖南省桃江县某镇为例,该镇现有机关干部52名,其中,行政编制19人(班子成员10人),2名工勤人员,31人为事业单位编制。从数据得出,事业单位人员占机关人员的大多数,且多为乡镇站、办、所负责人,是机关运行的“中坚”,那么,此次改革将会对他们产生怎样的影响,对乡镇人事管理带来怎样的挑战?乡镇政府如何利用此次“契机”,提高人事管理的科学化水平,提高行政效率呢?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乡镇人事管理现状
  乡镇人民政府位于行政机关的“终端”,是党和国家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群众和政府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是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近年来,随着行政体制的改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乡镇人民政府的职能、规模、组织结构变化很大。从职能上看,没有取消农业税以前,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主要是征收“农业税”。取消“农业税”后,工作的重心转到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上来;从规模上看,经过大规模的撤乡并镇,乡镇数量大为减少。以湖南省桃江县为例,由撤并前的24个乡镇变为现在的15个,乡镇管辖范围有所增大。从组织结构看,推行党政干部交叉任职,一人身兼数职的现象较为普遍。随着改革的深入,为了适应这些变化,乡镇的人事管理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并取得了一些成绩,具体表现在:
  1.1 减员增效效果初显,但将多兵少仍较为严重
  因乡镇处于行政机关的末端,历来是行政机构改革人员安置的“接纳方”,以桃江县某镇为例,近10年来,人员“进,出”不到10人,且多为新考录的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经过数次下岗分流,人员有所减少,但多年来未进一个新人,多为以前“存量”。乡镇机关机构重叠,将多兵少,人浮于事较为严重,班子成员10人(4个正科,6个副科),分管七站八所各项工作,各站、所皆有相应的部门负责人,造成各站、办、所“将”多“兵”少。“将”多了,画圈的人就多,扯皮的事也多,“兵”少了,则办事的人也少了,从而造成行政效率低下。
  1.2 岗位责任制效果不明显
  乡镇政府已普遍实行了岗位责任制,每年初召开机关干部大会,采取竞争上岗的形式,重新调整岗位,但由于乡镇事多且杂,加上行政效率低下,如果遇到中心工作,则要抽调工作人员搞“突击”,从而造成一人身兼数职,混编混岗较为普遍,很难做到“职、权、责”相一致。
  1.3 激励机制流于形式
  乡镇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在分配上强调“大锅饭”,“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现象较为普遍,虽然已逐步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职称的评定成为其工资增长的惟一依据,但职称等级工资差距不大,很难在薪酬管理体系发挥重要作用,且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在乡镇管理体系中,往往高唱以“情”为纽带的“柔性管理”,对于制度和程序的建立,缺乏科学深入的研究,使管理制度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不强,影响效率的提高。
  2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乡镇人事管理的影响
  事业单位编制人员占乡镇机关组成人员的大多数,且多为中层骨干,那么7月1日施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必然会对乡镇机关人事管理产生深远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 实施公开招聘后,将为乡镇机关带来新鲜血液
  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大部分已多年未进“新人”,“老人”多为历次机构改革中市、县、机关的富余人员,知识结构较为陈旧,已很难适应政府转型的需求。而采取公开招聘后,将严把“入口关”,对这些“老人”也没有影响,但可以招聘到一些年纪轻,能力强的“新人”,改善乡镇机关的人员构成和知识结构,带来新的活力。公开招聘也能避免乡镇机关事业单位招聘中因人设岗的“萝卜招聘”、“内部招聘”等现象,实现招聘的公平公正。
  2.2 全部采用聘用制,打破了“铁饭碗”
  条例规定,事业单位统一采用聘用制,合同签订不低于3年,对于乡镇机关人事管理来说,订立比较长期的合同有利于保持人才队伍的稳定,能较好地保证政策、公益服务等事业的延续性、稳定性。同时,订立合同也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从“国家人”变为“社会人”,打破了“铁饭碗”,这将在乡镇事业单位人员中产生“危机感”,乡镇政府在考核聘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过程中,必须公平、公正,而不是讲关系、讲人情,这样才不会使制度流于形式。
  2.3 养老保险并轨,将增强事业单位流动性
  条例规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工作人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一样,不缴纳社保,退休金由财政负担,个人社保账户为空户,这样如果辞职或流动,几十年工龄将“毁于一旦”,成为制约其流动的最大“瓶颈”,新出台的条例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对乡镇来说,可能会造成精英或者骨干的流失。乡镇事业单位人员在外兼职,或者经营产业者较多,且多为业务骨干,“上班”的目的也不是靠这些工资“养家糊口”,而是不想放弃几十年的工龄,以便将来养老。
  2.4 建立正常工资增长机制,将有利于乡镇人员稳定
  乡镇政府多处于地理位置偏辟,生活条件较为艰苦的农村地区,待遇低、任务重、责任大是这些工作人员的真实写照,且加上多年工资不变,“养家糊口”较为困难,大多数人在外兼职,或做“生意”,这样大大降低了行政效率,在群众中产生不良影响。条例规定建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如能落实,将对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产生“正激励”作用,有利于维护队伍的稳定。
  3 思考和建议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乡镇人事管理是利大于弊,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要结合乡镇的实际,不能死板地生搬硬套,而要灵活运用,化解改革的“阻力”,增添改革的“活力”。
  3.1 注重分类改革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分类改革,尤其在乡镇机关,事业编制意味着“吃皇粮”,是“铁饭碗”,对于转企分流人员来说,心里肯定存在抵触情绪,这就要求各级政府机关多关心、爱护这些职工,积极为其想办法,谋出路,并为其解决养老保险问题,解除其后顾之忧。
  3.2 注重“激励”机制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激励机制”,条例明确提出在事业单位中实行绩效工资制度,以桃江县某镇为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绩效工资为每月扣除基本工资和津补贴的30%,年终考核合格一次性发放。这种制度的局限在于只有“惩罚”而无“奖励”,且工作量无法细化,“多做”不能“多得”,“少做”也不会“少得”,很难起到激励作用。可以参照企业绩效考核办法,参照岗位平均工作效率,科学地制定基本工作量,将工作量完成情况,作为工资多少的标准,从而起到激励作用。
  3.3 注重“岗位”设置
  科学合理地设置岗位,必须遵循“因事设岗”的原则。反对“因人设岗”,在岗位竞聘中遵循组织意愿与个人意愿相结合的形式,真正做到“人岗相适”;对于乡镇机关而言,要细化岗位职责,不要随便调整工作人员和工作岗位,真正使各个岗位“权、责、利”相
  一致。
  参考文献
  [1] 李文钊,董克用.中国事业单位改革:理念与政策建议[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5).
  [2] 胡伟任.乡镇政府人力资源管理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3,(12).

相关热词搜索:人事管理 乡镇 事业单位 人事 改革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