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

发布时间:2017-02-09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篇一:八年级语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沙河中学 梁雪梅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篇二:《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沙坪坝区新发中学 吕钟波

2010、12、12

一、教学目标。

1、研读两篇课文,掌握课文所说明的主要问题。

2、精选精读文本,分析文本的精妙写作技巧。

3、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培养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研读文本,掌握说明结构,理解说明中心。

2、教学难点:精选精读文段,理解文本精妙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对文本的探究精神,学习科学思维与精神。

三、教学准备。

1、学生对文本的研读,掌握文本主要内容,理解说明的中心。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法。

1、自主研读。

2、合作交流与探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同学们好!(学生:老师好!)老师是男的,但我的学生都叫我“吕老师!,为什么呢?(学生:因为老师姓吕。”)对,老师姓吕。为我们今天的相识,我们一起鼓掌庆贺!

科学的思维与探究精神对人类永远是那么的重要。下面我们来欣赏一幅老相片的故事片。

日本人真聪明,其实是人类科学思维与探究精神的杰作!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美国当代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的短文两篇,来一起探究他的科学思维和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多媒体展示课题——《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二)文本研读,理解文本。

1、分组研读文本,整体把握文本,分析课文说明中心和说明结构。

教师:本课有两篇课文,我们采取分工合作的办法来解决它。一二组同学解决第一篇,三四同学解决第二篇。步骤是自己先个人研读,再小组交流探讨,综合意见。最后,选择一名同学公布研读课文的成果。任务都是一样的:

①找到课文说明的中心。

②抓住作者说明的思路,分析课文结构。

(多媒体展示学习任务。)

2、小组交流,分享研读结果。

小组交流发言时,一个小组地来,如果有困难,另一小组同学可以帮助。

一小组:

①“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或者“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证明了地球板块

构造理论”

②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二小组:

①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②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科学家提出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说”与“火山说”。

第二部分(第7-14自然段):科学家发现斯石英,介绍斯石英的性质,明确斯石英只能在巨大压力下形成。

第三部分(15-17自然段):科学研究与检测结果证明恐龙灭绝原因是“撞击说”。

对两篇文章的综合研究:

《恐龙无处不在》

“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被压扁的沙子》

(三)、文本探究,精选精读,分析精妙的写作技巧,生成知识。

教师:同学们非常聪明,很快就抓住了两篇课文的主旨。我们之所以能够如此这样快地理解课文,还要归功于阿西莫夫先生精妙的写作技巧。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精选精读两篇课文中的重要文段,学习阿西莫夫先生的精妙写作技巧。

老师讲解课文最喜欢从课文的题目讲起,下面我们一起来解析两篇课文的题目。

1、对题目的解读——作用分析。(两组同学分别回答,可以相互帮助。)

①《恐龙无处不在》:从题目的句式上看,采用双重否定,强调了观点;从写作内容上,交待了说明了相关内容,引起读者兴趣。

②《被压扁的沙子》:了悬念的技巧,点出了写作的主要对象,引起读者的兴趣。

它们都紧扣了说明的主要内容,更体现了科普作品的趣味性。启示同学们在以后的写作中要重视作文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

题目的思考与选定。

2、精选与精读文本中体现写作技巧的关键文段,分析其作用。(两组同学分别对各自篇目进行探究,可以相互帮助。)

①对文本主旨句的解读:

《恐龙无处不在》对文本首段与末段的解读:首段提出了课文的主旨,表明了写作目的,起到了提纲携领的作用。末段与首段前后照应,突出了课文主旨,体现了课文结构的完整性。

《恐龙无处不在》:

②过渡段的作用:《恐龙无处不在》第五段:承接上文对南极发

现恐龙化石,引出下文“大陆漂移学说”即“板块构造理论”。

《恐龙无处不在》第四、六段:总结恐龙灭绝的两种原因,点明课文解说恐龙灭绝原因的探究。引出下文对恐龙灭绝原因的说明。

③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在作文的写作中,要学习将叙述与议论相结合起来的方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写作内容。

请同学找两篇文章中带有议论性的文段,感悟它的作用。 ()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课件篇三: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定稿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遗骸、褶皱、劫难、追溯”等词的读音,理解“劫难、致密、追溯、天衣无缝”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3.了解两篇文章作者的思维方式。

能力目标

1.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2.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3.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德育目标;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教学重点

1.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明确说明对象,理清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的补充说明的作用和含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大家看过《侏罗纪公园》这部电影吧,一定会被那奇特的想像和栩栩如生的画面所震撼。那么你们知道恐龙这个世界上最庞大的动物,为什么却在6 500万年前灭绝了呢? 恐龙的化石会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秘密呢?请看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 西莫夫是怎样为我们揭开谜底的。(板书课题及作者)

二、简介作者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他于1920年生于俄国,三岁时跟随全家迁居美国。 1949年他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物理学博士学位。

三、预习

蟾蜍(chán chú) 褶皱( zhě zòu ) 劫(jié )难 遗骸(hái ) 追搠(sù )褶皱: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到挤压而形成的弯曲。

劫难:灾难,灾祸。

追溯: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混然天成,没有破绽。

四, 《恐龙无处不在》的段落结构

全文共15个自然段,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一个科学观点——“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引出说明内容。

第二部分(第2~14自然段):阐述说明内容——由恐龙化石在南极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在”,再由“恐龙无处不在”这一发现推究原因。

第三部分(15自然段):以“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证据”总结说明内容,结束全文。

五,默读全文,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在》,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明确:不是恐龙,说明对象为 “板块构造”理论。

(补充介绍恐龙和“板块构造”理论)

恐龙是古爬行动物,种类繁多,体型各异,小的体长不到一米,大的体长数十米,重达四五十吨。有食肉的,也有食植物的。它们在地球上的陆地或沼泽附近生活。在距今大约23亿一8000万年的中生代,恐龙这个庞大的爬行动物,曾是称霸地球的生灵。这些庞然大物在中生代的陆地上自由自在地生活了1亿多年。但是随着中生代的结束,曾经不可一世的恐龙,竟悄悄地在地球上灭绝了。

板块学说把地球分成了6大板块,即太平洋、欧亚、印度洋、非洲、美洲和南极洲。 每个板块内部地壳稳定,而板块之间的边缘带上地壳活动较强,板块运动引起地壳运动,推动海底扩张,使洋壳不断更新,当两个板块相撞挤压时,就形成崇山峻岭;相对错动时,就形成断裂。岛屿和海沟是由于两个板块俯冲并上提形成的,板块运动使地壳受压到一定程度,会造成火山爆发和地震。

2、在南极发现了恐龙的化石,作者由此发现了什么问题?并找到了什么答案?

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明确:

发现问题:南极发现恐龙,但恐龙并不适应南极的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答案: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

3、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到哪两个学科?

学生回答后明确:恐龙的灭绝——生物学

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六、细读课文——研读探究

1、本文运用什么说明顺序?

明确:逻辑顺序

2、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1)举例子。在文章中,作者举了许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观点。为了证明不仅南极大陆有恐龙化石这一说法,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2)作比较。将南极的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这些生物的命运比其他同类要悲惨得多,因为板块把它们向南携带到了极地。”

(3)打比方。短文还运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又浅显易懂。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第七段也是打比方。

(4)列数字。地球上十分之九的冰在南极。

除上述的方法之外,还有“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这里不一一分述。

五、品读课文——揣摩语言

提示:你觉得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1、找出文中括号中的句子,说说它的作用。这些句子是作者在文中补充说明的文字。

(1)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

动物。用人们常见的“青蛙”和“蟾蜍”来举例,体现了科普作品语言浅显易懂的特点。

(2)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更使人信服。

这些补充说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学概念为平易的介绍,表现了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的特点。同学们应在今后的说明文写作中学习借鉴。

2、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请在文中画出来,并说说它的作用。

(1)“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2)“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引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同面对面交流。

3、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如“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重要地位。第七段也是打比方。

六、小结(2分钟):

本文从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引出大陆漂移说,得出结论“恐龙无处不在”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新的有力证据。证实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科学家能从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中产生联想,经过怀疑、推测、研究、论证之后有新的发现。同学们要从中受到启发,善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布置作业(1分钟):

1、按本文学过的阅读方法,以“初读——细读——品读”的步骤自学《被压扁的沙子》,了解它的说明对象、说明内容,掌握它运用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揣摩其说明语言的特点。

板书设计:

恐龙无处不在

阿西莫夫

证明

恐龙无处不在-----------大陆漂移说

逻辑顺序

第二课时

《被压扁的沙子》

一.导入:

恐龙原是地球上的庞然大物,曾以900~1200属之众“统治”地球达一亿七千万年之久,后来一齐消失了。它究竟是怎么灭绝的,至今仍然是科学的一个谜。本文是破解此谜的一个观点,同学们读后与自己已知的别的观点进行比较,看哪种观点更让人信服。

二,研习课文

1.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两种对立的理论是:“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对地球撞击的结果。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2.作者在本文中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3.文章是怎样引出“火山说”的?找出有关段落并朗读。

提示:“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

相关热词搜索:阿西莫夫 短文 课件 两篇 生物入侵者课件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