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九上

发布时间:2017-02-0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短文两篇九上篇一: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练习及答案: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习题精选

一、基础知识

1.给黑体的字注音。

统筹( )狡黠( )滞碍( )

2.解释词语

学究:

诘难:

寻章摘句:

味同嚼蜡:

滞碍:

吹毛求疵:

阐证:

要诀:

3.解释下面黑体词语,并说明句子的意思

①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怡情 傅彩 长才

句子

②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

惰藻饰矫

句子

③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

句子

④狡黠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惟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

鄙羡

句子

4.文学知识

①培根,国家 、 家,著有《 》、《 》等。

②《不求甚解》选自 ,作者 ,原名 ,当代 。

二、课内阅读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①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却对马克

思的著作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精神实质。

②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抄》,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③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④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小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小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1.引文部分使用了和两种论证方法。

2.A段引文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

3.B段引文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

4.D段引文强调了一个什么问题?

答:

三、课外阅读

读书乐乐读书

谈到如何学习语言,有的人总是一味强调“苦读”,甚至举出古人悬梁刺股的故事,以为勤学的佳话。

学习语言应该刻苦,但学习绝不仅仅是苦,更不是越苦越好。头悬梁锥刺股,精神或许可嘉,可做法实在不值得称道。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感到读

短文两篇九上

书的乐趣,才能乐于勤奋学习。许多学业上有成就的人,刻苦攻读往往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这与其说是“苦”,倒不如说是“乐”。正是他们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才这样乐此不疲,乐而忘返。

要享受读书的乐趣,就得思考。只有通过思考,你才能获得知识,为认识真理而兴奋,为解决疑难而激动,真正体会到创造的愉快,因而感到愈读愈有味道。

有两种毛病会影响读书的兴趣,一种是“懒学症”,一种是“恐学症”。有的同学懒,读书不动脑筋,拿起书本,不知他在看书,还是书在看他。这样漫不经心地去读,不是积极、主动、深入地钻研问题,思维活动没有展开,自然享受不到思考的快乐。有的同学怕,视读书为灾难,拿起书本,担心的是作业,害怕的是考试,这样的读法,完全处于被动状态,思维没有活跃起来,又有什么乐趣可言?

读书之乐与懒于思考、害怕思考的人无缘。只有在读书的过程中兴致勃勃地去探索问题,你才能像高尔基那样,体会到“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从而使“苦读”变为“乐读”。

1.文中有“悬梁刺股”的故事,请列举中国古代成语故事中其他的宏扬刻苦学习精神的成语。

短文两篇九上篇二: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短文两篇

15.*短 文 两 篇

1.通过对比阅读,激发自身的探究精神。

2.分析两篇文章的论证方式、方法,初步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3.激发读书兴趣,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谈 读 书

●重点:分析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作用。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诘难( jié )( nàn )咀嚼( jué ) 味同嚼蜡( jiáo ) ....狡黠( xiá ) 滞碍( zhì )( ài ) 吹毛求疵( cī ) ....3.根据语境,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 .. 修饰文辞,这里指一味注重华丽辞藻和文辞的堆积。

(2)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 诘难:诘问,为难。

寻章摘句: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断词句。这里指读书局限于文字的推敲。

(3)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 形容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4)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 .. 不通畅。

(5)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 .... 细致到繁琐、挑剔的地步。

4.古今中外有很多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请你查查资料,至少写出三句。 示例: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

5.本文是一篇精彩的随笔,随处可见思想的光辉,请摘抄出你认为能代表作者观点的句子。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问题一: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读书。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的方法,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缺陷。问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认为读书的正确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读书的正确目的应该是怡情、傅彩和长才。 2.你认为自己目前的读书目的正确吗?示例:

我总觉得读书没什么用,是为了老师、父母而读,这么看来我的读书目的是错误的。

我读书的目的是学好知识,将来为社会做出贡献,就像周恩来总理所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问题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给我们介绍了哪几种读书的方法?

①读书要仔细推敲细思,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 ②对不同的书,要不同地读。

③提倡把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2.这些方法你平时读书的时候是否用到了?结合实际谈一谈。

示例:我平时读书不少,可是很少做笔记,妈妈总是说我走马观花,我也发现读完了以后没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将来我读书要把讨论、作文和做笔记结合起来。

问题四:有人说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的使用上灵活而又生动,你能不能给我们举例介绍一下?

短文两篇九上篇三:短文两篇 人教版九年级上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体验语言意韵美和形式美,学会读书。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进行说理的方法,体会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3、积累文中精辟的句子。

方法与过程: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提炼概括、梳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感受读书的乐趣,陶冶高尚情趣。

教学重点:

1、课文中出现的名言警句的体会学习。

2、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本文论述的语言十分简练,在学习时体会其作用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和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学习《谈读书》

一、导入:(由书的作用的名言导入)

二、作者简介:培根(见幻灯片)

培根(1561-1626),英国哲学家、作家。出身官僚家庭。剑桥大学毕业。后又学习法律。1618年任大理院院长,封为勋爵。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实验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的主要建树在哲学方面。认为“知识就是力量”。因此马克思称他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随笔》是培根在文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此外,培根还写了法律著作、历史著作 《亨利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记《新大西岛》等。

三、整体感知:

1、自读,解决生字词

2、作者从哪几个方面谈论读书的?

明确:①读书的正确目的;(读书足以怡情 ——全凭观察得之)

②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使能无知而显有知) ③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

(读史使人明智——皆有特药可医)

2、再读,逐层分析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

读书的目的有哪些?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为这一论述补充观点吗? 你从本文中了解了哪些读书方法?作者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还知道哪些读书方法?

读书有哪些作用?作者如何加以论述的?你还知道读书的其他作用吗?

3、探究本文的精美的语言。

在书上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段落,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四:课堂小结

五、作业:1、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读书,并预习下一则。

第2课时

学习《不求甚解》。

一、导语。

前文重点谈读书的益处,该怎样读书呢?有人说,读书要“咬文嚼字”也有人说应“不求甚解”,你知道“不求甚解”该怎么理解吗?看看马南邨是怎样理解的。

二、作者简介:马南邨(见幻灯片)

马南邨(1912-1966)原名邓拓 、邓子建、邓云特。笔名马南邨、于遂安、卜无忌等。福建福州人。

三、整体感知:

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并理清课文行文思路。

1、摆出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对的”。

2、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

3、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4、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

5、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6、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

7、全面解释“不求甚解”。

8、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

9、强调读书要反复阅读

四、再读课文,并思考

1.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方法,正确理解作者的观点。

(1)“不求甚解”是何意?作者是如何解释“不求甚解”的含义的?

“不求甚解”多指读书只求懂得大意,不求深入理解。作者认为“不求甚解”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虚心;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请谈谈本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首先,作者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次介绍“不求甚解”的出处并分析其真正含义,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举例论证读书的要诀在于虚心、会意;接着全面解释“不求甚解”,先从反面否定,又从正面引用陆象山的语录佐证;最后总结全文,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

(3)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引用论证。引用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引出论题,并加以分析,提出论点;引用陆象山的语录强调不因小失大,再次论证“不求甚解”。举例论证。以普列汉普诺夫为例,从反面证明读书一定要虚心,不要死抠字句,而须理解精神实质。以诸葛亮为例,证明古代就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

(4)为什么不少人批评“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学生讨论)

五、探讨比较:

两篇文章在语言上的不同特点:

《谈读书》语言风格平易流畅,灵活地穿插比喻、排比、类比的修辞手法,充分

随意的特点。

《不求甚解》语言平易亲切,娓娓而谈,用语简约,生动形象。

六、作业:

1、积累有关读书的名言、趣闻和逸事

2、预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七、板书设计:

谈读书

培根

读书目的:怡情、博彩、长才

课后反思:

读书方法:怀疑、理好关系、代读读书作用:塑造人格、弥补不足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 事实论证 驳论 不求甚解含义论证 对比论证

相关热词搜索:短文 两篇 九上短文两篇ppt 九年级上短文两篇教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