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改革试验 探索科学发展:改革开放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根据毕节试验区的总体布局和发展规划,金沙县结合自身实际,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夯实农业基础,狠抓支柱产业建设,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以改革试验为动力,创造性地建立以规范农村土地制度建设为核心的利益引导机制,有效控制人口增长;坚持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依托工程项目治山治水,不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推进生态的良性循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依托和依靠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专家的优势,适时修订符合金沙县情的发展战略。通过机制转换、制度创新、组织建设,利用政策引导和采取优惠扶持,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市场经济,加快开发扶贫,实现粮食、人口、生态的协调发展,探索了一条岩溶山区治穷脱贫的有效途径……
  
   经济建设成就显著
  
  试验区建立以来,金沙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投资和消费快速增长以及第二、第三产业超过了第一产业。目前,全县经济继续高位增长并呈现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从1987年的2.1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45亿元,增长20.73倍,年均增长10.6%;财政总收入从1987年的1782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8.69亿元,增长35.55倍,翻了五番多;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1987年的2.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4.45亿元,翻了两番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到2007年达到1.02万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987年的2416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16.85亿元,是1987年的59.7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87年的7416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7.2亿元,是1987年的9.71倍;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7年的16.49%提高到2007年的51.11%,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87年的59.26%下降到2007年的21.59%,第二、第三产业先后超过了第一产业。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紧紧把握住“农业是重中之重”这一重心,金沙县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粮食总产量从1988年的9.7万吨提高到2007年的28.32万吨,农民人均粮食产量从202公斤提高到507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7年的387元增加到2007年的2853元。全县绝对贫困人口从1988年的10.54万人降到2007年的2.35万人。目前,全县65%以上的农村家庭用上了电视、洗衣机、电冰箱等家用电器;4.9万户家庭用上了固定电话;有14.8万人用上了手机。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作用得以体现,涌现出岩孔镇板桥村、清池镇普安村等一大批典型。
  
  城乡稳定和谐发展
  
  一是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从1994年起,全县人口进入了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从24.56‰下降到7.24‰,人口出生率从31.46‰下降到12.33‰,20年间少生人口10.6万人。二是教育工作成效明显。1997年,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两基”达标。三是公共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实施了26个乡镇卫生院建设和所有行政村的村级卫生室建设,农村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2007年底,全县参合农民已增加到37.5万,参合率达92.08%,使全县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四是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截至2007年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31.4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农村52%以上的人口用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90%以上的农村家庭用上了电。五是社会保障面不断扩大。1998年启动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2007年启动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了应保尽保;从1998年起,先后启动了企事业单位职工失业保险、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医疗保险、企业职工工伤保险等制度;开展了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和农村医疗救助;从2005年起,对全县病烈属、农村低保户、独生子女户、二女结扎户、绝对贫困农户、低收入农户和城镇低保户的生产生活用煤实行补贴,对五保户和农村贫困党员进行定期补助;对老复员军人实行定期定量补助;对百岁以上老人发放了高龄补助,对农村特困群众进行定期救助;对因国家建设被征地农户出台了就业、子女上学等优先优惠政策;修建了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孤老复员军人光荣院,在城关等乡镇修建了5间福利院;实行了财政贴息机制,对全县2000多户茅草房进行了改造。六是文化、体育、民族、宗教等其它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发展。
  
  
  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大力实施“长治”、“天保”、“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等生态工程,使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4%。全县森林面积、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分别由1988年的33.7万亩、18.9%和69万立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144.2万亩、38.42%和324万立方米,基本上实现了“生态-粮食-人口”的协调发展,并成为全省首批绿化达标县。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完成了《金沙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总体规划》,建设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取缔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炼铁厂、小硫磺厂、小造纸厂等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完成了贯城河上游煤矿和两家医院的废水治理工程。黔北电厂安装了除尘装置,脱硫工程将于明年全面完工运行。启动了县城垃圾处理厂的建设,划定了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和烟尘控制区,组建了县环境监测站。开展了“整脏治乱”专项整治行动,城乡面貌得到较大改变。
  
  党的建设长足发展
  
  20年来,始终坚持用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目的,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永葆党的先进性。着力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纪律作风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实施了乡镇“撤并建”改革,大幅减少了乡级机构,降低了行政成本;实施了“撤村并村”改革,在全省率先大幅提高了村干部待遇和村级办公经费,村自我管理的能力全面提高;大力实施了党员先进性教育、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三创三强”、“五好”、“百千万”等基层组织建设工程和创建工作,党的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增强。
  经过20年来全县各族人民的探索与奋斗,全县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呈现社会稳定,政治安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态势。金沙县先后荣获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县、全国土地执法模范先进县、全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先进县、第三次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年治理先进县、全国政务公开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和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国有企事业改革试点县、绿化达标县、教育“普九”“普实”达标县、贵州省经济强县等荣誉称号。
  
  20年间,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立足县情,努力抓好财源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金沙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路子。特别是近年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狠抓电厂建设培植龙头经济,开发煤炭生产建设支柱经济,发展交通运输激活后续经济,调整农业结构巩固基础经济,加强生态建设发展持续经济,发展旅游业培育新的增长点”的思路,积极推进工业化建设。金沙抢先在全区实施了“以火电为龙头”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2003年10月,黔北发电总厂全面完工投入生产,带动了煤炭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以煤电为支撑的工业经济体系。同时,引进外省资金,实施万吨回沙酒扩建工程,对金沙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必将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通过“科技兴农”,全县已产生不少依靠科技致富的小康村,如岩孔镇板桥村,依靠发展葡萄支柱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清池镇普安村,依靠“科技兴农”调整产业结构,整村推进,使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7年的380元提高到2007年的3300元;平坝乡八一村,依靠“科技兴林”解决了喀斯特石漠化的“岩石缝隙栽不了树”的技术难题,成为石漠化山区的“绿色银行”。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保护森林资源、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走向良性循环”的生态建设思路,把开发和利用资源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实施重大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如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小流域治理、长治长防工程、坡改梯工程等,把退耕还林还草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相结合,加强生态建设与增加农民收入有机结合,积极发展后续产业。进行了非耕地使用权承包、租赁与拍卖的深化农村改革,对“四荒”等非耕地资源,通过拍卖、集资开发等形式,使经营者治山养山进而靠山脱贫致富,全县100多万亩荒山荒坡实现了“山有主、主有权、权有责、责有利”;对水土流失的小流域,采取以工代赈、劳动积累等手段,将生物、工程、耕作措施结合起来,构建可再生资源的良性循环系统;对新造林地,合理种植经果林和经济作物,做到以短养中、以中保长。大力推进营林组织创新,创办多种形式的林业经营实体,通过全县上下不断的探索、实践,先后建立了以岩孔镇板桥村为中心的,包括西洛乡金槐村、中心村、大水植物园、绿健牧业公司、惠馨果业公司、岩孔镇光明村、冠香坊调味品公司、金沙大水酒厂、岩孔矿泉水公司等在内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积极探索金沙县西部深山切割区河谷地带的扶贫开发模式,建立了以普安村为主的包括13个村在内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围绕探索立足破解金沙县东部石漠化地带脱贫难题,建立了以水库移民经济开发为特色的青山村马脑石石漠化治理区,“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开发,以经济开发支持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经济开发”的发展思路效益凸现。初步形成了以岩孔板桥为中心往东西双向辐射的“两园一区”农业产业示范带,为金沙以白酒为龙头,集食用油、调味品、茶叶等为一体的绿色食品工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绿色食品工业产业链的形成和壮大创造了条件。
  
  金沙县坚定树立抓人口控制就是抓发展的观念,始终把人口控制工作纳入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中,把计划生育这项国策落到实处。上世纪90年代初在全省率先进行了“人地挂钩”为核心的改革试验,不断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以达到控制人口的目的。按照“稳定低生育水平,争创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先进县,在全省保一流,在全国争先进,构建法制计生、优质计生、诚信计生新格局”的工作思路,推进规范化管理,实行经常性工作机制。逐步建立了计生家庭养老保障机制和实施人口和计生工作奖励机制,启动了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机制。积极开展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和劳动力开发探索,一方面花大力气抓好基础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等工作,一方面把农科教三结合、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培训纳入重点工作内容,促进了人口素质和能力的同步提高。
  20年来,金沙县紧紧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将物质生产力、自然生产力和人口生产力统一起来,全县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实践证明,通过20年来的改革试验,积累了经验,少走了弯路,规避了风险,减少了震荡,富有成效地推动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较好地发挥了“作示范,探路子”作用,积累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解放思想理论创新
  
  毕节试验区是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毕节乃至贵州的实际提出的,科学地判断了毕节地区发展未来趋势,集中了各方智慧,结合了岩溶地区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试验区建立以后,金沙和全区其他兄弟县市一道,深化改革和探索,创造性地开展实践,实事求是地展现了试验的价值和意义,为科学发展观理论的提出和实践提供了成功范例。
  20年来,金沙县以改革总揽全局,坚持从实际出发,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委、省政府、地委、行署的工作部署与实际结合起来,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创造了许多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方法和发展路子。金沙县20年的发展实践启示我们,越是贫困的地方,越需要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把解放思想置于万事之先。
  
  统筹协调科学发展
  
  历届县委、县政府在分析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的基础上,清醒的认识到,要实现科学发展,必须统筹好城乡发展、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在统筹开发扶贫方面,始终把发挥资源优势、加快经济发展作为改革发展的主旋律,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在统筹经济开发与环境保护方面,始终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和切入点,开展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开发相结合”等改革试验,以经济开发推动生态建设,以生态建设促进经济开发,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
  
  以人为本艰苦奋斗
  
  20年的改革试验中,金沙县党委、政府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改革试验成功与否的试金石,自觉尊重实践、尊重群众、尊重规律,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深入实施了一系列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艰苦奋斗、扎实苦干的精神是胡锦涛同志对毕节试验区的基本要求。20年来,金沙县在自然环境、经济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克服畏难情绪和速胜思想,艰苦奋斗,扎实苦干,积小胜为大胜,初步摆脱了人口膨胀、生态恶化、经济贫困的历史惯性导致的恶性循环,初步走上了“人口、粮食、生态”协调发展的道路,谱写了艰苦奋斗、扎实苦干的感人篇章。
  
  发挥政治优势共谋发展
  
  发挥政治优势,依靠专家治国是胡锦涛同志早年治国思路的基本特点之一。1988年,毕节试验区刚刚成立,胡锦涛同志即在京邀请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举行座谈,代表贵州省委、省政府邀请他们对毕节开展智力支边。20年来,金沙县在民进中央的领导、专家、学者、企业家帮扶下。专家顾问组充分发挥智力优势,积极出谋划策,主动引进资金项目,促成了一批骨干项目的建成。民主党派中央帮助一个县,倾注感情之深,持续时间之长,帮扶范围之广,参与专家之多,投入项目之大,在全国都是前所未有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个成功范例,是我国农村改革试验中制度创新的一个丰硕成果。

相关热词搜索:试验 探索 改革 坚持改革试验 探索科学发展 坚持改革试验 毕节试验区科学发展之路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