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间的跨文化理解】 跨文化交流英语作文300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中日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可忽视      在日本人和中国人的脑海中,对于“异文化”的第一反应就是西方文化,两国的异文化研究通常会将焦点集中到西方各国的文化上。中日两国使用同样的汉字,所以人们往往认为同一汉字表达的是相同的意义,两国的价值观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也应该基本一致。在与西方文明的对比中,中日两国更容易看到彼此之间所谓“同文同种”的共通性,而忽视差异性。然而“同文”并不意味着“同义”,双方对于“爱国心”一词的理解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中国这是褒义词,而在日本却是贬义词。日本国民认为,当年就是因为受到“爱国心”的蛊惑,他们才卷入那场可怕的战争。可见,汉字的意义随着历史的变迁,已被中日两国各自赋予了不同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标准。“同文”的现实容易衍生出“彼此早已相互了解”的观念。这种观念虽然在某些时候有助于相互理解,但往往也会导致双方都先入为主地认为自己很了解对方,反而成为产生误解的根源。
  中国人认为同为儒教文化圈的日本也接受了中国的伦理道德,日本也因其所接受的中国古典教养要远远多于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而自认为很了解中国。然而事实上,这终究只是表面上的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直到今天,人们仍未充分认识到将中日两国作为“异文化”来进行比较研究的重要意义。其实,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中日两国在相互认识对方当代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排除“同文同种”这种先入为主的成见。
  
  对彼此文化缺乏理解导致摩擦
  
  虽然当代中国社会与自古以来的传统教养体系已不可同日而语,中国的日本观、世界观也已融入到全球化的大潮中,但我们仍有必要以当代中国独有的国情为出发点,尝试着用“异文化”的视角来分析中日两国间的小摩擦。
  2003年10月29日,在中国西安的西北大学文化节上,日本留学生们表演的“猥亵小品”被认为是“对中国的侮辱”,激起了中国学生的愤怒,并引发抗议活动。翌日,普通市民也参与到抗议活动中,举行了一系列示威游行和集会活动,并最终演变成为一场袭击日本料理店的骚乱。
  在日本,裸祭活动十分普遍。JTB发行的日本各地“节日祭典日历”上所列举的节日祭典活动中,典型的裸祭活动多到30余种。对于日本人而言。祭典活动是人们在内心深处对降临凡间的神灵进行虔诚膜拜的仪式,也是人与神灵进行交流的场所。由于祭典活动中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坦诚地祭奉神明,参加者必须满怀虔诚投入其中,因此也就不会对裸体姿势感到异样。日本《古事记》中最有名的神话之一,就是神话时代,在天照大神隐修的高天原岩洞前,在八百万天神的注视下,天钿女命赤裸身体,翩翩起舞的故事。这个神话说明,裸体舞蹈从远古时代开始就已经渗透进入日本人的生活之中。
  在中国,从来就没有出现过任何裸祭活动。由于自古以来,祭典活动中都贯穿着儒家伦理所崇尚的“礼”,因此,祭典活动成为社会规范的一种实践,通过祭祀服装用具的样式和颜色将人和物的等级高下严格区分开来。今天的人们依然能够从“三礼”即《札记》、《周记》、《仪礼》等儒家经典中感受到当年祭典活动的庄严肃穆。祭典活动作为政治活动的重要补充,其目的在于彰显神圣性和权威性。因此,在祭典活动中首先必须“整衣敛容”,务必保持衣着整洁,姿容得体。在禁欲主义盛行,就连着装都受到严格规制的社会中,裸祭是无法想象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要求社会和国民摈弃旧习,树立符合社会主义理念的道德体系。在推动男女平等的同时,进一步强化了道德廉耻意识。猥亵的言行毫无疑问属于批判的对象。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羞于在公共场所或集会场合表现性爱,新中国成立后涉及性方面的言行更是在公共场合绝迹。
  始于1966年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压抑的时期。当时的中国在文化上实行闭关锁国,传统祭典活动被认定为封建迷信而遭到禁止,甚至还实施过禁书令。以裸体艺术为首,任何涉及性方面的表现形式都被作为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而遭到彻底清除。这种扭曲人性的悲惨时代所造成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例如,1980年,上海芭蕾舞学校在湖南省进行舞台演出时,男演员的白色紧身裤就给台下观众带来了很大震惊。芭蕾服装实际上是极为普通的一种舞台服装,但是当时的中国普通民众却将芭蕾服装联想成为“近乎裸体”的内衣,从而将其视作“猥亵”行为。当时,怒不可遏的观众在落幕后立即拍案而起,高声抗议道:“这幅丑态还敢在舞台上丢人现眼,简直是不知羞耻。如果这就是所谓的芭蕾,那么我们中国人是绝不会接受的。”
  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入了多样化的时代,人们的思维方式随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裸体摄影展得以举办,前来参观的人们排起长队,场面热闹非凡。介绍日中两国的浮世绘(春宫画、油画),并对性文化的重要性加以阐述的彩页图书――《浮世与春梦――中国和日本的性文化比较》(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年版)也得以出版发行。
  在西安西北大学发生的“猥亵小品事件”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日两国都还没有学会将对方文化视作“异文化”来处理而产生的。今天的中国,正处于瞬息万变的时代,各种价值观令人眼花缭乱。相信总会有一天,当人们再次回顾起所谓的“猥亵小品事件”时,终能以成熟的心态,将其作为在学习与“异文化”打交道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而付之一笑。
  
  通过比较文化研究增进了解消弭隔阂
  
  惟有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邻国,才能认清其真实面貌。中日两国虽自古以来共同接受着汉字圈的教养体系,但二战结束以来,双方均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中国近20年来,通过不断向外国学习,在思想行为模式上已发生了显著变化。因此,当代的日本和中国都有必要以自身独有的国情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并调整固有的相互认识,并不断推进双方面向新时代的相互理解。中日双方都必须将西安“猥亵小品事件”作为文化差异的典型案例,从中总结吸取深刻教训。
  我们应该看到,中日两国国民间相互认识的错位现象是存在的。当代日本人无法理解浸润着儒家精髓的中国文化核心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而当代中国人也很难觉察到从小接受西式教育的日本人其实在内心深处仍保留着日本文化所特有的“闲寂”和“恬淡”的一面。这就造成了中日两国国民间欠缺相互将对方视作“异文化”从而促进相互理解的基础条件。
  让我们来考察一下在日本具有普遍性的中国观。在日本,将中国视作一个落后国家的认识依然根深蒂固。甚至还有相当多的日本人认为,现在仍然可以用本欧美为所有价值的标准的思维模式来看待中国近年来所发生的变化。而事实上,中国已经在精神文化领域摆脱了封建思想和教条主义的枷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结构性变化。
  日本有关中国的教育,除中文之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也都很充实。但是这些教育往往停留在介绍常识的层面上。而对于中国留学生以及希望赴日工作、居住的人们来说,最需要了解掌握的则是中日两国在价值观、生活文化等方面存在的深层差异。
  中日两国国民间相互认识的错位,在社会构造、文化基础、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行为模式等各个领域随处可见。这种错位往往成为相互理解的障碍,而要打破这些无意识的障碍,就需要灵活运用比较文化的方法。将中日两国作为“异文化”进行比较的视角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关注中日两国文化的异质性,进一步推进比较文化的研究已成为当务之急。
  19世纪末,诞生于法国文学领域的比较论进入日本。当时,刚刚接触到近代西方文明的日本将比较文化研究视作一门基于西方价值观的学科。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价值观成为一切领域的唯一标准。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的上世纪80年代,随着相对主义的“解禁”,多元化的价值观和理论才得以传播。近30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研究者开始探索着去摆脱、超越固有的以国家为单位的研究框架。这股全新的浪潮逐步改变着中日两国的自我认识和相互认识,为新世纪的日本研究带来了澎湃的活力。尽管1949年以后的现代中国在引入比较文化研究的时间上较日本要晚许多,但如今中国在比较教育学、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比较心理学、比较神话学、比较文法、比较文化等领域的研究正在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
  比较文化是将“自画像”与“他画像”进行相互对比,并从中挖掘认识的深度,拓展思考的广度。在相互比较中进行文化研究和交流能够让人学会谦虚,从而推进彼此相互借鉴、相互学习。而“国际日本学研究”的确立,也需要人们对中日比较文化研究给予更多的热情和关心。
  
  责编 周效里

相关热词搜索:中日 跨文化 理解 中日之间的跨文化理解 中韩文化交流 中日文化差异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