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啤酒品牌边缘化生存之道

发布时间:2019-08-20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也许,当今天的青岛人民不得不选择独霸市场的青岛牌啤酒时,心中一定会怀念已被青啤兼并的“崂山啤酒”这个老朋友的吧。要知道,几年前的青岛人是最爱“崂山”的。中国啤酒业,今后该形成怎样的市场格局和模式?中国的啤酒消费者,能享受到什么样的啤酒乐趣?这都是地方品牌肩负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边缘化生存,这是今天中国地方性啤酒品牌的真实写照。随着市场资源与竞争焦点向国内啤酒巨头和外资品牌的转移,地方性啤酒品牌有被边缘化的趋势;同时,以利基战略为主的边缘化生存方式将成为他们无奈的选择。
  
  边缘化 生存之道
  
  2004年,电视连续剧一般的哈啤之争终于谢幕了。
  竞购者全球第一大啤酒商AB取得了胜利,但为此付出了出乎意料的代价,5.58港元/股的要约收购价格将哈啤这家香港上市公司的价值定在去年利润的近50倍。虽然分析师认为AB的出价过高,但其首席执行官对外表示,“中国是全球规模最大、增长最快的啤酒市场。若企业想在啤酒行业长期发展,就应该巩固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他还说,目前AB在中国东北市场的占有率非常低。在收购哈尔滨啤酒后,公司在这一欠发达地区市场的地位就能得到增强。
  在今天的中国啤酒业,大联合、大并购的故事妙趣横生但又充满竞争的残酷。面对国内三大巨头和洋啤酒巨鳄对中国市场争夺的决心、勇气和不惜代价,众多地方品牌要么俯手称臣,要么束手被擒。
  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品牌,济南啤酒曾经多次成功击退青啤的进攻,被树立为地方品牌成功守成的典范,但2004年5月,百威方面已派出一个庞大的调查团,对济南啤酒集团总公司的资产、经营、人员等状况进行全面的摸底,有望进入整体合作阶段。“客观地说,与国际国内同行业中的大企业相比,济啤差距太大,靠自身滚动发展根本不具实力”,济南啤酒集团董事长张守荣说,对济啤而言,目前最好的出路是‘联大靠强’”。
  中国啤酒企业的数量在不断减少。
  但实际上,我国42%的总产量是由年产量20万吨以下的480多家中小啤酒企业创造的,占全国啤酒企业总数的96%,他们没有合资背景,虽然近些年大品牌加大了进攻的力度,但它们依旧在倔强地苦苦支撑着。
  也许,当今天的青岛人民不得不选择独霸市场的青岛牌啤酒时,心中一定会怀念已被青啤兼并的“崂山啤酒”这个老朋友的吧。要知道,几年前的青岛人是最爱“崂山”的。
  中国啤酒业,今后该形成怎样的市场格局和模式?中国的啤酒消费者,能享受到什么样的啤酒乐趣?这都是地方品牌肩负的、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也是《成功营销》在所有的镁光灯都聚焦在巨头们身上之时,将目光转向地方性啤酒品牌的原因。
  中国地方性啤酒品牌,他们从何而来,现在过得好不好,今后的路又将如何走下去?
  小不一定意味着弱,弱也不一定说明“强者恒强”,如果逆向思维的话,我们会发现,边缘化生存——这反而成为了地方品牌的一种生存方式。
  
  1. 大并购背景下
  
  地方品牌的生存现状
   上 个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扩张型品牌与地方品牌的冲突构成了中国啤酒市场竞争的主要形式。青啤、燕京、华润国内三大巨头采用兼并、设立分公司等各种办法将市场向全国范围内推进,给各地地方品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哈啤、重啤等地方强势品牌不满足“诸候”的地位,立志突围,向周边省份大力出击;而各地方品牌为了维护自己的市场,采取了降价、加大促销力度、动用本地各种关系等行为进行反击。不断交锋的结果促进了区域间品牌的交流与融合,随着不少地方封锁线的被打破,不少地域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市场布局。
  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WTO,世纪之交成为洋啤酒淘金中国的一道分水岭。中国入世后,将逐步拆除内外有别的竞争平台,国际啤酒巨头迅速加入到中国啤酒市场的争夺战中,而其不惜一切代价的决心更加剧了这场战斗的残酷和血腥。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这是今天大多数地方性啤酒品牌的真实写照。
  
  地方品牌被边缘化不可逆转
  对地方性啤酒品牌来说,被边缘化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在国内巨头、世界巨头大举并购、互相渗透的行业背景下,许多地方品牌要么被收编,要么在竞争中倒下,自生自灭。但现在,我国年产量20万吨以下的中小啤酒企业还有480多家,占全国啤酒企业总数的96%,总产量占全国的42%,这些为数众多的地方品牌依旧在倔强地苦苦支撑着。
  他们一无外资背景,二无国内巨头参股,虽然保持着独立的个性,但在技术、资金、品牌上则明显是弱者,在中国啤酒行业日益红火的今天却无法制止自身市场地位边缘化的趋势。
  根据荷兰商业银行(Rabobank)的一份报告显示,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中国啤酒行业将大约需要8亿到14.2亿美元的投资。啤酒行业是一个规模化取向十分突出的行业,而大额境外资本的流向必然是行业竞争的核心群体,这也就不难理解,西洋虎与中国龙的强强联合会成为新世纪中国啤酒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无怪乎几乎每一个本土强势品牌的身后都闪现着外资品牌的魅影。而规模与资本的集群具有放大效应,它会催生市场资源与人力资源的进一步归集。不可否认,在国内外巨头的夹击下,今后地方品牌的生存环境会更加恶劣,生存空间会进一步萎缩,被边缘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但是这里存在一个悖论:小不一定意味着弱,弱也不一定说明“强者恒强”,尤其是在中国啤酒市场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大舞台上,以小搏大,以弱胜强的个案俯拾皆是。如果逆向思维的话,我们会发现,边缘化生存——这反而成为了地方品牌的一种生存方式。“我小故我在”,正因为小,才有了夹缝求存的可能,才有了“船小好掉头”的潇洒自如。
  
  低价、低端、薄利制约地方品牌发展
  我国本土啤酒企业处于低价、低端、薄利的阶段,啤酒价格一般较低。国内生产的普通一夸脱瓶装啤酒价格为1.5元(大约为25美分),国际品牌啤酒则为6到7.5元,国外高级进口啤酒则高达19元。三者的市场份额大致如此:低廉的“普通”品牌(大约占市场的85%到90%)、国内高档品牌(7%到10%)、国际高档品牌(3%到5%)。
  啤酒作为富有营养价值的国际饮品,在国人眼中却是价格低廉的微利产品,一桶啤酒经营性利润只有美国的1/10,在很多地区还有1元啤酒出售,一瓶啤酒尚抵不过瓶装矿泉水的售价。
  啤酒行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通路、营销问题,都是由于利润空间小这一基本事实造成的。价格是悬在地方性啤酒品牌头上的一把利刃,它关乎生死,制约着地方性啤酒品牌的创新能力。
  
  尚有时间和空间的发展余地
  虽然在当今中国正上演着可以说是最为残酷的啤酒大战,但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国啤酒市场的巨大潜力,这独一无二的市场成为了中国地方品牌生存的沃土。
  中国的人均年啤酒消费量虽从1990年的6升攀升为2003年的19.5升,而世界人均啤酒年消费量在2003年则达到了26升。随着消费生活的变化,中国啤酒市场的潜力不可限量。同时国外啤酒消费市场的发展也为我国啤酒行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例如,俄罗斯人正在改变其对酒的消费习惯,越来越多的人减少白酒的消费,而增加了啤酒的消费,5年间人均啤酒消费量翻了一倍多。这些新兴的市场为中国啤酒提供了更多的出口机会。
  相比中国其他消费品市场,中国啤酒行业的集中化程度明显慢于其他行业,比如饮料、服装等行业一两个大品牌可以统领全国,但啤酒行业却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啤酒的本地化消费倾向十分明显,目前,各区域前三位购买量的品牌至少有一个是地方品牌;在一次针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全国五个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本地产的啤酒受到70%的消费者的喜爱;据中国啤酒网上的“20个城市啤酒消费前三名排行榜”显示,排名第一的绝大多数是当地品牌。
  这是由多层面的、多级别的、多区域的市场现状决定的。区域消费差异及亚文化等因素将进一步延缓行业集中的进程,而消费者口味的差别将长期影响区域品牌,这无疑为地方性啤酒品牌进行战略调整与创新营销争取到了空间。
  而国内各区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使得啤酒产销量在各个区域占有率方面(空间观念上)与增长率方面(时间观念上)表现出明显差异性与交错性的发展态势。从全国范围来看,可集中体现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啤酒工业发展不平衡性上,这种发展不平衡性是21世纪中国啤酒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可以说,西部地区的地方性品牌有着更大的发展潜力,而压力相对要小得多,生存空间也更宽松。
  从另一个角度看,以青岛、燕京为代表的国啤巨头在进一步扩大地盘的基础上,已将工作重心转移到解决“食骨不化”的难题,开始了对当地市场的深度价值挖掘和旗下品牌整合的工作;而近一年来随着政策解禁刚刚进入的外资品牌,则忙着投资圈地,无暇他顾。这也为一些地区的地方性啤酒品牌进行战略调整与创新营销赢得了时间。
  他们必须凭借专业化优势和地缘优势成为某一细分市场上的领导者,以利基战略为主线的“边缘化战略”是他们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现实选择。
  
  2. 地方性啤酒品牌竞争 战略
  
   麦田守望者守望的是希望,地方性啤酒品牌不应成为中国啤酒业新一轮洗牌的看客,需要即时调整营销战略和策略,才能在新世纪更残酷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利基战略———地方啤酒品牌的现实选择
  波特提出三种竞争战略:低成本、差异化和利基战略。格兰仕便是凭借成本领先战略实现了可持续的快速发展;而跨国公司则经常采用差异化的竞争战略,通过创造高端品牌追求附加值;利基战略是以专业化战略为基础夹缝求存的战略,起点是选准一个比较小的细分市场为目标市场,集中全部资源,在局部市场形成必胜力量。
  面对来势汹汹的国际品牌,本土企业该如何反攻?是否能够继续沿用低价策略?我们认为真正的竞争力不是低价格,而是低成本,是在低成本的基础上执行低价格。目前我国很多地方啤酒品牌却不是在低成本的情况下采取低价格的策略,这是冒险的行为。那么我们是否应该仿造国际品牌走高端的道路?这是本土实力比较强大的品牌必须思考的问题,而对于那些地方啤酒品牌来说,以利基战略为主线的“边缘化战略”是他们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现实选择。
  作为某一局部市场的“守成者”,从现实意义上而言,由于与行业领导者在实力上的悬殊差距,地方品牌应是市场补缺者,只有找出市场区隔中存在的空当,然后填补上去才能生存。但从竞争力与生命力上来看,他们又必须凭借专业化优势和地缘优势成为某一细分市场上的领导者。一般而言,我们认为地方啤酒品牌实施利基战略有三张牌可以选择:地域牌、文化牌和专业牌。
  
  地域牌:
  利用地缘优势来塑造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建立成本优势乃至价格优势,是地方啤酒品牌主打地域牌的两大核心。
  在我国,啤酒的本地化消费倾向十分明显,其深层次原因大概不外乎这么三点:(1)本地水土及相应的啤酒风味,或者说消费者自认为这些品牌是本地风味。(2)消费者大都具有狭隘的地域情结,故而一般潜意识中形成对当地某一商标或品牌的偏好,这与第一个原因有区别又紧密相关。(3)由于受运输、保鲜保质期等特殊因素的影响,90%的啤酒销量往往集中在产地周边较为狭窄的地区,市场幅射相对较小,经销商由于地域影响力的限制,其推广宣传重点也仅仅限于本地市场。
  文化牌:
  中国多姿多彩的亚文化差异是地方啤酒品牌利基生存的又一基石。浓醇和强力的啤酒在北方受到欢迎,淡爽啤酒在南方市场十分流行,这都与不同的气候特征和人文特征有关。此外,性别细分也是利基生存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女性啤酒消费市场还是一座有待开发的金矿。
  力波啤酒这个陪伴了上海人近20年,红级一时的啤酒品牌曾在上世纪末遭遇强势品牌的冲击,市场占有率每况愈下,自1998年从第一的位置跌到第二后,到了2000年底,竞争对手已经占领了55%的市场份额,而力波只占到25%左右。经过对自身资源和对竞争对手的分析,力波发现了自己最具有竞争力的地方——消费者能在力波品牌上体会到的上海地方情结。
  作为老品牌的力波啤酒,多年来已经同上海人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与上海的渊源及其深厚的历史积淀是其他竞争对手无法具备的独特资产,无论是外来的三得利、百威,还是国产的青岛。于是力波决意搭上“上海”这趟车,从2001年下半年后,打出“上海品牌”的概念——推出了全新广告语:“力波啤酒,喜欢上海的理由”。

相关热词搜索:地方性 之道 啤酒 边缘 品牌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