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声大振的意思 [贵阳铝镁院:印度探路名声大振]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谁也没有想到,第一个国际项目竟是在印度。”中铝公司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院长黄粮成回忆起第一份技术出口订单,依然兴奋不已。   2001年,在多次国外铝工业学术交流中,贵阳铝镁院了解到印度铝工业正处于“借外促内”的发展时期,这对于铝工业技术先进的国家来说,是一个技术输出的巨大商机。
  位于印度查提斯各尔邦的巴拉特铝业有限公司,是印度著名的斯特莱特集团子公司――维旦塔资源有限公司所属铝企业。原有采用前苏联技术的12万吨产能自焙槽老厂,当时正准备新建一个25万吨产能的新厂。
  得知这一信息后,贵阳铝镁院积极展开与强大对手的竞争攻势。概括起来是四个字:耳闻目睹。耳闻――向印方介绍我国先进技术促进铝工业发展的实例;目睹――请印方高管人员到我国参观广西平果铝业公司等企业。
  在频频攻势面前,惯于采用法国铝业公司技术的印方,开始承认贵阳铝镁院的技术具备一定的竞争力,选择的天平开始倾斜。接下来的谈判几经周折,印方压价,中方坚持,当时参与谈判的一位工作人员至今还记得:“好几次中方人员都买好飞机票,准备启程回国了,又被印方叫回来继续谈判,光机票就退了好几次。”
  成功取决于实力与坚持不懈的努力。2003年1月,贵阳铝镁院在激烈竞争中胜出,与巴拉特铝业公司正式签署协议,向该公司新建的25万吨电解铝项目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20千安电解槽技术以及配套预焙阳极技术。
  这是贵阳铝镁院接到的第一份技术出口订单,也是中国电解铝技术第一次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
  凭借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过硬的技术储备,从筑炉、调试到启动,仅仅24个月时间,一座装备先进、环境优美的大型现代化电解铝厂在印度拔地而起。2005年1月7日,该厂一次通电投产成功,引起印度铝行业的广泛关注。
  投产的一次通电成功,并没有使贵阳铝镁院沉浸在一时的喜悦之中,根据以往国内新建项目的经验,他们深知,一个新厂要实现连续生产,需要一个磨合期,在这期间,还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问题出现。
  然而,印度项目投产后出现的严峻局面,是他们在国内从未遇到过的。
  由于铝厂所在地供电不足,经常发生停电。参与现场后期服务的广西平果铝业公司和贵阳铝镁院的专家积极配合厂方人员,停一次电抢一次险。2009年3月27日,一次长时间停电,使60多台电解槽“严重受伤”;5月17日,又一次大停电使126台电解槽“死掉”,工厂直接损失约8000万美元,几乎处于瘫痪状态。印度厂方高管人员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
  贵阳铝镁院立即从国内派出专家和技术人员,帮助印方修槽和重新启动,并针对当地国情,查找问题根源,研究解决方案。经过4个多月艰苦细致的工作,工厂全面恢复生产,2006年9月,顺利通过性能考核。巴拉特铝业公司执行总裁、CEO苏瑞先生动情地说:“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你们帮了大忙,中国专家够朋友!”
  “贵阳铝镁院营业收入中,海外业务已占50%以上。”黄粮成自豪地说,“目前,我们已完成了2145件专利申报,获得专利授权1314件。其中,围绕大型铝电解预焙槽核心技术的专利就近100件,形成了‘专利群’,连续5年平均一天申请一件专利。”

相关热词搜索:名声大振 贵阳 印度 贵阳铝镁院:印度探路名声大振 贵阳铝镁院 贵阳铝镁设计研究院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