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余杂谈:编辑=双面人 高铭的书是假的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十多年前刚入这行不久,在一本编辑专业书上看到这么句话:“编辑要扮演双面人。”乍看之下吃惊不小:怎么,难道做编辑就得油滑世故两面三刀吗?这可是和本人的人生信条大相径庭啊!再看后面的解释――“在面对作者的时候,代表出版社;在面对出版社的时候,又代表作者”,才安下心来,原来人家在讲编辑的功能,编辑在出版业中所扮演的角色。
  简简单单一句话,说起来很容易,做起来却绝非轻而易举。扮演“双面人”十多年,若说有点滴认识,那就是:做编辑,非但不能油滑世故,恰恰相反,要拿出十分的诚意和敬业精神来对待这个职业。
  
  定位:认识自己
  
  因为在杂志社工作,面对作者的时候,我要代表的不是出版社,而是一本杂志。
  那首先就要了解自己所代表的这本杂志:它是办给谁看的?它要为自己的目标读者提供什么内容?另外,一本成熟的杂志就像一个已经发育完全的人,会有自己独特的音容笑貌,仪态气质,衣着打扮――就是说,除了?容而外,它的行文风格,它的图片选择,它的版式设计等等,都要符合它的定位,和它的内容表里如一。
  此外,就像美人看久了也会“审美疲劳”,杂志的内容和形式还得时常变化,不断给熟悉它的读者带来惊喜;可是同时,它又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不能变得面目全非,把老读者给吓跑。
  所以,正如人类在认知外部世界方面已经把触角伸到无穷远而对于自身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一样,作为一个编辑,认识自己所代表的杂志也是最基本又最困难的任务。只有完成了这个任务,你才能为杂志策划或发现最适合展现刊物个性的选题,并为杂志找到最合适的作者。
  
  约稿:真诚待人
  
  尽管有杂志倡导采编合一,让自己的编辑采写所有的文章,但大部分杂志的编辑还不能包打天下,必须向作者约稿。特别是画报这种以图片见长的杂志――图片是不可能向壁虚构的,要获得图片,必须“到位”――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特定的事件发生时,摄影者必须在场,而杂志社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让自己的摄影记者“化身千亿”,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所以约稿就更成为编辑的必修课。
  那么,怎样才能约到优质的稿件?在我看来,诚意是最重要的。编辑要真心实意地欣赏作者的才华,尊重作者的劳动,真心实意地和作者交朋友。
  记得我接触的第一个摄影家,上来就没给我好脸色。听说我要约稿,他愤愤道:“先让某某把我的片子退回来再说!”原来曾有我的前辈拿了他的反转片,结果片子迟迟不见发表不说,退稿的事情也如泥牛入海,说着说着就没了踪影。我赶紧替我从没见过面的前辈道歉,然后一再郑重承诺:“一定不会弄丢、划坏片子,用毕一定完壁归赵!”他将信将疑地让我打了借条,借给我一些片子。而我则完完全全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以后,只要我找他,他从无二话,连反转片的原片都放心给我去用。
  我就这样学会了认真对待摄影作品:作者为之付出了劳动、心血,不弄丢弄坏片子,是对他们最起码的尊重;用完之后,还要及时退稿――反转片的原片如果?失,那个瞬间就再也无法找回,即使是拷贝片或者负片,也有它们的制作成本,完好无损地退给作者,是对他们财产的尊重。当了若干年图片编辑之后,某次搬家整理东西,我发现自己的柜子里几乎没压一张片子,这不能不让我骄傲。
  因为我抱着这样的态度,原来冷面相对的摄影家变成了好朋友,对我有求必应;如果手里没有我要的片子,他还会把他的朋友介绍给我――就这样,我认识了一批摄影师,其中不乏名家高手,稿源的数量质量都有了一定的保证。
  说起来,“用毕退稿”还是比较容易的,只要负责任就能做到;更难的是,好不容易约束的稿子不符合刊物用稿标准或者总编辑意图,你不得不演黑脸,做恶人,退稿给作者。这时候,更得用十二分的诚意去打动作者。让他心服口服,不至于对杂志心生怨尤。有一次我通过朋友约了一个摄影师的一组照片,稿子在上司那里大受赞赏,被排在重要位置,给足了页码,不幸的是,在最后关头竟然被总编辑枪毙了!我写了一封退稿信给作者,表达歉意,解释原因。短短一页多纸的信,我费了整整一天的工夫,字斟句酌。结果那个作者看了信马上打电话来安慰我,从此我们也成了朋友。
  
  编辑:精诚敬业
  
  在我看来,编辑的首要任务,是恰如其分地编辑作品,让作者的才华得到最充分的表现,并对作品最终呈现的效果负责。为此,既要练就“火眼金睛”,追求百分之百的精确,又要杂学旁收,做个“知道分子”。
  当我们编辑文字的时候,不仅文章的起承转合篇章结构需要认真审视,动刀动尺加以剪裁,一些技术性的细节也要留意,诸如语病、错别字,不符合标准的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等,都不能放过。说句题外话:这些年做编辑,我养成了职业病,看不得盗版书――可能扫描还原技术还不过关吧,盗版书里总免不了形近的错字,而我即使一目十行地看,错字也会十分刺眼地跳出来,让我看见一个就别扭好半天。没辙,只好不看。
  但是做编辑,又不能钻牛角尖,专攻某一术业,与杂志编辑相关的东西都得略知一二。比如对图片,即使不是学摄影的,光圈、快门、焦距,用光、构图、色彩,像素、格式……这些基本概念也不能一片茫然,否则怎么可能在同一主题动辄成百上千的图片中选出合用的几张十几张?又比如版式设计,即使不是专业人员,对排版效果也不能全无感觉――把一堆图片和文字丢给美编,任由他去发挥,说得好听一点是尊重美编的创作自由,说得难听一点就是不负责任。
  有时听到新进来的年轻编辑说,“我不是学美术的,又不懂设计,不会操作苹果电脑,干嘛让我去盯设计?”我真想跟他说,这可是你的福气啊!我刚做编辑的时候,把文章、图片、图片说明交给编辑部主任,一篇稿子就算完事大吉。设计有专门的美编室,设计完了有领导把关,根本没有编辑过问的份儿。等到几个月后杂志印出来,有时看到设计效果和自己的编辑意图南辕北辙,真是欲哭无泪!而现在,感谢电脑和网络技术,我们终于可以去“盯”设计,亲眼看着自己提供的原料在设计师手里变成完整的作品。对于杂志,特别是以图为主的画报来说,每个对开的版面,几个相邻版面构成的一篇稿件,乃至于从封面到封底全部版面构成的一本杂志,都应该是一件完整的视觉作品,而不应只是图片和文字的随意堆砌。
  不过,“盯设计”是个容易引起误解的省事的说法,其实,它的本意并不是让我们全程“看着”设计师,甚至越俎代庖,替美编做设计,而是要求我们和设计师充分沟通,让设计师,了解编辑意图,对设计初稿把关并提出修改意见。当然,遇到设计师才思枯竭的时候,也不妨当当“臭皮匠”,给他出些点子。
  对于编辑来说,“不懂”、“不会”都不是理由,毕竟,我们是最了解作者、最明白编辑思路的人,也是要对编辑成品的效果负责的人――这时候我们的“双面”同时上演,对稿件的编辑效果负责,不仅是要对得起作者,更是要对得起杂志。我想,只要保持着开放的头脑和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一些图片的基本知识,培养对设计的基本感觉,应该不是什么难事吧。
  但平心而论,如果不是很敬业的人,未必做得到。就像一位资深同行说的,“你必须热爱编辑工作,才能当编辑,”我想他的意思,是当个好编辑。
  
  责编 张玉宁

相关热词搜索:杂谈 编辑 编余杂谈:编辑=双面人 编余杂谈编辑双面人 编余杂谈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