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政协【政协给了我们这样的视角】

发布时间:2020-02-17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编者按:又是一年一度“两会”时,每到这个时候,普通民众会关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话题,中国媒体会捕捉、解读“两会”释放出的新信息以及反映社会变革的新气象,而外国媒体也会通过契机寻找新闻源,让他们本国的政府和民众了解中国政治生活的动态。
  那些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参政议政的?我们外宣工作者该如何向世界解读:我们的政协委员不是摆设,他们是在切实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为此,两会前夕,《对外传播》记者分别采访了几位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
  
  陶斯亮:要把政协的变化告诉外国议会
  
  
  中国市长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陶斯亮,担任全国政协委员以来,一直积极投身社会活动,关注社会上发生的各种事情,对许多问题有着自己独到而深刻的看法。她“成立国家民意调查机构的建议”、“关于在部分小城市开展市长直选(试点)的建议”以及“市长须任满一届以免助长跑官卖官之风的建议”的提案,不仅得到与会委员的认可,更被评为优秀提案。谈到政协在中国民主建设中的作用,她说――
  
  其实有时候不能怪外国对我们的两会制度不了解,即使在国内某些人中也存有不同程度的误解。记得我刚当上政协委员的时候,有老朋友给我发信息说“祝贺你当上中国最大花瓶中的一朵花儿。”
  那时对政协委员到底在中国政治生活中能起什么作用,认识并不充分。直到参加了政协多次会议和活动后,我体会政协在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委员有提案权,这赋予了政协很大的功能。
  如果说,现在的政协与30年前的政协有哪些不同,我认为最核心的问题是有了提案权。别小看这提案,它有一系列功能和作用:参政议政、民主协商和民主监督,现在前两项功能发挥得很好,监督功能还不够。
  第二,我体会,政协是最发扬民主的地方。大家在其中敢讲真话,反映了各个界别(各阶层、各领域政协委员)的意见。
  前段时间有人提出要特别重视网络上民意的表达。我认为不妥。网络是可以重视的,但那里很大一部分民意不是理性的表达,有时甚至是偏颇的。我曾提出“建立民主调查中心”的提案,希望这种民意表达能对我们的外交政策、对台事务、涉藏问题的决策有所帮助。我的这个提案引起了政协的重视。国家统计局一共挑选了3个提案,我的提案被列为其中。统计局积极派人与我联系,还要一起组织调研组。我认为民众对国家问题的看法意见,属于政治层面。相关部门反映问题迅速,说明我们意见表达的渠道是畅通的。
  除了“成立国家民意调查机构的建议”提案外,我看到市长任满一届的不到20%,最短的任期两个月就调动了。这给当地政府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损失,同时也助长了“跑官”、“卖官”不良风气的形成。我的建议是,市长都是从实践中摸爬滚打上来的,他们是城市的管理者,干好了,百姓满意了,可以直接升到重要的岗位上。
  我的这个提案递交后,政协的领导说:“陶斯亮啊,我们考虑来考虑去,你提的问题虽尖锐,但角度是好的,是想让腐败不蔓延,是为了让政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在这种宽松的民主气氛中,大家都愿意讲心里话。比如其他党派人士的发言很有水平和见地,委员们报以的掌声达36次之多。因为人家的发言一看就是做了充分的调查研究,体现了很强的参政议政能力。
  今天的政协委员无论是在结构组成上,在知识水平上,还是在年龄上都呈现出了新的特点,他们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整体素质高,年龄比例合理,充分体现了知识化、年轻化的特点。希望能把这些告诉外国议会,让他们对中国政协的变化有所了解和关注。从全国范围看,中国现在的干部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的趋势明显,60后、70后的城市管理者已成长起来。我们与外国市长见面时,很多市长都可以直接用英语同外国市长对话交流。
  第三,政治协商是个好办法。我认为世界民主形式是多样的,议会选举是民主,我们的政治协商更是高一层次的民主。世界上的重大事件多了,哪一次是靠投票解决的?全国人大的选举和政协的政治协商都很重要,这两种民主形式我们都需要。比如,像汶川大地震后的全国哀悼日不就是知识分子提出后讨论通过的吗?
  外国人老认为我们是一党“专政”,我们要向世界讲清楚,中国有8个党派,大家要在一起协商制定国策。而且中国领导人是有任期的,任期内又是集体领导,不是个人独裁,没有搞个人崇拜,这个党是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自己的。
  现在外国对中国还有一些奇怪的看法,我认为,第一,他们对中国缺乏了解;第二,他们就是要戴着有色眼镜故意误解;第三,中国模式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他们有不安全感。我曾对外国人说,你们的人权是体现在想批评谁就批评谁的自由上,我们中国人首要解决的生存权的问题,是如何使那些尚处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吃饱穿暖受到良好的教育。
  原来有人说中国不民主,我还不知如何回答,当了政协委员,我却对中国式的民主有深切的体会并对此肯定。
  
  杨力舟:要充分对外介绍委员献计献策的提案
  
  全国政协委员杨力舟是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也是新中国第二任中国美术馆馆长。连续两届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使他亲身感受到:委员们参政议政的水平和责任意识都很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他建议,媒体要充分对外介绍委员为国家献计献策的那些提案。他认为,讲出这些议案背后的故事,就能从一个方面证明全国政协在中国民主进程中发挥的作用。他说――
  
  我当了两届全国政协委员。在这段时期,我们见证了中国民主政治的不断进步。
  在会上,很多政协委员争相去作大会发言。观点常常都是有理有据很精辟,有些委员的提案也具有很高的水平,一看就知道他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了解民意体察社情,是花了大量功夫精心准备的。
  我记得中国文物局的局长一次就提交了20几个提案,都是有关文物保护、科学管理、加大投入宏扬民族精神的建议和措施,而且每个提案都有很实在的内容。我们文史界的委员们很赞成他的意见,纷纷在他的提案上签名给予支持。还有一些经济界人士和作家的提案都被评为优秀提案,他们关心国计民生更深入,思考问题更有见地。
  政协提案是我们政协委员就国家大政方针或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的平台,是体现民主的有力载体,也是委员们履行职责的最好方式。有很多提案反映的问题是大家的共识,所以一个好的重要的提案经常获得许多委员的签名。其实提案可以由政协委员以个人名义提出,但联合签名或以团体的名义提出,分量会更重些。
  全国政协委员会对提案的提出都很重视,一般都持认真而慎重的态度,这是因为提案办理的专门机构会让提案件件有着落,案案有答复,有些还能很快看到改进问题的积极效果。
  以2007年委员提出的《关于规范英文路牌的提案》为例。这个提案与中国作为一个开放大国的形象有关。国家民政部很快给予答复,并表示要对国家标准与现行法规相抵触的地方给予协调。结果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此问题就已有了改进。
  还有委员从环境保护出发,提出了《关于国家统一手机电源充电器接口的提案》,对他的提案我们很多委员都赞成。每换一部手机就要买一个充电器,一年要造成多大的资源浪费。这个提案递交后,得到国家信息产业部的高度肯定。信息产业部针对提案详细介绍了中国在相关科研方面的进展及国家新标准。提案建议和答复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沟通渠道。
  在政协有个要求,这就是你不仅能提出意见,还要拿出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这反映出中央政府确实在为国家的发展集中大家的智慧。我认为,如果让外国人了解到这些提案背后生动的故事,他们就会对我们的民主政治多一个很重要的认识角度。
  当然,有的大会发言,委员们听后也会提出不同意见或发表尖锐批评。比如山东地方领导在十一届一次会议上的发言中提出,要建一个巨大的以纪念孔子名义的所谓最能代表国家形象的城区建筑工程,并呼吁全国给予支持。这个提议遭遇100多人的反对和强烈质疑。政协委员的反对使这项劳民伤财的工程被遏止。与此同理,重庆三峡的一个耗资3500万元标志性建筑已经建成,在“两会”代表与委员们的反对下最近已被炸掉。
  政协提案委员会专门研究这些提案,每个提案都按程序落实到位,件件有答复,多数建议都有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操作性较强,采纳后确实对政府工作有改进,我们这些委员感觉自己起到了参政议政的作用。
  作为政协委员,一般来说,每个人所处的岗位不同,从事的工作与专业不同,但是都会有一种责任意识,忧国忧民的意识,我们都在积极地为国家建设献计献策,我们的提案影响着国家各个领域的发展。这一点应充分对外介绍。
  至于我自己在提案中有哪些亲身感受,我想那是一个角色的设定问题。因为有了这个角色,你参政议政的意识可能会比别人更积极,行使监督权力也更便利。
  
  比如说,无论在国内调研还是在国外出访,我作为政协委员会从这个角度了解民情,调研社会。2006年12月,为完成文化部交付的重大历史题材的创作任务《抗日烽火》,我去山西晋城地区的抗日根据地采风。我们深入到王莽岭大峡谷,顺便参观了郊外的玉皇庙。这座始建于宋代的寺庙里珍藏着道教艺术的泥塑精品。原本有彩色泥塑118尊,因历代保管不善,现仅存50尊,且前两年还发生了盗窃案。
  如果你不是政协委员,你会感到投诉无门。我很快向政协全国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山西晋城玉皇庙国家级文物被盗案的提案》,建议国家文物局深入调查,敦促山西省有关部门对该案限期侦破,使文物回归;建议追究主管者责任,提高各级领导与管理人员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意识;针对古代彩塑艺术品保护不利――就山西省而言,现存泥塑自唐宋元明清各代计9000余尊,缺乏专业修护人才,建议各中等、高等艺术院校培养民间彩塑保护人才;同时,相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专家和民间艺人的作用,培训现有管理人员。这个提案的前两项建议已得到落实。
  还有,出访途中,我们在中国驻外使馆和各大宾馆看到了齐白石、张大千、吴作人和潘天寿等前辈大师的作品,发挥了宣传中国文化的作用,但是也需要加以管理。于是,我写提案建议国家对这类文物进行调查,组织鉴定,整理资源,收为国有,由国家美术馆或博物馆统一保管。
  上面讲的是众多提案中的几个例子,这只反映了某些方面的问题。全国有那么多的政协委员上交的提案成百上千,件件都有答复,而且这些提案还都有回访,提出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都能得到解决。
  一个提案,一个故事,提案背后有政协委员付出的努力,也反映了政府倾听民意的热望。同时,关于提案的回访追踪也体现了全国政协委员与政府互动的良性循环。
  我们应当把委员们的努力告诉外界,也要让大家看到中国政府的民主作风越来越求实,其工作正在更大范围内取得人民群众的满意和支持。
  
  马振岗:建议多引荐外国记者与代表委员直接对话
  
  国际上有一种习惯的做法,一个人一旦当过大使,不管今后做什么,人们都会尊称其为“大使”。马振岗曾任中国驻英国的大使,还在其他驻外使领馆任过职。现在作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他每年都参加众多的国际交流活动。在漫长的对外工作岁月中,他不仅经历了20世纪末中英关系在发展中的曲曲折折,更见证了中国国家形象在国际上明显而深刻的变化。新华网曾对他以及另一位专家做了独家专访――马振岗、冯仲平谈“布朗时代”。前不久,新华网又在温家宝总理访欧结束前夕就中欧关系专访了他。
  作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和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马大使特别谈到外国人其实还很不了解我们的“两会”制度是怎么一回事,他说――
  
  正如你们所说,“两会”历来被视为中国人的家里事,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两会”的大门也向世界打开了。2004年,首次允许欧洲议会议员旁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会。其后在2005年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上,北京市政府也邀请了很多驻华使馆的官员、境外媒体记者列席旁听和采访,并及时印发了英文版的《政府工作报告》审议稿。
  去年,外国驻华使节都被邀请到人民大会堂旁听了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内容还翻译成英、法、日等8种语言的大会材料,专门提供给各国驻华使节。
  尽管有了这些措施,外国人对我们的“两会”制度还是很不了解。我和外国人接触中,发现他们对中国的人大和政协一无所知或知之甚少,有不少模糊和错误看法。这非常需要我们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2005年,一个美国国会议员团到政协进行座谈,他们大都是第一次获悉中国有这样一个组织。后来我到美国去,其中几个议员深有体会地说,在政协的座谈收获很大,更多了解了中国的政治制度。东西方研究所是美欧一个颇有影响的研究机构,2007年底在中国开董事会时,曾到全国政协做客,他们对政协的活动非常有兴趣,感觉特别新鲜,认为中国的做法相当不错,是中国式民主的体现。这充分说明,只要工作做到位,做到家,我国的民主制度是能够被国外逐步认识和理解的。
  我认为,在向世界介绍中国“两会”制度建设时,做法上可以开放些,方式上应更灵活些,渠道上更多样些。最重要的是加强与外国的直接接触,“走出去”和“请进来”并举。应当创造更多的条件,让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亲身参政议政的体会,向外国人特别是外国议员、媒体介绍我国的政治民主。这对宣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体制,肯定会产生积极效果。
  政协委员多是各界知名人士、专家和从一线退下来的政府领导干部。他们熟悉情况,掌握知识,富有见解,对国家和人民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政协有团结和民主两大光荣传统,在新时期得到进一步发扬。在政协的会议上,大家对国家发展的各个方面都提出许多积极建议,也能大胆地针砭时弊,对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和政府工作上的不足和缺点提出批评。大家都是畅所欲言,充分体现出政治民主的精神。
  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另一种主要方式就是通过提案。每年会议提案都是几千件,涉及方方面面。这些提案是政协委员经过调查研究和反复思考提出的,意见比较中肯,受到中央和政府部门的重视。
  我担任第十届政协委员时,也提出过一些提案。例如,根据在国外工作的体验,针对我国将举办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世博会的情况,在2003年提出的《关于启动全民社会文明行为普及教育的提案》,受到中央文明办公室的良好评价。后来这方面工作得到很大加强。不管我的提案起了什么作用,我内心都感到很宽慰,觉得自己的想法得到重视。
  我认为,在国际活动中大国公民的形象对我们非常重要。每个人的形象都影响着中国的形象。但损害国家形象的往往是个人的一些不妥当的行为,像有礼貌、讲卫生、言谈举止得体等等。外国人就是透过中国人的个体形象得出对中国的整体印象。
  政协委员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我当时在政协的对外友好组,里面有不少退出一线岗位的外交官和长期从事外事工作的干部,他们会外语,有很丰富的工作经历和经验,擅长与外国媒体打交道,应该想办法发挥这部分委员的作用。
  中国“两会”长期被国外描述为“橡皮图章”、“样子摆设”,但现在“两会”是实实在在发挥着作用的政治形式,标志着我国民主政治的巨大发展。但很多外国人仍然很不了解我国民主的发展进程。现已允许外国人旁听“两会”,这对外国了解“两会”无疑会有帮助。这个口子还可以开得再大一点。
  我注意到,中国的记者大多关心国内的国计民生的事情,而外国记者更关心中国如何做。我建议,“两会”期间多安排一些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接受外国记者采访,也可组织小型的座谈会,为一些有外交经历的代表和委员与外国媒体交流提供方便。这样的交流有助于消除中外记者在新闻报道方面的差距,更有利于外国人对“两会”制度的了解。
  
  侯少文:需要让外国人了解“两会”是世界民主化潮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央党校的教授,侯少文清晰地看到中国民主进程中的艰辛曲折,在网上点击他的名字,一篇篇文章和一本本著述,都可以看到侯少文对各领域的长期关注与研究。
  
  我们很感谢他在谈到民主建设的时候,给了我们这样一个视角和提示,他说:“一个国家需要什么样的民主模式,必须看其是否适合这个国家的国情。”他对此不是大而化之,而是鲜明地提出3个参考值:这个民主模式对经济的作用如何?对社会稳定的作用如何?老百姓的满意度如何?
  他满怀信心地说:“中国人民百年求索的法治理想正在成为生活中的现实。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疆域辽阔而又缺乏民主法制传统的大国实现法治,是开天辟地的伟大事业,必将成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史上的壮丽篇章。”
  随着他的讲述,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两会”与中国民主进程的交接点――
  过去,在一些人眼里,“人大”、“政协”是摆设,是没有实权的“橡皮图章”,这种状况很久以来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以至于何时发生的变化人们已找不到源头了。
  其实这种变化是有标志性的起点的。
  从人大来说,它得以长足发展的一个关键性举措,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中,人大制度建设得到了势所必然的加强。1979年7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修宪决定,县和县以上地方各级人大设立常委会。在此之前,地方人大受到组织载体的限制没有常委会,人大工作就难以经常化、制度化。在这之后,地方人大常委会这一机构的设立,对地方人大发挥作用起了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1982年12月,五届人大五次会议,根据新颁布的宪法,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部分立法权,这在人大制度史上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如果没有这一条规定,我们能够取得今天这样丰硕的立法成绩吗?因此,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用的日益彰显,是同它职权的扩大有着密切的逻辑关系的。
  全国政协委员参政议政能力的显现也是有标志性的节点的。
  1989年底《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的下发和执行,就可以视为我国政党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前,邓小平就提出,“可以组织一个专门小组(成员要有民主党派的),专门拟定民主党派成员参政和履行监督职责的方案,并在一年内完成,明年开始实行”。最重要的是要解决对民主党派性质、地位的定位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多党合作的问题就永远解决不好。如果始终不把民主党派的成员当作社会主义的重要动力,而把他们算在革命对象的范畴内,他们的参政议政热情就决不会释放出来。《意见》明确指出,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这一论断,破除了人们对民主党派思想认识上的一个长期禁锢,开辟了多党合作的坦途。
  从全国政协会议可以看到,很多委员积极参政议政的热情高,水平也高。大家都会感到政协的工作是与人大同步向前走的。从制度建设上也可以看出来这种关系:每年人大召开之前,政协先召开;人大的重要会议,政协委员列席。无论是人大还是政协的开幕式、闭幕式,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会出席,由此看到党和国家对“两会”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视程度。用政治学的术语讲,这种做法实际就是一种宪法惯例。
  我一直主张一个国家的民主模式必须适合这个国家的国情。是否适合国情是有判断标准的,这就是这个民主模式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如何?对社会稳定的作用如何?老百姓的满意度如何?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保持长期稳定、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现状和基本面,已经对此做出了判断。
  至于说到媒体应如何向世界讲述我们的“两会”变化与民主进程的关系,我认为,这几年媒体的传播、监督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前两年报道有的政协委员缺席会议的情况,就引起了社会高度反响,现在委员缺席政协会议的现象很少了。
  还有我很赞成马振岗大使所说的,媒体应尽量创造或引荐外国记者与政协委员面对面交流的机会,这样可以实现更近距离的传播与沟通。
  除此之外,我认为我们在传播“两会”制度建设问题上,也要不断放大我们自己的声音,比如:
  要细致并有说服力地向世界讲清楚我们的“两会”是干什么的?
  要让他们理解中国老百姓为何一到这些日子就会锁定相关的电视节目?
  要告诉世界,我们为何要采取这样的社会制度?
  要告诉人家我们国家的政治制度本身与世界民主潮流的关联?我们不拒绝批评,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表达,我们同样是世界民主化潮流的推动者。
  由此说明:世界各国的民主形式不应该是一种模式,五彩缤纷、互为映照,这个世界才丰富多彩,才可以说:生活在这个世界的人们是自由呼吸着民主空气的。我们还要用鲜活的事例告诉别人,我们以“两会”为显著标志的政治制度不是与世界民主发展趋势相悖的。在世界大家庭中,中国是和谐世界的建设者,也是积极的推动者。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编:吴奇志

相关热词搜索:给了 视角 政协 政协给了我们这样的视角 一位市长的政协工作视角 给自治区政协工作汇报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