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罗锦缎照风华,蹙金贴银明孔雀_张春英:苗家幸福绣在锦缎上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她是我们施秉县离主席和总理最近的人!”2009年9月从北京回来后,张春英就成了施秉县老老少少谈论的话题。2009年9月29日,国务院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被胡锦涛总书记喻为“标志着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迈上了一个新起点”,张春英作为“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在会上受到表彰,并受到胡锦涛、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张春英还应邀参加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观礼。在施秉这座小城的历史上,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并合影的人屈指可数,张春英自然成为人们艳羡的对象。
  
  外出打工第一人
  
  25年前,张春英也曾一度成为乡亲们议论的焦点,因为她是家乡第一个外出打工的苗家女。
  张春英出生在贵州省施秉县清水江岸边马号乡六合村的一个苗族村寨。这里的苗族原生态文化保护得很完整,尤其是清水江苗族刺绣,堪称黔东南少数民族工艺的绝活。在这一带,苗族刺绣衣服是苗族姑娘的重要嫁妆。苗家姑娘出嫁前,都要自己亲手绣一套嫁妆。每一件绣品的完成,都渗透着姑娘的智慧和心血。心灵手巧的苗家姑娘也往往博得人们的赞许和青年男子的爱慕。
  张春英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在母亲的传授下,从小就掌握了苗族刺绣的技能。由于家庭经济困难,1986年,初中还没毕业的张春英就被迫放弃了学业。她作出了一个令全家惊讶的决定:出去打工养活自己。按照苗家人的传统,女孩除了专心刺绣和必要的家务活外,农活都很少干,更不要说出门打工。在那个年代,张春英这个决定被村里人当作笑话,在他们看来,这是对传统和家庭的一种反叛。
  张春英不顾别人对自己的议论,毅然到镇远县绣品厂当了一名刺绣工人,每个月工资20元。这是她第一次尝试用妈妈教会的手艺来谋生。
  进厂不久,贵阳一家刺绣厂到镇远招工,张春英考进了这家刺绣厂,并被委派到贵州在珠海创办的一家电脑刺绣厂工作。凭着对图案设计和色彩搭配的天生灵感,张春英成为一名设计人员。
  虽然张春英觉得很骄傲,但仍然没有改变家乡人对她的非议。在珠海工作时,张春英曾被工厂委托回家乡招聘几个刺绣能手。好不容易找到两个既能说汉话、又懂刺绣的姑娘,张春英却不能把她们带走。“我们都说好了一起出去见见世面,但姑娘的爸爸就是不肯,他认为苗家姑娘是不能出去打工的。”张春英理解苗家人的传统。
  背井离乡是无奈的选择,却也是梦想的开始。
  在珠海打工期间,张春英看到内地与沿海地区的差距,深知“没有文化就走不远”。她白天工作,晚上上学,学习刺绣的理论。6年的打工生涯,使张春英明白了什么是商业信誉,什么是时间观念。“我们家乡之所以落后,是观念太陈旧!”从大山农家走出来的张春英,急切地渴望着父老乡亲能改变观念求发展,早日过上好日子。
  正是这份牵挂和期望,注定了张春英的人生坐标不可能离开她的家乡。
  
  回乡创办刺绣厂
  
  1996年12月,张春英决定与相恋多年的爱人结婚。她放弃了到香港一家刺绣厂当技术员的机会,回到了家乡。
  有时候,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回归。
  回乡后,张春英在施秉民族刺绣厂出任技术员。她的工作能力得到全厂员工的赞赏。1999年,由于各种原因,该厂被迫停产。但张春英不甘心:“我凭着老祖先留下的技艺从苗乡走出去,现在还是想为家乡做点事。”她成立了“榜香郁”刺绣精品厂,租用已停产的施秉民族刺绣厂厂房,接收部分员工,开始了她的“‘榜香郁’之梦”。
  在苗族《十二路大歌》中,传说榜香郁是苗族先祖蚩尤王的女儿,长得美丽动人,心灵手巧,练就一手刺绣绝活,并不吝将自己的绝活传授给十里八乡的女人们,让大家都成为刺绣的能手。她美丽、智慧、手巧、善歌舞。从古到今,榜香郁都受到苗家人的敬仰。黔东南苗族同胞历来把她作为美丽、智慧、富贵、长寿的象征。在节日庆典里,苗族人送给客人最好的祝福就是:“祝愿你像榜香郁一样聪慧、长寿,到一百二十岁仍拄着银拐杖去远游。”张春英为公司取名为“榜香郁”,既表达了她带领苗族姐妹脱贫致富的心愿,又寄托了她“带给用户一份天然的美丽和一份真诚的祝福”的美好愿望。
  由于产品质量好、讲信誉,张春英得到了施秉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2007年,她用多年积累的资本注册了“贵州省施秉县榜香郁绣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自己任公司董事长及法人代表。公司成立后,她加大投入,将建筑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的原施秉民族绣品厂厂房的1至3楼作为总部的办公场所,投入近30万元进行装修和改造,集销售门市部、生产车间、办公室、保管室、设计室、产品展厅、工人宿舍为一体。小小的刺绣作坊,很快转变成了公司化经营,并初具规模。
  张春英还充分利用自己打工时学习到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对企业加强管理,深化内部改革,开拓市场,开发出顺应市场需要的产品。公司的经营越做越红火,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不断提高。
  就在这一年,张春英的公司荣获国家民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颁发的“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色轻纺工业基地”称号,“榜香郁”绣品也成为黔东南州重要的旅游商品之一。在张春英看来,这是对自己执着和坚持的一种认可。
  凭借多年的市场经验,张春英还对产品结构进行了调整:“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为加大营销力度,张春英还组建了一支专业营销队伍在外开拓市场,分别在凯里市和周边县设有专卖店。同时,她积极参加省、州、县组织到外地学习和参展的活动,不放过每一个展示和营销的机会。2009年,公司就签订了128万元的海内外供货合同。2009年2月,“榜香郁”公司主流产品刺绣披巾、围巾等在欧洲瑞典参展,获得良好评价,并签订了30万元人民币的订单。“榜香郁”开始从施秉走向全国、走向海外。
  “榜香郁”公司以优良的产品质量,赢得了中外客商的青睐,销售收入连年增长。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80万元。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万元。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77万元。2009年6月底已实现销售收入220万元。张春英本人也先后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刺绣艺术协会贵州区副秘书长、高级工艺师。
  
  用最朴实的方式延续传统文化
  
  办厂期间,为了实现让家乡的苗族姐妹们通过手艺致富的愿望,张春英在家乡――马号乡六合村设立了分厂(点)。但是,说服家乡姐妹们用手工技术赚钱,并不是件十分容易的事。和二十多年前张春英出去打工时不同,现在苗族年轻的女孩子不愿做刺绣的手工活,都到外打工去了。
  “苗族刺绣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财富,我们不能让世代相传的民族刺绣没有了接班人。”这是张春英对苗家姐妹们重复得最多的话。有手艺,观念跟不上也不行。有时候,一个月能完成的活,因为没有时间观念,接活的人会拖两三个月才完成。为此,张春英很为难,也很伤心。“我们能够走到今天真的很不容易,如果观念不改变,就肯定发展不起来。”她开始在家乡宣讲时间观念和商业信誉的重要性。
  在她的劝说和帮助下,包括她侄女在内的许多苗家女青年重新捡起了民族刺绣的手艺。一些早已不会刺绣的苗家女孩也走进了她的刺绣培训班,这顺利地实现了“公司?分厂?农户”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
  2000年1月至2009年5月,张春英先后在施秉、镇远、剑河等县建立了十多个厂(点),这些厂(点)为当地苗族妇女提供了近1000个工作岗位,每个职工月收入800元以上,这使得苗族妇女不出家门就能打工赚钱,她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制作嫁妆的技艺,成了赚钱致富的本领。
  2008年,张春英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把苗族刺绣技艺与农民工培训结合起来,开了6期培训课,累计免费培训了两千多人次。手艺出众的学员,被张春英的公司优先聘用,这使得许多淡忘传统技艺的苗家女看到了足不出门就能就业的希望。“现在有一百多人希望到公司来工作。”张春英手中厚厚的一叠培训合格证,证明了她坚持的价值。
  现在,张春英在开展“民族工艺进校园活动”。她的公司先后在施秉县双井中学、城关一小、杨柳塘小学、双井小学、马号小学等学校建立了刺绣培训基地,开设民族刺绣课。她希望苗族刺绣文化能够得以传承和延续。张春英还计划着将“苗族刺绣进校园活动”拓展到更多的学校。
  张春英用实际行动,实践着自己的诺言。在带领苗家姐妹富起来的同时,她还不忘回报社会。2008年“5?12”地震日至今,张春英以个人和公司名义向社会捐款57000元。
  一路走来,张春英撑得有些辛苦,但她仍然坚定。如今,有了更多人的帮助和关注,张春英的“榜香郁”之梦也越来越坚实。(作者单位:施秉县委党校)

相关热词搜索:锦缎 苗家 幸福 张春英:苗家幸福绣在锦缎上 张春英 张春英上丘龙雪山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