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建设期刊是假的 假期刊背后的真问题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2011年4月1日,海南省文体厅公布了一起非法期刊案的案情。媒体在报道和转载时,大多用“特大非法期刊案”作为标题。   该案案情符合“特大”的全部要素。一对夫妇用7年时间打造了一家骗子公司,出版了20余种非法杂志,4份非法报纸,以收取版面费为由敛财行骗。受骗人数达2万人,涉案金额初步统计已经超过1000万元。
  除了“特大”之外,案情中更多是“荒谬”的元素。一个由中学文化水平组成的编审团,审核着学者、教授和医生的文章。甚至有人依靠在这样的杂志上发表文章而升职获奖。
  这条愚人节爆出的新闻,并非笑话。在其背后,是对现行“论文职称评定”制度的拷问。
  
  “国家级”期刊
  
  海南省海口市金盘吉宝小区。2月16日上午,警员们打开了“出版社”的房门。
  随后的搜查,让所有人吃惊。“非法报刊密密麻麻堆成小山,93枚假公章摆了一地,公司规章、员工手册、报刊邮寄单和发票摊了一大摞。”海口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副支队长陈淼说,这些假期刊中,仅带有“中国”字头的就有《中国教育科研杂志》、《中国医学论坛报》等多种。
  警员们恍如走进一家国家级的大型杂志社。而事实上,这家隐匿于海南7年的非法公司,仅有员工9人。作案工具也不过2台小汽车,1辆电动车,12台电脑,和60多张银行卡。
  在60多张银行卡中,总计金额不完全统计已超过1000万元。这些钱大多来自全国各地投稿人支付的“版面费”。
  7年前,海南人郭海弘、符莉创办了这家公司。他们招聘员工进行培训,并设立数十个网站发布征稿信息,假称其学术报刊是国家批准公开发行的正规刊物,诱骗需要晋升职称的人向其投稿,并以两千字内340元、每增加一千字加价100元的标准索要版面费。
  收钱后,他们便开机印刷非法刊物,邮寄给投稿人。
  查获的账目显示,仅2010年7月份,他们就收到来稿2201篇,入账版面费40多万元。据警方统计,受害人预计达2万人。
  7年间,印刷机一直轰鸣作响,各种名目的假期刊寄向全国各地。即便在警员办案过程中,“编辑部”的电话还一直响个不停,不断有人咨询投稿和汇款事宜。
  
  骗子的逻辑
  
  “我们实行‘公司化’运作,几年下来,连自己都觉得自己已经合法了。”徐云辉说。
  徐云辉是该公司的“员工”。她说几年来,她和同事每天上午9点上班,下午5点下班,每周开例会总结表彰,还有休假制度。“老板甚至给我们签合同、买保险,我慢慢觉得在这里工作挺光荣的。”
  徐云辉还是审稿编辑部的成员。这个由3名中学文化程度员工组成的审稿小组,审核着一篇篇高学历人员写的学术论文。“审核”的内容主要是来稿的格式、字数和错别字,“有时也淘汰少量不符合要求的论文。”徐云辉说。
  符莉则直言,他们从不管论文的专业性。她辩解称,“就是为大家提供一个学术交流平台。”
  当然,这个“平台”终极目的还是敛财。为了掩盖造假行为,符莉要求员工只接受电子邮件投稿,期刊编辑部地址全为虚构,编辑部固定电话通过某种手段转移到40部手机上。
  除了设立数十家官方网站,这家骗子公司还在一些中央级大报上刊登广告,公开鼓吹“期刊具有国际国内刊号,在国内外公开发行,属于国家级核心期刊,主要职能是方便作者晋升……”等。
  符莉还编制了《常见问题回答手册》对员工进行系统培训。
  比如有人问起:“如何查询杂志属于国家二级期刊?”则回答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并没有对任何一本杂志评定级别,由该杂志的读者和作者针对杂志满意度而评比出来。”
  也有人问起过“这是非法的刊物么?”
  手册中用反问句做答“本刊1995年创办,每个月底出版一期,如果是非法刊物,能一直创办到现在吗?”
  
  藏匿的秘诀
  
  为何能一直创办到现在?除了地址虚构难查,来电呼叫转移,投稿借用网络外,这家骗子公司更多利用了投稿者的微妙心态。
  该公司出版的众多非法报刊,大都集中在卫生和教育领域。符莉坦言:“因为这两个行业有发表论文评定职称的强烈要求。”
  按照投稿者的需求,符莉夫妇的网站参与了百度竞价排名,让网站显得更加有名望和正规。当有投稿者提出希望能在学术论文数据库上查询全文后,符莉主动联系重庆维普咨询有限公司及中国知网开展合作,两家网站相继给她“创办”的部分杂志颁发了网络出版证书和收录证书。
  此外,她还伪造“中国教育学术委员会”等公章为投稿者颁发获奖证书、论文证书和教师继续教育学分。
  网站名望不小,杂志名头唬人,数据库能查询全文,发表后能收到杂志,对于投稿者而言,这几乎满足了“正规杂志”的所有条件。至于“真伪”,已经变得不再重要。
  陈淼等警方办案人员认为,该公司能藏匿7年,其中既有一系列貌似合法的外衣“掩护”,也有投稿者为晋升职称不愿举报、有关部门难以发现的因素。
  “虽然目前20余种假报刊已被查封,但暴露的问题已远远超出案件本身。”办案人员坦言,大部分人否认投过稿件、汇过钱,对办案人员闭门不见甚至是恶语相加,取证比较困难。
  
  案件的背后
  
  3月22日,符莉夫妇被海口市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然而,一切并未尘埃落定。
  案件取证过程中遭遇的困局,更多折射出当前社会对“论文”的病态需求。办案人员称,很多作者通过论文达到了晋升职称的目的,因而不愿向有关方面举报。
  符莉说:“很多教育卫生行业的作者反馈,论文在他们评定职称时起到作用,还主动介绍同事给我们投稿,甚至要求寄发票到单位报销。”
  “靠假论文证书获得职称或职务,这些人有没有教书育人、救死扶伤的资格?这样的职称评定机制是否存在问题?到底谁是真正的受害者?”有关专家表示,此案背后的问题令人深思。
  海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曹锡仁认为,此案存在时间之久、影响面之广令人震惊。现在很多合法刊物也收取论文版面费,应该加强管理。同时,由于许多单位对发表论文的数量、级别提出不切实际的“刚性要求”,导致合法刊物根本无法满足巨大需求,“这为学术造假提供了制度运行空间。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许章润称,该案暴露出目前一些行业单纯以论文评职称的“制度弊病”。
  在海南特大非法期刊案曝光的同时,另一则消息称,中国发表期刊论文数量已成为全球第一。
  对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冯培称,论文的畸形需求,已经形成了“滚雪球”。
  他称,目前评价一位学者的权威性,更多取决于其职称、头衔。而职称评定的量化指标之一就是论文数量。按照现行评价体系,只有在论文数量上具备相应条件,才可能获得相应学术身份。而身份获得后又进一步产生马太效应,让学者得到更多利益。这是“滚雪球”式的循环放大。
  “我们以利益为导向的价值观并非一无是处,但利益导向被无限放大时,就会出现畸形的现象。”他说。
  在海南特大非法期刊案查处后,曾有学者呼吁,当务之急是加强学术期刊监管,改革职称评定机制和专家评审制度,不能仅以“论文论英雄”。同时应探索建构多元化的学术评价体系,适当发挥民间学术机构的评价作用。
  或许,这才是本案破获所得的最大收获。
  
  编辑 王鹏 实习生 程萌(资料来源:新华网、《海南日报》、《中国青年报》)

相关热词搜索:假期 假期刊背后的真问题 曹德旺跑路背后的真问题 济宁市长辞职背后的真问题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