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童的短文

发布时间:2017-02-09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关于儿童的短文篇一:关于儿童阅读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题 目: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完成时间:

成 绩:

教研论文 关于儿童阅读的几个问题 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 黄栩110106092013.2

摘要

在阅读低龄化的今天,几乎所有的学校教育都强调儿童阅读,然而读什么、什么时候读、怎么读等一直是研讨的对象。不否认,近几年学校教育中强调的儿童阅读有了比较显著直观的成效,然而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比如看书质量不高、读书时间少、没有兴趣等,也很尖锐地指出现代儿童阅读的一些弊端和不足之处。本文将通过对儿童阅读中几个问题的深入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更好促进儿童的阅读。

关键词儿童;阅读;问题;文学;动画

正文

我们来做一个假设,假如你是一个正在读小学的10岁儿童,放在你面前这样几件东西:

1、电脑鼠标2、电视遥控器3、PSP游戏机4、洋娃娃或者变形金刚5、一本童话故事书,让你列出先后选择的顺序,你将如何做?

我特意给身边的小朋友们做了这样一个假设,他们选择的结果相差不多,就拿其中一个小学生来说吧。这是一个正在读三年级的小女孩,值这个阶段,应该来说是读书的黄金季节。我通过询问了解到,她的老师并会布置一些阅读课外书的任务,平时是有看书的。她是一个活泼好动的孩子,特别喜欢玩。当我给她这个假设时,第一次的选择是3(PSP游戏机)2(电视遥控器)5(一本童话故事书)4(洋娃娃或者变形金刚)1(电脑鼠标)。其实我有有一点讶异,当我看到这样的结果,虽然前两个在我的预想之内,但是书本排在第三是我万万想不到的。我在想,对于这么一个平时都不愿意看书,整天抱着电脑的孩子,书本竟然比电脑排位还要靠前。于是,我提示了一下,我说“你平时这么爱玩电脑,怎么就把电脑排在了最后呢?”接着让她进行了第二次的选择。然而,第二次选择中她只是交换了洋娃娃和电脑的位置,无可撼动故事书的低位。我还是不甘心,让她再选择一次,这次的结果让我彻底疑惑了——52134,书本竟然越居第一!

我大惑不得其解,因为按我原先设置这个实验的构想预设来看,书本应该排在最后才是,尤其是这些热爱电脑、电视等液晶屏幕的零零后,怎么也想不到会是书本。我问她:“你怎么爱看书,那怎么都没见你看书呢?”她一番诚实无邪的回答,让我颇有感慨——“因为没有我喜欢看的书!”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是谁偷走了我看书的心?

以上的例子很是典型,它反映出了当今时代儿童读书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孩子到底爱不爱看书?是谁偷走了他们看书的心?

都说现在的孩子不爱读书,这种说法多半基于他们在选择去做的反应上,基于孩子平时的表现。人们常说以前的孩子很爱读书,然而现在的孩子只知道看电视、玩游戏。这种说法其实只是看到了现象,也并没有联系具体的时代背景。在物质文明不太发达的从前,孩子们的生活很简单,因为没有电脑、电视,甚至于ipad,他们除了没事去河里游泳,山里跑跑,也只能看看书了;另一方面,过去读书是出人头地,摆脱贫穷生活的必由之路。而如今,孩子没什么别样的生活乐趣,再也不能捉虾捉鱼了,又面对着高科技、电视电脑的诱惑,再动人的书本都要抛之脑后了。

再来看一张图片。

这是2013年第五周的内地电影票房排行榜,由图我们不难发现,儿童类的电影已经在前十名中占40%,而且排名靠前。尤其是《喜洋洋与灰太狼》、《巴拉拉小魔仙》都是耳熟能详的动画剧的电影版。

前不久,为调查需要,我也去了一趟电影院,这里简直已经成了儿童的天堂。所来的大人都是来陪孩子看动画片的。《喜洋洋与灰太狼》、《巴拉拉小魔仙》的受欢迎程度在孩子们已经不可阻挡了。

我想说明的是,如此高的票房,显示出传媒在儿童创作方面的优势,并且带来了非常非常巨大的效应。如今孩子的业余生活在动画片和电脑游戏的充斥下度过。当一个接一个引人入胜的动画片在隔壁房间上映时,小小的孩子怎能经得住诱惑,坚守着手中的书不放开,除非他真的是太爱看书了。

声音、图画,视觉、听觉、想象、丰富的情节,还不用看字??或许这便是孩子们为什么总是专注于电视、电脑的原因了吧。不是孩子们不爱看书,而是有太多东西引诱他们离开。

儿童喜欢什么书

如果书本对儿童有足够的吸引力,那么儿童会更加愿意去读书。这是一个假设,也是一个真命题。我们来看看儿童的兴趣点是怎样分布的。

日本的阪本将儿童和青少年读书兴趣的发展分为六个时期:(1)图画故事期:4——6岁;(2)民间传说期:6——8岁;(3)童话期:8——10岁;(4)故事期:10——15岁;(5)文学期:13岁开始;(6)思想期:17岁开始。

台湾省发表的调查资料,则把儿童读书兴趣的发展分为五个时期:(1)4——6岁的神话传说期;(2)6——8岁的寓言故事期;(3)8——10岁的童话故事期;(4)10——13岁的传记及传奇故事期;(5)13——15岁开始的文学期。

专家认为,低年级的学生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应当具有图文并茂的特点。从内容上讲,应当有趣味性,能让孩子动脑筋或引起联想以及与其生活经验相接近。这样的书中的文字往往是有实在意义并有一定规律可循,能帮助孩子形成有关书面语言的初步知识,并能即刻引起他们接近口头语言并产生意义上的联想。这些书中的语言往往是浅显、生动、有趣,并朗朗上口,易学易记易讲。从形式上讲,这些书大都色彩鲜艳,图画清晰,设计形象有趣,主要感知对象突出,外观是比较漂亮的。这两者都具备并能有机结合起来的图书,往往受到学生的喜爱。所以课外读物的选择、推荐应充分考虑到儿童的兴趣和年龄特点。课外阅读“寓教于乐”,先要让学生乐于读书才有可能从中受到教益。1

这些调查我们都可以作参考。在收集资料的同时,我采访了学前教育高级教师叶老师,在访问中,她提到,基于孩子们的心理特征,书本的兴趣方向会有一些特点。比如说低龄的儿童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他们对冒险类的、童话性故事性强,情节1 摘自《关于课外阅读给家长的几点建议》 佟扬

生动的读本有很大的兴趣。再来,孩子们认识具体形象,喜欢画面多文字少,像一些绘本、漫画之类的读物会让很多孩子喜欢。

我也同样将这个问题给一些孩子们回答,幼儿园的小朋友更喜欢童话一类的书,绘本也有很高的人气,而小学低年级的孩子们更热衷于冒险类的儿童书,如近年流行的《查理九世》,还有90年代风靡一时的《冒险小虎队》,诸如此类。而科普类的书虽然不会被第一个提及,但是一直在孩子们心中仍然有一席之地,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不管是对大人还是小孩,总是有很高的欢迎度。而名著类的读物,孩子们仿佛不太喜欢。虽然小学三年级左右老师已经开始布置涉及名著的阅读人物,但是好像并没有引起孩子太多的兴趣。

我要读书!

针对读什么,什么时间读,怎么读,我通过一些分析和研究,加上自己的亲身体会,有几点建议。

1、选择合适的读本

要想吸引孩子,读本是关键。怎样的读本才能赛过动画片的热情呢?这对儿童文学的创作提出了很大的挑战。前段时间,我在想,如何写出一本让孩子们喜欢的书?其实这在家长角度便是选择怎么样的书。

那么我觉得在选择书籍上首先应该投其所好,孩子喜欢图画多的,故事性强的,则应该首选,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培养起他阅读的习惯和兴趣。人不是生来就有读书的习惯和某些兴趣偏向的,而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领着孩子阅读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旦阅读的习惯形成,对将来的深入的发展就有了一定的根基。

其次要选择有一定意义内涵的书,这是基于阅读喜欢的书的基础上的。我发现现在学校教育存在一定的漏洞,而这个漏洞事实上很难去弥补,那就是老师会布置读书的任务,比如说每天读半个小时的书,或者是一星期看完多少量的书。我发现很少有孩子认认真真完成这样的任务。当我我们把阅读当成任务的时候,就可以出现两种分支,一是任务可以草草完成,二是完成了就不用再继续了。所以一些孩子就草草应付看书,因为是任务,最终是虽然量达到了,你问他讲了些什么却答不上来。

我小的时候也有惨痛的教训。老师布置我们看书,并且摘抄好词好句,我落下了好几天的作业量,结果为了交差只是在书上找成语了。想来一定有很多的人和我有同样的经历。不得不提的是,老师布置阅读任务是非常正确而且必要的,但是事实上可能孩子们当成任务去

关于儿童的短文篇二:儿童阅读的重要性

儿童阅读的重要性

在人类历史上,知识的累积从来没有像过去一百年来这样惊人,从1961到1981,这20年间所累积的知识几乎是过去二千年的总和,从1981到现在,知识又几乎增加了一倍,这都是前人无法想象的。知识的快速累积,科技的突飞猛进,科学家对于未来世界的预测都不敢超过五年。

孩子必须具有足够的能力才能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变革。在这样的形势下,死记死背将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学习需求,取而代之的将是资料的搜集、整合、应用与创新的能力,只有善于学习并终身学习的人,才不会被淘汰。而这种能力的形成,首先应该是从小培养阅读习惯,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取知识。1983年,在美国教育部的帮助下,由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了“阅读委员会”,在详读一万多份有关阅读的报告后,委员会发布了一项名为《成为阅读大国》的报告,认为阅读是所有课程的核心和基础。

教育家们也发现,儿童的阅读能力与未来的学习成绩有密切关联。学生的阅读经验越丰富、阅读能力越高,越有利于各方面的学习,而且阅读越早越有利。因此,近年来在世界各国掀起的教育改革浪潮中,都把儿童阅读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来实施。在美国,美国前总统克林顿依据相关研究指出:小学三年级之前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这是未来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美国教育部曾陆续提出“挑战美国阅读”、“卓越阅读方案”。布什总统上任后,提出“不让任何一个孩子落在后面”的教育改革方案,并且将“阅读优先”作为政策主轴,拨款五十亿美元,希望在五年内,让美国所有学童在小学三年级以前具备基本阅读能力。在日本,文部省把2000年定为“儿童阅读年”,拨款资助民间团体举办为儿童说故事活动,并充实学校图书。2001年底,日本颁布儿童阅读推进法,指定每年的4月23日为儿童阅读日。在中国台湾地区,90年代后开始推行故事

关于儿童的短文

妈妈活动,请一些妈妈到幼儿园给孩子讲故事、读图画书。随后,政府机关开始介入,1996年提出“书香满宝岛”活动,2000年也定为“儿童阅读年”。目前台湾有大大小小的读书会三千多个,阅读运动蔚然成风。

如果您还觉得这些理论有些“唱高调”的话,我想用美国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关于阅读的定律来说明阅读的重要性,这个定律显得简单而实在:

1.你读得越多,你就知道得越多;

2.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

3.你越聪明,你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就越长;

4.你学习的时间越长,你获得的文凭就越多、越高;

5.你获得的文凭越多、越高,你工作的时间就越长;

6.你工作的时间越长,你赚的钱就越多。

的确,在竞争激烈的未来社会中,生存能力是父母要为孩子考虑的第一要素。那些认为阅读耽误学习时间的大人们,需要反思一下。

关于阅读的一些建议

以下这些建议是分别针对家长、老师和孩子说的。限于篇幅,介绍的方法挂一漏万,只是作为引子,希冀爱书人在遨游中自成一番本领。

亲子阅读──共享温馨好时光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和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 史翠克兰 吉利兰,《阅读的妈妈》

孩子小的时候,总会缠着您讲故事,进入学校以后,您却主动把这个权利交给学校了。但是,家庭永远是最重要的阅读场所,孩子阅读能力的提高您不要全交给学校,因为,教师面对的很多学生,而你和孩子却是一对一。每天抽一点时间陪孩子阅读是很美好的事情,国际上提倡的“亲子阅读”是注意到陪孩子阅读不光是书本的交流,更是感情的交流。

父母买回书后,可以有意识地放在孩子的房间,并让他们自己选择要看的书。每天抽1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孩子阅读,不布置任何阅读要求,时间可以安排在睡觉前,因为孩子不必为了阅读放弃任何活动。借助拼音,孩子一般都能自己阅读,但他们常会有一些不懂的词句,家长可以做适当的指导。

另外一种方法是直接读给孩子听。儿童心理学表明,儿童通过“听”理解文学的能力超过“看”理解文学的能力,这种方式对丰富孩子的词汇和言语也大有好处。父母读的时候,最好能浏览一下大致情节,尽量读出语气的轻重缓急。一些短篇作品可以每天读一篇,长篇作品你要选择好“临界点”,最好是有悬念的地方。

陪孩子阅读最好形成规律,但并不意味着必须固定,重要的是不要让孩子觉得这是临睡前的一门“必修课”。

或许你买给孩子的这套书,孩子根本不喜欢,你也不要强迫他阅读,而要积极地鼓励,你可以说:“我最近看了一本特别棒的书,它讲的是..”也可以在通过改编的电视和电影激发孩子的兴趣,告诉他:“书中有好多故事电影和电视里都没有,书比它们还要好看??”

关于儿童的短文篇三:关于一篇教育孩子的文章

关于一篇教育孩子的文章

信息发布时间: 2009年11月25日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人投地,本是天下做父母的共同期盼,但现实生活中事与愿违的例子枚不胜举。怎样才能爱的得法,爱得恰到好处?以下四条教育法则供你参考。

1、鱼缸法则

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金鱼生长。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原来三寸的金鱼可以长到一尺。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而父母的保护就像鱼缸一样,孩子在父母的鱼缸中永远难以长成大鱼。要想孩子健康强壮的成长,一定要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而不让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鱼缸”。随着社会进步,知识的日益增加,父母应该克制自己的想法和冲动,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2、狼性法则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他们不会将任何事物当成理所当然,而倾向于亲身研究和体验,大自然的神迷和新奇永远令狼惊异。狼总是会有对周围环境产生兴趣,因而它们能不断在环境中发现食物,了解危险,从而有力的生存下来。

因此,要培养孩子超强的学习能力,一定要培养孩子对于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仔细观察生活,用兴趣来作为他学习的老师。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就能不断对工作有新创见和新灵感。

3、南风效应

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强烈,行人只

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

南风效应告诉人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样如此,那些一味批评自己孩子的父母,最终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听不进他们的话。每个孩子都可能犯错误,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体谅孩子的同时,从自身入手做好修养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4、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是美国心理学家,1966年他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试验。他在一个班上进行测验结束后将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单交给了校长。校长将这份名单交给了这个班的班主任。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同学成绩提高的秘诀很简单,因为老师更多的关注了他们。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父母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的去爱护、期望和珍惜这些孩子。

孩子的成长方向取决于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简单的说,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你是这样批评孩子的吗?

1.低声:

父母应以低于平常说话的声音批评孩子,“低而有力”的声音,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也容易使孩子注意倾听你说的话,这种低声的“冷处理”,往往比大声训斥的效果要好。

2.沉默:

孩子一旦做错了事,总担心父母会责备他,如果正如他所想的,孩子反而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对批评和自己所犯的过错也就不以为然了。相反,如果父母保持沉默,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会感到“不自在”,进而反省自己的错误。

3.暗示:

孩子犯有过失,如果父母能心平气和地启发孩子,不直接批评他的过失,孩子会很快明白父母的用意,愿意接受父母的批评和教育,而且这样做也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4.引导:

当孩子惹了麻烦遭到父母的责骂时,往往会把责任推到他人身上,此时回敬他一句“如果你是那个人,你会怎么解释?”,这就会使孩子思考:如果自己是别人,该说些什么?这会使大部分孩子发现自己也有过错,并会促使他反省自己,把所有责任嫁祸他人是错误的。

5.适时:

幼儿的时间观念比较差,又天性好玩,注意力易分散,刚犯的错误转眼就忘了。因此,父母批评孩子要趁热打铁,不能拖拉,否则,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作用。

三、美国孩子教育成长的启示

长期以来,中国孩子接受的是灌输教育,考试中国孩子胜过美国孩子,但美国孩子动手或研究能力往往比中国孩子强。

1.美国孩子是在无忧无虑中长大的

孩子小的时候功课很少,回家主要是以玩为主,到了该上大学之时,也不必像国内高中生那样必须走那道高考独木桥,美国孩子要想上大学只需凭学校的积点、老师的推荐以及社会活动的表现,就可申请大学。

录不录取,全凭大学对人才的需要。孩子用不着为上大学而担心,因为这所大学不录取,那所大学也能录取。美国孩子的成长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事实是美国父母在如何让孩子尽早具有独立性和智力的潜质开发方面独具匠心,下了很大的功夫。有人说中国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国孩子则是爬大的,这种说法一点也不为过。在美国无论在哪里,都可看到蹒跚学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会主动跑上前去,弯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声起来,小孩看到没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来,除非摔得个头破血流。无论在公园里,还是在街头抑或是飞机的过道上,都可以看到小孩在前面摇摇晃晃地走,父母在后跟着跑的惊险镜头。

2.美国父母十分注意与孩子的交流

当孩子呱呱落地时,做父母的就试着与呀呀学语的孩子交流,将父母的感情传给孩子。美国报章,有鼓励父母与孩子交流的文章,称美国的父母已达成共识,想要培育出一个聪明可爱的孩子,首先应学会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和宝宝交流。父母不用担心这种交流会变成单方面的意愿,因为宝宝一出生就有了与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愿意和你们交往。

妈妈是宝宝第一个和接触时间最多的交流对象,母子间目光相互注视就是交往的开端。母亲还可利用一切机会与宝宝交流,如:喂奶、换尿布或抱宝宝之际都会和他说话,并展出微笑的面容,说一些诸如“看看妈妈”“宝宝真乖”等亲密的话语。如果宝宝在吃奶时听那些话,就会减慢甚至停止吸吮的速度,说明宝宝在听妈妈讲话。

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样化的,除了和宝宝“交谈”,还可以和宝宝逗乐,比如摸摸宝宝的头、轻轻挠宝宝的小肚皮,以引起宝宝的注意,并逗引他微笑。当婴儿微笑时,要给予夸奖,更别忘了妈妈那轻轻一吻也是给宝宝的美好奖励。

利用一切机会和宝宝交往,让孩子在和父母的交往中辨别不同人的人声、语境,认识不同人的脸、不同表情,维持愉快的情绪。平常注重与孩子进行交流,对孩子有问必答,同时母亲也像一个循循诱导的教师一

样,与孩子促膝谈心,非常平等,尊重彼此,没有凌驾于孩子头上的架势。笔者认为,美国孩子为何长大上大学后独立性强、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塑性大,这与父母对幼儿的语言开发是分不开的。

3.美国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据介绍,美国孩子很小就与父母分开住,孩子单独睡一个房间。当然也会有孩子怕寂寞,这也好办,就让他从小与小狗为伍。无怪当小狗失踪或去世时,很多孩子都哭得悲痛欲绝,因为孩子与狗的感情胜过了父母!孩子到了18岁时,就得自己挣钱解决生计,这倒不是父母没钱,而是让孩子自己挣钱早日独立。美国孩子从小就经常听到父母的口头禅:“自己照顾好自己”、“让你的生活明天变得更美好”。美国父母是这样看的,让孩子自己挣钱,是让孩子知道挣钱的辛苦和不易,以及挣钱的价值。

上大学后,孩子就可申领信用卡,这是学会理财的第一步,支付账单,如果不及时付账单,个人信誉就有污渍,以后就会遇到许多麻烦。在临近大学毕业时,汽车销售商就会到学校推销汽车。孩子租车后,开始自己租公寓,打零工,不过这时孩子还没有固定工作,买大件得有人给你担保,让你知道这钱不是白挣的。毕业后可以找到固定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流逝,收入增长,就会买房子、汽车,以及进一步改善生活,这种体制可以让孩子尽早地适应社会独立的生活。

这种培养孩子成才的体制,对中国父母培养孩子不妨是一个良好的借鉴。

相关热词搜索:短文 儿童 儿童朗诵短文 儿童短文故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