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向心灵的方向】 墓地朝向哪个方向好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编者按:干部自主选学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组织,培养学习型干部的必然要求,是党的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省委组织部积极响应这一时代号召和党建要求,特别开辟专题,组织全省干部进行自主选学,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本文是来自“阳明学与地方文化专题”的一名干部的学习心得。
  
  我们只有反观自省内心灵魂,朝向心灵的方向回归,以匡复原本粹然至善、光明美好的良知之道。惟其如此,人类才会避免仇恨与嫉妒,才会免去争夺和杀戮,人间才会繁花似锦,和谐共生。
  
  王阳明“龙场悟道”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件里程碑式的事件,也是王阳明心学体系得以最终形成的标志性事件,它如一声惊雷,给沉寂、晦涩的思想界带来了冲力和激荡,而王阳明在悟道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精神气概更是让后人无限崇拜和敬仰。
  在中国哲学史和思想史上,王阳明无疑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座丰碑,没有谁能绕得过王阳明来谈中国的哲学历史。有人甚至认为王阳明对世界的影响和意义仅次于孔子对于世界的影响,并将王阳明在贵州修文的“龙场悟道”,与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的悟道相比,由此可见王阳明在中国及世界历史上的地位。
  500年前发生在修文的“龙场悟道”对于王阳明及其心学的形成所具有的意义不言而喻,正是在修文这片偏僻、遥远的土地上,饱受瘴疠、孤独、凄楚、病痛等苦难折磨的王阳明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终于一朝觉悟。其时,历尽苦难、曾经沧海的王阳明不禁欢呼雀跃,手舞足蹈。而个中滋味只有王阳明本人知道,之前的迷茫、悟道之艰辛,觉悟后的超脱,千头万绪、百感交集,难以向他人言说。
  龙场一悟,所悟为何?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寥寥数语,意蕴深远,涵盖天地,却是得来不易。总括而言,王阳明龙场悟道,主要意旨在于一点――那就是朝向心灵的方向,循着良知的路径,知行合一,事上磨炼,达到本体与功夫的统一,道德与能力的统一,信仰与实践的统一。
  人之心体是个复杂的存在体,古往今来,关于心性的善恶性质众说纷纭。有性善论,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有性恶论,人是自私自利的动物。也有无善无恶论,如告子的观点。然王阳明却说人之心体原是通彻、透明、活泼的存在,它不能用简单的是非善恶来评定,它是寂然不动、至善至美的存在,只不过有了外物的遮蔽,便变得具有分别,具有善恶了。因此,我们要去除眼中的梁柱和遮蔽,还原其本来的光明面目,使良知全然、无遮蔽地显现出来。王阳明的四句教比较生动地诠释了他的这一思想:“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而禅宗的两个偈语连在一起也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王阳明这一思想,五祖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常常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六祖慧能则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慧能的偈语说明的是心体本身的实质乃是不净不垢、不增不减,寂然不动却又无处不在。而神秀的话我们也不妨做这样的理解:心体本来至善至美,通彻透明,然而因为有了私欲的污染,使之显得有了善恶和分别。因此,只有去除私欲的遮蔽和污染,心才会光明如镜,纯粹美好。
  今天的社会是一个技术高度发达、物质极度丰富的社会,然而也是一个高度异化的物欲横流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人依附于物质,一旦安逸的生存环境被打破,便会溃不成军,不堪一击。追根究底,皆在于人性被外在的私欲所遮蔽,良知被物质所污染,心灵被贪婪所吞噬。因此,我们只有反观自省内心灵魂,朝向心灵的方向回归,以匡复原本粹然至善、光明美好的良知之道。惟其如此,人类才会避免仇恨与嫉妒,才会免去争夺和杀戮,人间才会繁花似锦,和谐共生。(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组织部、马列部)

相关热词搜索:朝向 方向 心灵 朝向心灵的方向 心尖朝向什么方向 脚的方向朝向谁心理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