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27短文两篇

发布时间:2017-02-07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八上语文27短文两篇篇一: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 第27课 《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祖国的大好河山引人遐思。历来文人都对山水作了优美绝伦的描述。汉魏文人陶弘景的这篇不足百字的文章亦是其中精品,请大家一起回味。

二、介绍作者: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四、疏通文意。

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五、合作探究

1、 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2、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六、交流自己收集的描写山水的诗句。

七、布置作业:

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景:四季常景:仰视——高峰入云

俯瞰——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日变景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抒怀:——欲界之仙都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二、介绍作者: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四、品味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

5、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6、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五、难句解疑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六、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七、板书设计 描绘 —— 庭中月色

贬官 谪居

追求 —— 美好事物

八、作业布置:

资料补充: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曾巩、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苏轼 蔡襄黄庭坚米芾。

八上语文27短文两篇篇二: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复习题

八年级上册27课《短文两篇》复习题

一.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_,题目中的第二个“书”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子瞻,号________,是________朝的________家。他与父亲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________”,都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中。

(3)结尾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康乐”指()的( ),作者引出这位诗人,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3)南朝 谢灵运 作者能与诗人一样欣赏到山川美丽的景色,自豪之情跃然纸上。

(4)“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此句描写的对象是___________,“藻、荇”、是指___________,此句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答案:(4)月光 竹柏影 比喻

二、《记承天寺夜游》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闲人”应如何理解? 答案、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因此,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3.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案.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4、“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

5、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

6.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

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3分)

答案: 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又将松柏影比喻成水中藻、荇。(答将月色比喻成一泓空明的积水即可给分);表达了7、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①作者描绘的世界:

②作者的心境:

答案: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虽遭贬谪依然旷达

8.这篇游记记叙了作者苏轼与友人张怀民的情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 。

9.这篇游记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第1段以 各为主,第2段以 各为主,第3段以各为主。

10

解起行念至寻

11.如何理解“寻张怀民”一句中的“寻”字,将它改为“访”好不好?

寻”写出了作者渴望与好友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不能将“寻”改为“访”,因为“访”体现不出这种急切心情。

12.文章的感情基调十分明显,可以从、 和 等词语上直接流露出来。

欣然乐闲

13.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示例:遂至承天寺理由:惟张怀民可以同乐 怀民亦示寝理由:心境相同 相与步于中庭理由:关系亲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理由:志同道合

14.品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14.“积水空明”用比喻手法写出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写竹柏之影参差交错。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三、比较阅读

(一)甲文:《答谢中书书》乙文《记承天寺夜游》比较

11、简答。

(1)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__ ____ ,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___ ___。

(2)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______ ”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______”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12.填空。(8分

)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

二、(甲)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袁宏道《西湖游记》

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月色入户。户: ②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工: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庭下积明,水中藻、荇交水空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

10.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

答案:8、①门 评分:每小题1分,共2分。意思对即可。

9、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10.前者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通过比喻表现了月光的澄澈透明,又通过描写竹柏的影子来间接表现月光的明亮;后者则是单纯用直接描写来表现“朝日始出,夕舂未下”时月光的别样趣味。

三、 (A)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王子猷居山阴①,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②。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③,忽忆戴安道④。时戴在剡⑤,即便夜乘小船就⑥之。经宿⑦方至,造门⑧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日:“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选自《世说新语?任诞》) [注释]①山阴:今浙江绍兴。②皎然:洁白的样子。③左思《招隐诗》,表现隐居的乐趣。④戴安道:戴逵,字安道。 ⑤剡(shàn):县名,今浙江嵊县。⑥就:拜访、访问。⑦经宿:一整夜。 ⑧造门:这里是到门口的意思。

王子猷住在山的北面。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卧室门,命仆人斟上酒。看到四面皎洁的雪光,于是他感到神思彷徨,吟咏起左思的《招隐诗》,忽然怀念起戴安道。当时戴逵远在曹娥江上游的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门前却又转身返回。有人问他为何这样,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前往,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什么一定要见戴逵呢?”

1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用现代汉语写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意思。(2分)

21、作者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来描写月色。请你写出一句他的其它作品中关于描写“月亮或月色”的诗句或语句吗?

22、两段文字都写了月色、月夜,请说说它们什么异同点?

23、两段文字都是写的夜找好友,请比较他们的异同点?(可从目的、原因、结果、情感、性格等方面考虑)(3分)

答案:(二)19、(2分)(1)愉快地,高兴地(2)想,思考(3)共同,一起(4)只是

20、(2分)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交叉错杂,原来是竹子、柏树的影子。

21、(2分)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千里共婵娟。

22、(3分)两段文字都写出了月光的皎洁,运用了侧面描写;(A)段描写的详尽些,运用了拟人的手法。(B)段描写的粗略些。

23、(3分)两段文字都表现了他们那种旷达的胸襟,都是触景而想找自己好友;目的和起因不同:A段文字为了找好友一起游玩,找同乐者,最终找到了;B段文字注重找的过程,是想念好友,最终没找到。

八上语文27短文两篇篇三: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7课《短文两篇》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畅的美读全文,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赏析不同角度的山川之美,并能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再现课文景象。

3、能品味文章某些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乱”“竞”等字。

4

八上语文27短文两篇

、背诵全文,并积累优美的写景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祖国的大好河山引人遐思。历来文人都对山水作了优美绝伦的描述。汉魏文人陶弘景的这篇不足百字的文章亦是其中精品,请大家一起回味。

二、介绍作者:

陶弘景(452~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徒秣陵(今江苏省江宁县)人。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如吴均的《与顾章节》《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属于此类。这类作品虽没有表现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力,创作了具有相当美学价值的精品,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三、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yú)其奇者。

四、疏通文意。

提出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解决不了的词句。交流,教师补充并检查掌握情况

五、合作探究

1、 体会作者是怎样写景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总之: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2、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郦道元抓住江水与两岸高山特征,状物传神,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既生机盎然又幽深冷静的图画,又于其中寄寓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赞美之情。

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写的则是普通的山川之美,他状写高峰清流、石壁清林,描摹日光的色彩变化和猿鸣鱼游,都是一些常见之景,但写得清丽自然,自有一股浑然天趣,表露自己居身其中的欢乐、愉悦、悠然自在之情。

六、交流自己收集的描写山水的诗句。

七、布置作业:

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写景:四季常景:仰视——高峰入云

俯瞰——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日变景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抒怀:——欲界之仙都

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目标:

1. 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借月抒怀,你能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吗???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

二、介绍作者: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眉山人。少时即博通经史,长于写文章。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神宗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创行的新法,而招致政敌的弹劾,借口讽刺新法的诗句,横加“讪谤朝政”的罪名,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史。元祐中旧派执政,苏轼被召回京城作翰林学士、礼部贡举等官,不久因与旧派政见有分歧,再次外调杭州。经圣元年(1094)。新派再起,苏轼又一再被贬,最后贬为琼州(今海南省)别驾。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工诗擅词,散文汪洋恣肆,有“雄视百代”的称誉。

《记承天寺夜游》写于他被贬,谪居湖北黄州之时。

三、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朗读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学生对照注释,口头翻译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四、品味课文

1、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叙述、描写、抒情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

5、全句无一“月”字,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请分析这样写的妙处。

明确:先写月色,“积水空明”,一泓积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明;继写水中之物,“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清;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可以推想见月色之浓。夜游因月而起,处处扣月;写月又不浓墨重彩,而是轻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作者无疑是咏月的丹青妙手,这一幅月夜小景确实美妙绝伦。

6、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7、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

五、难句解疑

揣摩下列句子,分析句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见“月色如户”,则“欣然起行”,欢欣之情,溢于言表。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寻张怀民”,张怀民才是他赏月的相知好友。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相知好友相携同步漫游赏月,流露出十分恬适的心绪。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考虑作者当时的处境。“闲”相对于“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着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还有悠闲赏月的欣喜。

六、小结: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七、板书设计

八、作业布置:

资料补充:

才华横溢的苏轼:

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 、苏辙、曾巩、王安石;

词---- 苏辛:(豪放派) 苏轼, 辛弃疾

诗----苏黄: 苏轼,黄庭坚;

书画----宋四家:苏轼 蔡襄黄庭坚米芾。

描绘 —— 庭中月色 贬官 谪居 追求 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

相关热词搜索:短文 两篇 语文 短文两篇ppt八上27课 八上27课短文两篇教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