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生产链嵌入与我国制造业出口竞争力测算

发布时间:2019-08-22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jkx/jjkx201801/jjkx20180105-1-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jkx/jjkx201801/jjkx20180105-10-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jkx/jjkx201801/jjkx20180105-2-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jkx/jjkx201801/jjkx20180105-3-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jkx/jjkx201801/jjkx20180105-4-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jkx/jjkx201801/jjkx20180105-5-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jkx/jjkx201801/jjkx20180105-6-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jkx/jjkx201801/jjkx20180105-7-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jkx/jjkx201801/jjkx20180105-8-l.jpghttp://img1.qikan.com.cn/qkimages/jjkx/jjkx201801/jjkx20180105-9-l.jpg
  摘要:我国制造业面临来自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基于产品内分工视角,本文比较分析了传统全值口径与增加值口径核算的各类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影响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主要矛盾。结果显示,增加值口径贸易竞争力指数能够综合考虑产业部门国内外生产关联,其变化更符合经验判断,且在不同类型竞争力指标估算结论上具有较强一致性。相比之下,全值口径统计的不同竞争力指标差异较大,采用不同指标进行分析容易产生统计误判。根据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分析,增加值口径核算结果显示,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制造业全球生产链嵌入是提高我国制造部门贸易竞争力、实现《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出口竞争力;全值贸易;增加值贸易;全球生产链;核算比较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8482018(01)004312
  一、 引言
  2015年5月19日,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国务院印发了首份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计划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业强国战略目标,并提出了9项重点任务。其中,明确指出,后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制造业面临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必须放眼全球,加紧战略部署,着眼建设制造强国,固本培元,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为此,《中国制造2025》还详细列出了2020—2025年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指标考核体系,其中不乏研发创新、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制造业增加值率、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速等反映我国制造部门竞争力水平的指标。可见,提高我国制造产业竞争力,促进制造业国际化发展是实现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根本保障。
  自上世纪90年代至2000年以前,以制造品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模式,外贸净出口对我国GDP拉动作用显著。随着经济保持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现今,我国已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是超过120个国家和地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Trade and Development,UNCTAD)数据显示,我国货物出口总额占全球货物总出口额的比重从1995年的290%上升到2015年的1374%,20年时间增长了37倍。虽然我国外贸规模不断扩大,但新千年以来,外贸净出口对我国GDP的拉动作用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近年来保持在零值附近波动。
  虽然我国出口对GDP拉动效用不断下降,出口增速回落显著,但OECDWTO估算的我国出口产品国内附加值份额却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根据OECDTiVA①数据,虽然我国总出口中国内附加值的比重仅从1995年的6662%小幅提升至2011年的6784%,但制造业出口国内附加值增长显著,从1995年的5188%提升至2011年的5988%。
  出口品附加值的上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以及出口制成品国际竞争力的不断提升。然而,一方面,伴随我国经济减速调整与劳动力、资源等要素成本不断上涨,我国制造业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窗口期。与此同时,来自新兴市场国家的竞争对我国传统制造行业产生了较大冲击。近年来,部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已从中国转移至越南、柬埔寨、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发展中国家[1],我国已逐渐失去低廉劳动力成本的比较优势,早前依靠来料加工、进料加工等加工生产推动出口并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上世纪末以来,跨国公司的崛起与全球生产链纵深发展的提速使得国际贸易由传统的产品间贸易发展成以生产链为主要形式的产品内贸易。国际贸易的发展与中国早期追赶下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持续提升共同作用,使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次不断上升。在此过程中,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的上涨及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地位又彰显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未来,我国能否在全球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同时,通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出口竞争力的提升与产品国内附加值的不断上涨,不仅是实现我国外贸可持续发展并助力经济结构转型与长期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制定有效措施促进实现《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的需求。
  国内外在讨论一国的出口竞争力时,多采用傳统海关统计的全值口径(或称总值口径[2])。然而,随着全球化生产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的延伸,中间产品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份额不断增加,特别是区域贸易中的中间品份额增长显著。图1报告了全球主要区域内中间投入品出口占区域内总出口的比重。可以看出,亚洲和美洲区域内中间品出口占区域总出口的比重呈现不断上涨趋势,虽然欧洲区域内中间品贸易比重在欧债危机后小幅下降,但仍处于70%左右的高位。亚洲与美洲中间投入品出口占区域内总出口的比重在2015年分别达到66%和57%。
  在产品内分工理论下,中间品贸易为主的特点决定了各国出口产品的生产关联不仅表现为国内各产业之间的前向与后向联系,同时国与国之间产品生产的联系也日趋紧密。然而,传统海关全值口径统计的贸易出口无法真实反映一国的全球价值链的嵌入程度,也无法客观评价我国的真实出口竞争力情况。鉴于此,本文从全值口径与增加值口径分别研究并比较我国不同产业出口竞争力的具体表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我国出口竞争力变化的影响因素。
  二、 文献综述
  全球价值链(Global Value Chains,GVC)研究方面。自上世纪90年代Krugman提出全球价值链概念并基于产品内分工视角构建新贸易理论以来,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对全球价值链测度、分解及其影响传导机制的宏、微观研究[38]。现阶段,有关全球价值链的文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关注价值链核算方法本身,具体包括研究国际垂直一体化分工演变及国际贸易中不同类型增加值份额核算及其变化情况。一类关注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宏、微观影响机制研究,具体包括关注价值链嵌入对劳动、资本等要素收入分配的影响、关注价值链嵌入对提升一国竞争力的影响。这其中既包括采用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数据库进行研究,也包括结合微观企业数据进行研究。在国内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对GVC的研究多集中于利用投入产出方法研究我国贸易增加值的测度、分解及其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相关热词搜索:测算 制造业 嵌入 竞争力 出口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