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坚:扶贫是一项高尚的事业 中国扶贫基金会官网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北京东三环,有一座立交桥叫“长虹桥”,中国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坐落在桥东侧的农业部大楼第十层。   扶贫办主任刘坚,在到扶贫办任职之前,是中国农业部副部长。他的一生好像都与中国农民结了缘,只是到了扶贫办他的情感发生了一些变化......
  这个变化如他所说:“以前在农业部工作,跑农村也是比较多的。但是,那时到农村是去考察,更多的是探讨改革成功的经验,相对来讲,看到比较多的是进步的农村。到扶贫办以后,最大的变化,就是去贫困地区多了,看到的贫困群体多了。”用他的话讲,真正的感情来自于面对面零距离的接触,看得多,感受就多。
  刘坚还谈到,温家宝总理曾到辽宁省辽西市的农村视察,看到一个贫困农民,生病了,没钱去看,更没有条件住医院治疗,只能躺在家里让女儿照顾着,而破旧的房子四壁空空。这情景让温总理很痛心,以至于后来温总理讲了好几次这样的话:“我的心愿就是让农民看得起病。”刘坚说:“温总理的话很朴实,说出了农民心里的话。”
  强烈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使得扶贫事业成为中国扶贫干部心中一个“让你无法转过身去的事业”。
  访谈中刘坚多次提到“感情”二字,他说:做扶贫工作要对农村农民有感情,过去我们就是带着高尚的感情帮助非洲发展中国家的,而不是给人家一分就要索取一分。刘坚讲话语速比较平缓,但在讲到中国扶贫工作中一些问题的解决不能靠坐在机关里谈来谈去,政策的制定不是靠想象,扶贫工作中的事情哪些要办,哪些不办要问问农民等问题时,他的声音显得坚定而凝重。
  朴实的情感,给事业带来的是脚踏实地的扶贫理念和动力。
  记者在网上浏览时,看到刘坚在搞好扶贫开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试点工作协调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说的一段话:“今天上午发言的人很多,会议开得长了,现在午饭的时间已经过去将近一个小时。正好我们可以重温一下饥饿的感觉。大家想一想,如果今天不只是晚吃一会儿饭,而是不让大家吃这顿饭,甚至是一天不吃饭,大家会是什么感觉?这些年我们已经淡忘了饥饿的感觉。可是在很多城里人营养过剩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还有2365万人的年人均纯收入在683元以下,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呢。在贫困地区农村,不少七八岁的小孩要冒着风雨,踏着泥泞,跑很远的路去上学。这是今天城市里的人坐在家里体会不到的。” 从中可见他对中国贫困问题、贫困人们的关爱之深。
  对此,新华社记者曾撰文说:“刘坚要求与会者不要忘记饥饿的感觉,是当前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之下的一次善意的告诫和提醒,是建设和谐社会不可漠视的思想警钟,具有一种特殊的含义。”一位网友也对此表达了相同的看法,他发表评论:“说得有道理,能服人,能感染人,打动人。我们好几个人都有同感,不知道还有那么多人没解决温饱问题,看了心里一惊。”
  在刘坚看来,现在中国的贫困人口绝大部分聚居在自然生态环境更差的地方,解决这类人群的问题难度比其他贫困群体困难更大一些。扶贫办曾对中国贫困地区作过调查,连续两年贫困的农户76%在山区,其中,他们的劳动力28.1%的人是文盲或半文盲,要解决这部分人的贫困问题难度很大。就是刚刚脱贫的人口,脱贫的不稳定性也很大,稍有变故就会反复。
  刘坚进一步解释,脱贫的人口如果遇到自然灾害或家里有人生病等困难,他们的脱贫状态就会出现反复。他举例说:“中国2003年贫困人口非但没下降还增加了80万人,什么原因呢?当年有1460万人脱贫,同时又有1540万人返贫,所以说不稳定性还是很大的。”
  在谈到市场经济情况下如何消除贫困的问题时,刘坚坦率地说:“我们在这方面还缺乏经验,还在进一步探讨。尽管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目前的任务还很繁重,难度依然很大。”诚如他所言,今天的贫困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绝对贫困。刘坚
  说:“中国政府始终把消除贫困作为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重大任务,比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召开了五次全国性的会议,专门研究解决消除贫困问题,并出台了一系列的大的方针政策。应该说中国的扶贫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贫困人口是
  2亿5000万,贫困发生率是39.7%,经过20多年来的扶贫开发工作,我国的贫困人口下降到2005年的2365万。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进,可以说90%以上的贫困村都能通路、通水、通电,但是我们也很清醒地看到,中国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总数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多的国家,中国的扶贫工作的确任重而道远!”
  在国务院扶贫办公室的办公大楼的走廊里,张贴着一幅幅照片,那是中国贫困地区被扶贫前后人们不同精神状态的照片――
  四川省宣汉县百里峡乡梨坪村贫困户黄继美长期生活在贫困中,1997年得到扶贫幸福工程帮助,从发展养殖业做起,有了一定积累后又开办了小商店,生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云南省丘北县官寨乡山心村贫困户顾彩莲,2002年开始得到扶贫项目的帮助,发展种养业,全家解决了温饱,精神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今天的扶贫不但改变了人们贫困的生活状况,也改变着这个世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真正建立了人的尊严和平等。这些照片不仅记录着变化前后的农村和农民,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变化对比已成为扶贫工作者工作的动力。
  多年和农民打交道、对扶贫有着深入思考的刘坚告诉记者: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扶贫不是对贫困人群的一种恩赐。他说:“现在我们都说我帮你,我对你恩赐,这不对。扶贫是政府的重要责任、重要职能,是全社会每个人的重要责任。贫困的存在,贫富差距的拉大,它倒过来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他的话使记者想到,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援助中国扶贫的资金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他们的一位官员讲,给中国扶贫,等中国富裕了会反过来帮助其他国家。国际社会也意识到中国贫困人口的脱贫也是对世界的一大贡献。
  刘坚还说,应把扶贫工作放眼开来看,世界是一个大家庭。中国这几年经济比以前有更大的发展,也有责任帮助别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发展中的贫困国家。因为中国曾经也是一个发展中的贫困国家,所以我们深深理解贫困对一个国家有多大的影响,中国对发展中的贫困国家的帮助是无私的,没有条件的。比如说中国现在帮助非洲一些国家,对他们的扶贫官员进行技能培训,我们毫无保留地把我们的经验、我们的教训,包括我们走过的弯路都告诉他们。我们是带着一种感情,带着一种责任来做这些事情的。
  在2004年5月的上海全球扶贫大会上,国际社会对中国无私帮助别的国家解决贫困问题的行动表示一致赞叹。
  谈到国际援助项目时,刘坚说,西南项目、秦巴山区项目是国际援助项目在中国成功的典型代表。通过这些国际扶贫项目,使整个地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项目还引进国外的扶贫理念,并在国际上共同开展一些跨国性的理论性研究。像参与式扶贫、整村推进式扶贫,这些都成了中国扶贫的最主要的模式。
  当讲到国际合作,利用外资扶贫时,刘坚主任告诉《对外大传播》记者,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成立10年来就引进外资8亿元,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外资扶贫的发展。
  在刘坚主任的办公室,原定40分钟的访谈时间,《对外大传播》记者与刘坚谈了两个多小时,这使得我们进一步走进从事扶贫事业人的内心世界。
  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站在对外传播事业的立场上曾提出“要向世界说明中国”,文化部孙家正部长在美国举办“中国文化节”归来后,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谈道:“改革开放使中国人受益的是了解了世界的变化,同时也应该倾听世界的回声。”那么作为扶贫办主任,您还希望外宣工作者做些什么呢?听到此问,刘坚主任略作思考后回答:“上述两点都非常重要,站在扶贫办的立场上,我还想说,希望媒体更重视人类共同感情的沟通工作。”
  (采访刘坚后,我们又走进了国务院扶贫办外资项目管理中心。它是连接中国与世界、地方与中央的一个扶贫机构。负责把国外的资金、理念吸引到中国来,帮助中国的扶贫人口,研究分析中国贫困地区的状况,引导那些贫困的人们自强自立。
  《对外大传播》首先介绍了“国际援助项目在中国”重点选题的策划背景和实施计划,负责接待的项目官员李女士说:“《对外大传播》视角很大,你们做的这个选题让人耳目一新,理念独特,你们能主动上门来采访扶贫工作也让我们很感动。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还有很多地区处在贫困线上,外界关于‘中国经济威胁论’之说根本就是一种误解,中华民族是个懂得感恩的民族。目前中国很多的地方在国际组织的帮助下正以自强自立的精神,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着落后的面貌。”一种心灵的互动和认同就这样达成了。)
  
  责编: 陆新

相关热词搜索:扶贫 高尚 事业 刘坚:扶贫是一项高尚的事业 刘坚扶贫是一项高尚的事业 扶贫是一项高尚的事业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