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式民主”_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民主也要“解放思想”      十七大前的思潮论争逐近高潮。学者们正为中国的民主道路寻找蓝图,最近掀起关于民主道路讨论的主要是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刘熙瑞的一篇文章。
  4月,这位学者在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人民论坛》上提出了“中国的民主模式”这一新的概念,并认为这种模式已经确立。
  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执政党的党内民主,国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府各种带民主性的具体法规,以及包括村民自治在内的社会基层民主制度、公民的广泛参与制度和执政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协商制度等一起构成了“中国的民主模式”。
  他同时说,虽然这一模式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但还要继续完善和落实。“尤其是一些官员还有封建思想,比如党内的‘一把手现象’,这就是一种封建的作风。”
  他强调进行类似于“整风”的教育活动以让官员进一步分清“封建”和“民主”。
  刘的文章被网络转载后,遭到了批评,有人说他趋向保守主义,但刘辩驳说,自己是赞同改革的学者,刘曾经是中国第一批呼吁建立服务型政府的学者之一。
  “我很高兴看到这种争论,”他说,“能争论就是民主的表现,正如有的网友所说,‘中国未来的事将是13亿人民说了算,而不是一两个人。’”刘希望这种争论能“更冷静、更深入一些”。
  “如果说改革开放前,我们是被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思想束缚的话,那么现在我们有些人又被另一种思想束缚住了。”
  刘熙瑞说,这种束缚就是认为实现民主的形式只有西方的模式,他说这也是一种“迷信”,并号召在这一问题上“思想解放”,不过与之前相比,是另一种方向的“解放”。
  他用邓小平的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断一个民主形式的好坏,只能是实践来检验。”
  
  十七大前的必然现象
  
  刘熙瑞的观点是目前中国关于民主问题讨论的一部分,此次十七大前思潮论争的“肇始者”是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他的一篇短文《民主是个好东西》成为讨论的起点。
  俞可平在文中谈论了民主的优点和缺点,但他认为,“民主是个好东西”,“是人类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
  就在海内外被这篇文章吸引时,新华社在“两会”前夕罕见地刊发了中国总理温家宝的署名文章,题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
  文章说,“科学、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并非资本主义所独有,而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共同追求的价值观和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我们从来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与民主政治不是相背离的,高度的民主、完备的法制,恰恰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成熟的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标志。”
  相关专家表示,在国内由政府总理做出这样的“政治宣示”还是第一次。而更多评论人士认为,这是中国高层对“普世价值”的肯定,值得持续关注。
  最高层对于民主的表态被理解为“抛砖引玉”,“中国政府是一个‘回应型政府’。”刘熙瑞说,最高层在十七大之前关于民主的表态,是回应社会对于民主的诉求。
  他还提到,中共新领导人在上任第一年频频走访底层民众的举动,是对社会公平的回应,刘在2003年搜集到了11张温家宝总理和普通民众握手的照片。
  学界关于“民主”讨论的热烈化被认为是十七大前的必然现象。在党的代表大会之前发表意见,影响决策层政策安排,已经成为中国各方学者的主动选择。
  在之前的2002年,十六大前夕,中国各界谈论的焦点是中共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型。此后不久,类似的表述出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这个报告是中国共产党此后5年的纲领性文件。
  
  中国的“民主”道路
  
  按惯例,中共十七大将在10月份左右召开,普遍看法是执政党将会在政治体制上继续推动以民主为目标的改革。
  改革开放后,中国坚持按照自己的模式推进民主政治,一直以来,对西方模式心存警戒,执政党要求“从思想上筑起抵御和平演变的钢铁长城”的标语一度遍布乡村。
  现在,党的策略或许有了新内容,“过去主要偏重于防止自由化的渗透,现在则是要搞一个不同于西方的,可以赢得国民认可自己的民主道路。”刘熙瑞说。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为这种努力提供了基础――如果经济停滞,政府会受到公众对政治制度的诟病,但现在,中国发展的速度比西方还快,这显然给了执政党信心。
  中国政治体制下实现的经济奇迹已经让一些发展中国家迷惑,刘熙瑞说,某东南亚国家代表团前来访华,“这些官员们总会问,允许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等等,我们都在搞,搞得比你们还彻底,为什么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没你们快?”刘回答说,这是因为我们体制不同。
  如果中国能靠自己的道路实现经济奇迹,那么在政治体制上是否也可以与众不同?
  
  早在3月16日上午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在海内外记者面前,温家宝总理说,要学习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结合中国实际,走“中国民主的道路”。
  最近的5月16日,中共中央党刊《求是》发表了一篇名为《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的文章,该文明确提出,“中国已经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民主政治的新路。”
  文章提出要科学对待西方民主,一不照搬,二要借鉴,“通过积极稳妥的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文章批判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是在所谓‘威权主义’体制下取得的,换言之是不民主的产物”的观点,认为这种看法“不符合事实”。
  而之前的5月10日,《人民日报》也曾以替读者解惑的方式否定北欧式的“民主社会主义”,声明要坚持党的领导,绝不搞西方的“三权分立”和“多党制”。不过该文措辞舒缓,重点在于澄清。
  
  逐渐清晰的信号
  
  《求是》杂志还刊登了一篇访《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首席专家吴树青的文章,吴在文章中说,要“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丢老祖宗,又根据形势和实践的发展,敢于讲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
  将西方的理论和中国的现实结合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基本做法,并且卓有成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最近说,中共十七大召开之后,将启动新一轮大规模培训以提高官员素质,其重点是“井冈山精神”。
  八十年前,毛泽东在井冈山创建了中共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号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被认为是中共将西方理论和中国实际结合的典范。
  一些信号正逐渐清晰,2006年11月,十七大代表选举的文件中首次特别规定,省区市要有适当数量的“双新组织”(新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党员代表。其中私营企业主是“双新组织”代表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今年初,同济大学校长万钢――一位民主党派人士担任了科技部部长,这位新任务科技部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让更多的党外人士担任中央政府的部长,是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重要举措,我想,今后这样的举措还会越来越多。”
  一些评论者对中国民主模式的未来充满信心,因为他们看到了执政党的决心。今年“五四青年节”时,中国总理温家宝到了中国人民大学,面对围拢而来的数百名学生说,“要学会独立思考,勇于创新,敢于超越前人”。
  巧合的是,温在离开校园时,一位学生向他赠送了一幅名为《春天来了》的画作,这让人联想起他3月份在总理记者招待会上的发言,其时他说,“记者也许问,什么叫快乐?我可以借用艾青诗人的一句话:‘请问开化的大地,请问解冻的河流’。”
  5月14日,他在同济大学时对学生讲的话更有寓意: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5月24日《南方周末》,作者为该报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探寻 民主 探寻“中国式民主” 中国式民主 中国式的民主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