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银行股票601997 历史性跨越:贵州这五年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自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贵州以来,全省各族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顽强拼搏,锐意进取,短短5年,贵州向历史性跨越迈进了一大步。
  
  天堑变通途 当惊世界殊
  
  交通,“现代社会的血脉”。五年来,贵州交通事业从全国最落后的省份到1188公里高速公路的突破,再到全国七小时快速铁路圈的顺利推进,预计2013年全省高速公路超过4000公里,交通的迅猛发展奏响了贵州跨越式发展的交响曲。
  2009年12月23日。中国,乃至世界交通史上一个特殊的日子,投资14.8亿元的关岭坝陵河大桥,经过4年零8个月的建造,终于成功通车。
  大桥使两岸通行更加便捷,车程由原来的1小时缩短为4分钟,实现了贵州与云南的高速公路快速连接。从贵阳到昆明仅5小时的车程。这条大通道北连重庆经济圈,南接亚洲东盟自由贸易区,向东通往华东和华南经济发达地区,缩短了贵州及西南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时空距离。从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坝陵河大桥的开通,使贵州作为西南陆路交通枢纽的地位进一步凸显,这意味着贵州进入长三角、珠三角、东盟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发展时代的到来。
  1小时变为4分钟,天堑变通途,当惊世界殊。这就是“贵州速度”,这就是实现贵州跨越的奇迹。
  “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这是对古老贵州的描述。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全省17.6万平方公里的地域,山地丘陵占92.5%,可谓“旧说天下山,半在黔中青”。
  贵州作为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的省份,也是我国现有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交通不发达是贵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大‘瓶颈’和制约”,省委、省政府达成这样的共识。
  “贵州要发展,必须靠交通起步。”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再次为贵州发展把脉。
  此后,贵州提出了“交通引领经济”理念,实施了“交通优先发展”中长期大战略,采取了超常规、超强度的工作方式抓交通发展,一批贵州长期以来想上马而没有上马的大项目大工程得以顺利推进。
  省交通运输厅厅长陈孟仁说:“在西部大开发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我省抢抓国家扩大内需历史性机遇,努力争取中央支持,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在加快贵州高速公路建设进程的同时,及时修编完成了《贵州省骨架公路网规划》。在我省‘十年时间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的框架下,省交通运输厅及时做好规划,并于2009年1月开工建设石阡县经镇远县至剑河县高速公路,县县通高速由此拉开了序幕。现在全省交通建设正在以市(州、地)通快速轨道、县县通高速、乡乡通油路为基础打造省内主要城市四小时交通经济圈。”
  5年来,省委、省政府抓跨越式发展的决心和态势前所未有。仅2009年,全省就完成交通固定资产投资285亿元,11条国家级高速路和省级高速路开工,再建高速公路2021公里。全省高速公路网建成后,可使 70个县直接通高速路。2012年,全省高速公路将达3300公里,2013年超过4000公里。届时,贵州交通将跻身全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前10名。
  
  高原织玉带 高峡出平湖
  
  贵州,地处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地带,尽管境内江河纵横,水资源相对丰富,年均降水1100余毫米。但受喀斯特地理条件的制约和影响,贵州工程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非常严重,“坐在水上没有水喝”让贵州人备感尴尬。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围绕民生问题,尤其是缺水问题,通过黔中水利枢纽、“滋黔”工程、“三小”工程等一系列工程项目的实施,贵州“渴”的问题得到逐步缓解,工程性缺水问题得到明显改善。
  水,生命之源,民生之基,发展之基。
  资料显示,我省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多年平均水资源量1062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27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2倍。但是,多年来生长在贵州喀斯特山区的数以万计的老百姓祖祖辈辈却有着“坐在水上没有水喝”的困惑。省水利厅厅长黎平分析了我省缺水的原因:一是是开发利用难度大。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分水岭地带,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再加上岩溶发育强烈,蓄水保水能力差。二是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贵州的大量水资源以地下水的形式存在,开发利用的难度很大。此外,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和历史上水利建设投资“欠帐”严重等原因,我省工程性缺水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时刻想着群众,时刻关心群众,切实把群众的‘柴米油盐’问题放在心上,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石宗源、林树森等省领导曾这样对自己提出要求。此后,省第十次党代会工作报告把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到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的高度,并提出用五年的时间基本解决农村饮水问题。
  “贵州的工程性缺水起源于农业问题,但接下来会直接影响到城镇化、工业化,因此要坚决打好解决工程性缺水这一场硬仗。”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张群山说。
  面对水的困惑,贵州水利事业三年实现“三大步跨越”:2006年水利建设争取中央投资达到17.72亿元;2007年达到24.25亿元;2008年达到40.4亿元,3年的投入占到60年总投入的36.1%。省级年度水利投入更是从过去每年几千万增加到2008年的7.6亿元,2009年达到17亿元,是“十五”末期的14倍,解决了300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一五”以来,全省累计下达水利投资计划119亿元,比“十五” 前4年增长2.3倍。农村人口人均有效灌溉面积由“十五”的0.37亩提高到“十一五”的0.58亩。
  高原织玉带,高峡出平湖。
  我省充分利用丰富的水资源优势,拦水为库,筑堤为坝。到2008年底全省建成各类水利工程69.86万处,水利工程实现年供水101.89亿立方米,2009年全省仅农村小水电总装机容量就达到150余万千瓦。
  2009年11月30日,投资80亿元的贵州省史上最大的水利工程――黔中水利枢纽工程获得国家批准立项开工,新开工建设8个“滋黔”中型骨干水库,可以解决400多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完成烟水配套面积365万亩,农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从“十五”末的0.37亩增加到2008年的0.52亩,提前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在“十一五”末建成农村人均0.58亩有效灌溉面积的目标任务。
  
  经济快增长 民生大改变
  
  国以民为本,民生是最大的政治,民生的改善有赖于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水平上去了,民生才有望改善和提高。近五年来,省委、省政府把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作为工作的第一要务来抓,全省经济快速增长,民生问题极大改善。
  “贵州的历史性跨越首先是经济的跨越。”林树森说。
  2005年,贵州全年生产总值1942亿元,占全国的1%,人均生产总值4957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全省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8147元,占全国平均水平的77%,农民人均纯收入1877元,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57%。
  怎么办?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全力以赴抓经济,促发展,全省经济发展取得快速增长势头。
  短短5年,全省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366.3亿元增加到2009年779.58亿元,较2005年增长48%。
  回顾5年来的成就,林树森说:“5年内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这么大的幅度,在我省历史上是罕见的,这意味着我省经济实力和发展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在国际金融危机情况下,我省GDP实现了11%的增长,很不容易。” 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正福在全省经济工作会上时表示。
  更为可喜的是,改革开放30年,我省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总体实现小康。这比计划提前了两年。
  “越是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高,越要关注民生。”贵州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
  “辞危房全靠政策好,迁新居含泪谢党恩。”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等民生工程惠及越来越多的农民。
  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广大农村基础差,底子薄,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2008年受五十年不遇的雪凝灾害天气的影响,造成我省相当部分农村房屋倒塌、损坏。在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亲切关心下,省委、省政府按十七大提出的“住有所居”的要求,2008年省财政安排1亿元资金对全省农村10866户危房改造进行试点,并在中央支持下新增32516户试点。2009年,中央和省级财政安排31亿元专项资金,以“整县推进”的方式进行大规模的农村危房改造,目前已完成21.5万户。“中央和地方先后投入超100亿元的资金为农民建房子,这在中国的历史上是没有的先例。”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厅长李光荣说。
  此外,我省还安排9亿多元资金,帮助受地质灾害威胁的群众进行搬迁;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已达94.25%,超过全国和西部平均水平;2000年,全省“两基”人口覆盖率仅为35%,低于全国50个百分点,2006年实现“两基”攻坚目标,成为西部地区第二批全面实现“两基”的省份。
  随着中央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和贵州自身财力的增强,全省的民生问题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群众得到越来越多的实惠。

相关热词搜索:贵州 历史性 这五 历史性跨越:贵州这五年 三大历史性跨越 历史性的跨越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