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的十种阻力:实事求是有多难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编者按 2008年12月1日,“更加解放思想,推动跨越发展”第四期高端论坛在贵阳举行。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梁衡教授应邀作了题为“怎样才能实事求是”的专题报告。本刊摘编报告部分内容予以发表。
  
  “实事求是”是一个探求客观规律的实践过程。既然是实践,就是开拓,就是实验和摸索,就没有现成的路子和捷径,所以必然有阻力。大概有十个方面。
  
  无知阻力
  无知,是对某一特定事物缺乏相关的知识。这种人办起事来牛头不对马嘴,离题太远。有时根本不可能的事他却孜孜以求,蠢得可爱,拗得可气。情况不明胆子大,盲人瞎马奔驰急。
  一个人没有对这个事物的基本了解就没有发言的资格,更不用说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这就像缘木不能求鱼,男人不能生孩子一样天经地义。无知是空白,是断层,是真空,是横在我们前进途中的沟壑,必得先有知识之桥搭接对岸,才能有下一步的探求。但遗憾的是我们常会碰到一些无知的人硬是在按自己的理解去办事,去碰壁,使一些与之合作的人也常觉“秀才见了兵,有理说不清”。事情就这样被耽搁下来,求不出个结果。
  
  经验阻力
  凡到一定年龄,有一点经历的人,处事都有了自己的经验。这经验有时对探索新事新理有帮助,有时却是一种阻力。客观事物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循规蹈矩,驾轻就熟是一般人的习惯,但过分相信自己的经验,就会主客观不符,无法实事求是。
  经验可以帮助实事求是,但不可能只靠经验就完全能做到实事求是。事实上我们犯的许多错误都与沿用过去的经验有关。经验可以是通向实事求是的大门,但这是一个有着一道高门槛的大门,要走出大门,先得迈过这个门槛。一个有经验的人和一个无经验的人同时面对一件事,前者可能会自恃有经验不再调研,结果失败。后者倒可能因无经验参考而十分小心,尽力操办,反而办成了。事物总是有两个方面,随时可能向另一方面转化。有经验本来是好事,但也可以成为实事求是的阻力。
  
  习惯阻力
  这里说的习惯指人们的思维习惯和社会习惯。习惯这个东西是不问对错的,而只问有无陈例。在社会变革中,经常有许多束缚人的东西,它明明是错的,是应该改掉的,但很长时间没有人去改,甚至要改变它倒成了大逆不道。
  客观地说,一种概念形成之后对少数人来说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执行,对大多数人是在习惯的“惯性”中运行,轻易不会跳出这个惯性空间去思考、去探求。对事物认识的飞跃,有时就表现为思维习惯和社会习惯的突破。正如物理学上打破惯性状态要一个外力,在认识上打破惯性思维,也要有一个外力,这个力常常表现为新的信息,新的知识,新的理论或一场新的行动,直至革命行动。
  
  书本阻力
  书本阻力其实是本本主义,就是教条化地运用知识和理论形成的阻力。
  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总会总结成知识和理论,并写成书,留给后人。我们遇事常常会自然地想到,书本上是这样说的。对实事求是来说,无知是阻力,但已有的知识和理论有时也会成为阻力。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因为书本与现实间有误差。当它符合实际时,这书本就是行船的顺风,当它不符合实际时,这书本就是行船的逆风。
  实事求是总是从前人结论的基础上开始的,因此它实际上是两个过程,一是通过实践验证书本的结论;二是通过书本知识和实践的结合开拓新的知识,探寻未知的客观规律。所以说书本用得好,是我们前进途中跨越天堑的一座桥;用得不好,是横在面前的一堵墙。这种潜在的阻力常常可以因时因势,在特定条件下变成实事求是的具体阻力。
  
  实践阻力
  实践阻力是指当时某一阶段的客观实践发展还不成熟,还不足以揭示事物的真相和规律,主客观无法一致。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必须继续实践,等待瓜熟蒂落。
  在人们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真理之间隔着一条实践的河流,实事求是就是渡河,谁也不要奢望省略它、超越它。在许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想实事求是,而是客观实践还没有到这一步。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火候不到肉不烂,挖地不深水不现。老老实实承认即时实践和个人实践的局限性,是要我们,第一,尊重实践,特别是要尊重广大群众的社会实践;第二,要耐心,千万不能犯急躁病,不能妄图缩短甚至跨越实践。
  
  自满阻力
  人一自满,便不能实事求是,而是自以为是。凡这种人大都有知识,有经验,而且还很丰富。当他的知识、经验在胸中胀满时,便要以我为标准了,好像一个富翁,财大气粗,什么也瞧不起。
  历史上因过分自信而导致失败的例子很多。《三国演义》上马谡失街亭、关羽失荆州都是由于过分自信,脱离了战局的实际。我们平常说要虚怀若谷,就是时时把你的胸怀空着,准备接纳新事物,接纳未知的东西。但现实的情况往往是,一个人当他追求的目标未达到时,他有强烈的进取心,处处虚心,处处小心;而当这个目标达到时,他就总想保守它,这时便很难找到新突破口,很难发现新事物。不是找不到,而是连找的动机念头也减弱了,没有了。甚至当别人找到新事物时,他还会大喊“不可能”。
  
  情感阻力
  情感可以干扰理智,很多大人物都是被情感打败的。我们平常就常说一句话,叫情感代替政策,这个对于领导要多一点,因为只有领导才有决策的可能。孙子兵法里有句话:“主不可怒而兴师,将不可愠而致战”。
  人不要让情绪左右自己了。胜利冲昏头脑是我们经常说的,有时候悲伤也能冲昏头脑,刘备报仇不就是这样吗?爱情也可以冲昏头脑,我国历史上有很多这种例子,如唐明皇和杨贵妃,本来是感情上一些私事,但因唐明皇就是放不下,酿成最后的悲剧。由此可以看出这个情感的阻力,它可以使人被蒙蔽,不能实事求是。
  
  权威阻力
  权威是某一领域正确意见的代表,正像经验是有益体验的总结。但是权威和经验一样,只能代表过去,它对未来,有举一反三、预知预示的一面,也有不合实际的可能。
  权威对正确意见的否定,就像家长对孩子的管制一样,是无所谓对错的。他以自己的自信和经验来决策,别人以对他的崇拜和信任来服从。这时的标准只是信与不信或忠与不忠。这里面本身就潜伏着一种对实际情况的忽略,因此很可能偏离实事求是。但正如我们往往错把理论当作检验真理的标准一样,也常错把权威当作检验真理的标准,于是在通往实事求是的大路上又人为地树起一个障碍。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尊重权威,一方面不能绝对迷信权威,不能靠他们鼎盛时期的光环来为我们永远地照亮。
  
  利益阻力
  社会是分成各种阶层、各种利益集团的。这种利益相别的阶层或集团,会意见不一,有时甚至会很对立。有两种情况,一是一项本来实事求是的政策,侵犯了某一阶层某一集团的利益,遇到客观阻力,难以推行。二是某集团明知这件事对,但考虑到自身利益,昧着事实或良心有意不去实事求是。这时实事求是就变成一个政治问题,一个社会问题,它的实现,往往取决于政治形势的发展和集团势力的变化。
  历史上所有进步的改革政策的推行都是符合规律的,都是实事求是,但都遇到了阻力。商鞅变法,侵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雍正王朝实行的改土归流,实行摊丁入亩,侵犯了大地主阶层的利益。我们实行土改侵犯封建地主阶级利益,西藏和平改革侵犯上层奴隶主集团利益等等。这些人的利益该不该侵犯,该不该剥夺呢?当然应该,因为保护他们的利益就妨碍历史的进步。但是这些都遭到激烈的对抗,使改革在艰难中推进。如果没有对抗,则历史的进程,也就是实事求是的进程,不知道要顺利多少。
  
  行政阻力
  如果与客观不符的认识被上升到政策、法规、制度、体制,并通过行政权力去推行,这时实事求是遇到的阻力,已不是认识问题,而是法律、行政的制裁与限制。
  社会在按一定的行政政策、法规、制度运行中必定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体制。体制对人的行为、人的思维,又像我们前面提到的书本、经验、权威等一样,当它与实际相符时,有促进作用;当它与实际不符时,就有促退作用。但是只要这种体制不宣布废止,它就是一种行政制约,这时你要实事求是,就很难了。
  诚然,随着实践的发展,历史的推移,政策、法规、行政命令、体制等必然要过时或不适应,要不断修订。然而,政策、法规、行政命令、体制代表着当时社会的主导,要改变它就往往表现为一种改革或革命,有时甚至是政权的更替。这时实事求是就表现为勇敢无畏的精神,表现为坚决的革命行为。因为这时所求的已不是某一项科研,某一件事的规律,而是整个社会转折发展之大规律。较之某一项事业的开拓,这种阻力也就愈大,而克服阻力之后所得之真理,所取得之进步也就愈大。

相关热词搜索:实事求是 阻力 十种 实事求是的十种阻力 实事求是有哪些阻力 实事求是的动力因素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