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形势下办好高校校报的一点思考]新形势下办好老年大学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摘要:作为高校机关报的校报,在新形势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办好高校校报,是当前高校都在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本文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报》为例,提出“秉承机关报的权威性”、“体现教育报的育人性”、“彰显青年报的敏锐性”、“借鉴都市报的贴近性”这种“四位一体”的办好高校校报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校校报;权威性;育人性;敏锐性;贴近性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高校校报是高校党委和行政机关报。高校校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自1895年近代中国第一所新式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前身)创建时创办的第一张校报算起,校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在当前形式下,校报地位和作用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是校报自身的弊端日益凸显,比如出报周期长、实效性差、忽视内容的贴近性等等,另一方面市场化的媒体、新兴的网络媒体等对校报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把校报办成一份既受校内师生欢迎、又有一定专业水准的刊物,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报》作为高校校报大家庭中的新成员,自2001年1月1日创刊以来,已经连续出刊80余期,并由最初四开四版的月度小报发展成了今天四开四版的半月大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报》自2005年加入湖北省新闻协会高校分会以来,在2005年和2006年全省高校校报好新闻评选中,无论是获奖总数还是获奖类别都在全省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其中2006年度共有14件作品获奖,获奖总数在全省高校中位居前列。取得这样的成绩,与《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报》编辑部在过去一个阶段采编过程中 “四位一体”的办报思路不无关系。
  
  一、校报应秉承机关报的权威性
  
  校报应秉承机关报的权威性,这是校报党委、行政机关报的性质所决定的。作为机关报,校报应责无旁贷的秉承我国党委机关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新的形势下,各地的机关报也都在探索如何发挥主流媒体权威报道的地位和作用。这点从一些党报的现在办报口号中不难看出,比如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提出“高度决定影响力”,广州市委机关报《广州日报》提出“追求最出色的新闻,塑造公信力媒体”,湖北省委机关报《湖北日报》提出“责任造就公信力”,武汉市委机关报《长江日报》提出“主流媒体,权威报道”等等。无论是“影响力”也好,“公信力”也好,“权威报道”也好,这些口号其实都只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让自己的报道更具“权威性”。这个“权威性”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机关报是代表党委发言,是党的“喉舌”,报道应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应及时、准确地传达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等。
  在这一点上,校报其实已经很好地秉承了机关报的优良传统与作风。翻看各校校报,基本上一版都是“要闻版”,刊发的内容也多是学校党委、行政方面最新的各种资讯。有人曾形象地把高校校报一版总结为“三多”:领导讲话多、会议多、活动多。《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报》在秉承机关报权威性上的做法是,既要及时、准确地传达党委、行政的最新精神、政策等,又要最大程度地遵循新闻的传播规律,把新闻价值放在报道的首选地位,最大程度地避免在“领导讲话、会议、活动”中“空话多、废话多、套话多”的现象,把读者最想知道或者编辑最想告诉读者的信息通过有限的文字和版面传达给读者。比如,校报2006年刊发了一条校长到学院调研工作的稿件。对这一稿件的处理,没有就事论事单纯地报道校长调研这一事件,而是根据校长在调研中对学院教学工作提出的“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这一要求做文章。因为这不单是校长对一个学院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是对学校教学型大学定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学生目标的体现。选准了报道点,其他的内容都可以压缩。以《教育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人才》为主标题的这篇稿件,比纯粹报道“校长到学院调研工作”要有针对性和吸引力。这样处理的好处是,既不失报道的权威性又不失报道的可读性。
  
  二、校报应体现教育报的育人性
  
  “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高校作为育人的地方,校报毫无疑问地应该承担其育人的作用。校报既是学校党委、行政机关报,同时校报的读者群也主要是校内的师生,这也在客观上决定了校报是一份校园内的教育报。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高校校报育人的地位和作用,被它所承当的“宣传工具、宣传阵地”的形象给抹煞了。很多高校的主政者把校报看成了一个引导舆论、控制舆论的工具,对于怎么办好校报、怎么发挥校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育人作用却考虑的不多,支持的也不多。一个没有读者群的刊物,一个得不到读者认可的刊物,其实已经走向了死亡,即使这样的刊物仍在出刊,它的地位和作用充其量是对学校历史的一种简单的“记录”,这种“记录”不要说推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了,就是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估计都很难。高校办报育人,润物无声,这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校报办的好与坏到底以什么标准来衡量?是普通的读者满意,还是学校领导满意?领导满意的校报多数都办成了“信息简报”,普通读者满意的报纸,弄不好就办成了领导眼中的“街头小报”。
  近几年来,《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报》在办报育人方面,也做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励志、感恩、爱校”成为报道内容上的一大特色。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是一所独立学院,其学生相当一部分是因为高考发挥失利不得不到三本院校读书,他们的自信心普遍不足。为此,校报把励志作为报道的重要方面,通过积极宣传刻苦学习、全面发展的学生先进典型,做到用身边的事例教育身边的人,充分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实际的事例告诉学生,在独立学院只要认真学习、努力付出、勇于拼搏,同样可以考取名校研究生、考取公务员、走进大型公司。校报每年都会推出这方面的多个人物通讯。与此同时,校报把师德标兵、教育教学成绩、成果的作为报道的一个重要方面,以此来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豪感。现在的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一般自我意识比较强,对国家、对社会、对父母索取的过多,承担的责任较少。鉴于此,校报在采编中也把感恩教育作为办报育人的重要内容。2006年获全省高校校报好新闻消息类一等奖的《电话索要生活费挨训大学生20年首写家书表悔意》,就是这方面工作的具体体现。办报育人的第三个特点,就是把爱校教育作为了一个重点,在对破坏公物等校园不良行为进行曝光的同时,也积极宣传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好人好事,在全体学生中形成了热爱学校、关心学校、建设学校、学校的荣辱与每一名学生息息相关的良好氛围。办报育人的第四点,就是培养了一批“作风正、业务强、纪律严”的高素质的学生新闻采编队伍。实践证明,大学期间参与办报、参与新闻采编的学生,能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这钟锻炼与经历,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工作、人生等具有重要意义。
  
  三、校报应彰显青年报的敏锐性
  
  从中央到地方,从校外到校内,现在的刊物有很多,适合大学生看的也不少,但是在众多刊物当中,《中国青年报》是最受大学生群体喜爱的刊物之一。《中国青年报》之所以长期来备受青年人的喜爱,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所刊发的报道有一种深邃的历史感和责任感,能洞察青年人在学习和成长的道路上面临和遭遇的种种新问题。对这些问题《中国青年报》不是回避,而是揭露问题、提出问题、反映问题,并促使这些问题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中国青年报》的“青年话题”版一直以“言人所未言”而著称,这是该报办报特点的鲜明体现。该报前不久推出的恢复高考30周年访谈系列报道以及近期推出的高校渐行渐远的师生关系等方面的报道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中国青年报》的“冰点”栏目更是盛极一时。《中国青年报》受大学生读者群的欢迎,对办好校报同样有值得参考的地方。
  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同志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学生时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青年群体是朝气蓬勃的一代,尤其是在当前高校大学生多数是80年后、甚至90年后的情况下,如果校报办的一点活力、一点生机都没有,天天都在讲一些“大而空”的东西,怎能得到青年读者的认可呢?《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报》在“三贴近”原则的指导下,在采编过程中溶入了青年报所体现出来的敏锐性与青年人所具有的朝气、锐气和活力。比如,校报2006年曾在一版刊发《烧饼中吃出个“针头”,该怎么办?》的评论文章,实实在在的陈述问题、真切反映学生的呼声,提出应加强食品安全的建议。又如,针对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习动力不足的现状,组织学生记者利用周末的时间对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重点高校及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等普通本科高校进行实地采访,然后用近三个整版的篇幅陆续推出“就业时,我们拿什么和别人竞争”的大型深度系列调查报道,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现在光阴的可贵,需要努力奋进,否则将来后悔晚矣。以青年人的视角看问题、以青年人的视角思考问题,校报所刊发的这组系列报道在校内外读者中反响强烈。
  四、校报应借鉴都市报的贴近性
  机关报在报道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既及时准确,还有权威性,但这种权威性往往又导致机关报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即“严肃有余,活泼不足,贴近不够”。造成这种极端原因有三个方面的:一是机关报的性质决定的。作为党的“喉舌”,机关报要严肃。二是读者群所决定的。机关报的读者群大多是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普通老百姓看机关报的比例并不高,这决定了过去机关报多数是以党政等时政新闻为主。三是机关报长期靠财政供养,缺乏激励机制,记者深入一线采写的积极性不高。
  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普通老百姓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强,一方面党报这种机关报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叶按市场化运作的都市报这种新一代报纸在我国横空出世,并横扫大江南北,风靡一时。1994年1月创刊的《华西都市报》,作为我国第一份都市报,至今仍被很多都市报奉作范本。现在几乎全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一级党委的机关报都办有自己的子报,而子报又多是按照市场化运作的都市报。甚至包括一些中央级的新闻媒体也办起了自己的子报。都市报无疑是成功的。这种成功主要体现在迅速崛起并占有了市场――发行量从几十万份到百万份不等,获得高额利润。以湖北的《楚天都市报》为例,日发行达130万份,每年的广告收入这些年都在1个亿以上,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最重要的经济支柱。都市报的兴旺发达,也印证了“大报办小报,小报养大报”的观点。其实都市报的成功,说到底就“钻”了新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这一“三贴近”的“空子”。都市报办报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弘扬主旋律的情况下,关注都市民生,关注普通百姓鸡毛蒜皮的事。现在是不光普通百姓要看都市报,很多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也爱看都市报。都市报的成功,给办好校报带来了很多启示。
  在新形势下,高校要办好校报,应借鉴都市报的贴近性,应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作为办报的一条准则。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16号文件也明确地提到了这一点。《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报》这些年在如何增强报纸的“三贴近”性上也在一直探索着。校报2006年度先后在一版以较大的篇幅刊发《学生考试作弊不止,考风建设任重道远》、《豆浆桶中哪里来的塑料管?读者追问“我们如何才能吃的放心”》、《“五一”假前有学生拟提前离校,校内有人贴广告愿有偿代替上课,学校负责人表示将予以严查》等一系列“特别关注”类的稿件。这些报道也赢得了广大读者、尤其是学生读者的好评,让他们认识到校报是他们值得信赖的校园主流媒体、权威媒体、他们自己身边的媒体,而校报反映的问题也促进了学校工作的开展。
  新形势下如何办好校报是值得高校认真思考和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课题。《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报》创刊时间不长,在办报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高校校报普遍面临的困难、挫折和压力。编辑部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对如何办好校报也进行了一些探索,“秉承机关报的权威性”、“体现教育报的育人性”、“彰显青年报的敏锐性”、“借鉴都市报的贴近性”这种“四位一体”的办报思考,即为在实践中的一种探索。这种探索获得了省内同行和专家的认可。如果没有这种认可,作为一份创办时间并不长的刊物,《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报》也不会在2006年度湖北高校新闻奖评选中有14件作品获奖而位居全省高校的前列了。
  
  参考文献
  [1]《校报改革百家言》编委会.校报改革百家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2]杨步国.党报集团的发行体制改革探索[J].新闻战线,2006,(12).
  [3]袁建达.长风破浪会有时――党中央关心欧美同学会记略?[N]?.人民日报,2003-12-22.
  [4]孙文亮.都市报发展过程中广告对大众文化的影响?[J]?.新闻传播,2006,(7).
  (本文在湖北省高校校园文化研究会学术年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二等奖)

相关热词搜索:办好 新形势下 校报 对新形势下办好高校校报的一点思考 在新形势下办好校报的思考 对办好高校校报的几点思考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