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在青海玉树】中国青海玉树法庭公开网

发布时间:2020-02-19 来源: 短文摘抄 点击:

  “4?14”青海玉树强烈地震发生后,第二炮兵司令员靖志远、政委张海阳当即发布命令:驻青海第二炮兵部队,除执行战备值班任务的部队外,立即分头开赴玉树,实施紧急救援。各部队得令迅疾出征,一条条绿色铁流在西北高原群山戈壁间风驰电掣,目标直指震中结古镇。
  
  不放弃每一个
  受灾藏族同胞生的希望
  开进、开进、开进!第二炮兵某部驻地西宁,千人百车先遣救援分队长途奔袭15小时,与抢险救灾“黄金72小时”赛跑,终于于4月15日凌晨抵达结古镇。
  面对惨烈灾情,官兵们立即按照预案展开救援。搜救分队直扑一座座废墟,工程兵清障疏通道路,医疗分队救死扶伤。5支搜救分队深入乡村、寺院和牧户,冒着强烈余震,逐村逐户搜救藏族伤员。
  结古镇大部分建筑倒塌,23岁藏家女孩洛松巴赞抱着哥哥家刚出生3天的女婴绝望地坐在瓦砾中。家里10口人,转眼间只剩下自己和小侄女了。
  救灾现场的第二炮兵医疗分队迅速将洛松巴赞和女婴送往位于格萨尔广场的野战医疗救治所。
  第二炮兵536医院护士长任玲接过婴儿,仔细为她检查清洗。军医康玉萍找来一个饮料瓶,将米汤和营养素摇匀注入,再用胶布固定住奶嘴,轻轻地送到婴儿嘴边。很快,小家伙“叭叭”地裹着这第一餐“生命之氧”,5分钟不到,奶瓶空了。
  看着隔一两小时便来给孩子喂一次奶粉、换一次尿布的任玲,洛松巴赞几度落泪。后来,这个在地震当天凌晨出生的女婴有了个美丽的名字“金珠拉毛”。藏语“金珠”就是解放军,“拉毛”是仙女。
  短短两天时间,医疗队连续救助了7名失去亲人的藏族孩子。
  16日下午4时许,一名被埋57小时的藏族老人吉嗄被成功救出。二炮536医院立即为她打好夹板、进行输液,很快,吉嗄的各项生命体征稳定。
  4月17日,称多县秀玛寺活佛邓吉求加主动找到部队,要求当向导,在他的协助下,海拔4600多米的上拉秀乡13名受重伤被困藏族群众被成功解救。66岁藏族阿妈巴干,抓着院长李涛的手泪流满面……
  4月18日下午2时30分,一名怀孕7个月的藏族妇女,肚子疼痛难忍,被送到二炮医疗队。医护人员检查发现,胎儿心率过快,如不及时处理,母婴均有生命危险。经过紧张手术,一个体重3.2公斤的小生命诞生,母子平安。
  19日上午,几位群众急匆匆赶来第二炮兵抗震救灾部队营区求援:75公里外的上拉秀乡和90公里外的下拉秀乡两个边远乡村灾情严重,山高路险,救援困难重重。
  在海拔4600米的蜿蜒山路上,2支搜救分队突破道道重围,分别抵达受灾地域,分发自带食物、救治伤员、抢通基础设施,解救出5位受伤藏胞。因伤势较重,营长郝鸿飞请缨带担架队再次展开强行军,赶在天黑前把他们火速送达位于结古镇格萨尔广场的帐篷医院,5人顺利脱险。
  现场指挥员、第二炮兵某部副司令员谭本宏介绍,危难之时,不放弃每一个受灾藏族同胞生的希望,是第二炮兵官兵与国家共患难、与人民同甘苦的大爱情怀所造就。
  
  解放军成了藏族群众
  心中的“格萨尔”
  格萨尔王广场是玉树州、县府所在地最大的中心广场。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使这个广场成为世界的聚焦点。
   “我爬上车厢搬药时,无意中一放眼,看到广场上四处都是晃动的灰头土脸和藏袍,心里猛地一紧:这些人群怎么办?”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二炮536医院院长李涛至今仍有些后怕。
  “要让受灾群众尽快有个家。”二炮某部政治部主任高海华说。第二炮兵抢险救灾指挥部迅速作出决定,为受灾的藏族群众建立灾区的第一个帐篷村,包括临时医院灾民就餐点、灾民休息区、生活用品发放处,让其成为受灾群众的生命营救站、生活保障站、心理服务站,使其成为地震灾区人心稳定的港湾。
  4月15日深夜,寒风中,官兵们在连夜搭建野战医用帐篷。40余名骨科、脑外科等专业医护骨干操作1台手术战车、1台X线诊断车、4台急救车、3台保障车迅速环绕展开,价值80余万元的清创缝合、处理挤压伤、震后防疫药品全部到位。至次日凌晨3时,灾区前期规模最大的临时医院投入使用,拥有100张床位。
  面对大灾和死神,医疗队在这个高原小城打响了顽强的生命争夺战。野战手术方舱前,运送伤病员的担架来回穿梭。帐篷外,前来求药问医的受灾群众排成长龙。仅仅半个多月时间,他们便已收治伤病员5000余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的奇迹,被藏区群众亲切誉为“生命守护神”。
  近百顶帐篷组成的安置区,是灾区震后第一个帐篷之家,也是一座充满爱心与温情的村落。不到2天,便有1200名以上受灾群众住了进来。在序列号为32的帐篷里,住着来自5个家庭的彭错、江扎等12名受灾藏族群众。他们有着相同的遭遇:亲人罹难,房倒屋塌,死里逃生。而在这里,他们受到了温暖如春的生活照顾,住在一起,像一家人一样。
  在受灾群众就餐点,2台绿色炊事车同时不间歇现场作业,每天为帐篷村居民提供馒头、牛肉粥、开水等简易餐饮服务。
  在生活用品发放处,不断有闻讯新住进来的受灾群众,在这里领取免费发放的衣服、被褥、毛巾、香皂等日用品。
  在文化宣传区,二炮文化工作站开来野战宣传文化车,通过广播和电视及时传达党中央和全国人民对灾区关爱的声音。很快,躁动的广场建立了良好的秩序。解放军成了藏族群众心中的“格萨尔”。青海省省委书记强卫称赞:“这件事办得很好,为地方党委政府解了大忧。”
  
  禅古寺废墟前谱写
  尊重民族宗教和谐曲
  4月18日一大早,距玉树城区20多公里的禅古寺小阿卡成林嘉措急匆匆跑到二炮抗震救灾部队营地,气喘吁吁地说:“我们寺庙塌了,快救救我们吧!”
  “藏传佛教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要想法进行挽救。”政治部主任高海华说。随即,某导弹旅副旅长毛鹏德带领400名官兵立即增援禅古寺。
  禅古寺依山而建,是玉树地区最大的白教寺庙,因修建和管护文成公主庙而享有盛誉。官兵们到达时发现大殿门柱前屋檐坠落,一尊断头大佛被掩埋在黄土中。
  铁镐清理、绳索吊运、肩扛手搬,官兵们像实施外科手术一样,小心翼翼地清理着每一处废墟,不让藏传文物受到人为损坏。
  11时10分,士官陈自立刨到了一个法器;接着,排长肖松挖到了一个佛像;班长刘杨找到了一本经书……文物出现了,现场活跃起来,官兵们找到洛卓尼玛仁波切活佛,请他派人监督。据毛副旅长介绍,官兵挖出的东西,大到金佛小到经书,都要逐一登记在册。
  佛学堂是禅古寺僧众伤亡最多的地方,也埋藏着众多的经书。官兵们用手小心地挖着,衣服、头发、口罩,甚至眼睫毛上都沾满了尘土,有的手上磨出了血泡,有的嘴唇干裂了。
  寺庙的大管家索南求培带记者来到了两个帐篷前,帐篷中堆满了二炮部队官兵抢救出的文物,索南求培如数家珍:八尊金佛及大小佛像1344个,唐卡108幅,保险箱4个,经书5031册、各类法器898件,现金26910元……
  宝贵的宗教文物挖出来了,露天存放不行。部队立即捐赠并帮助搭建灾区第一个“帐篷寺院”。在距文成公主庙不远的巴塘乡卓玛扎赞过渡性安置点,5顶200平方米的大帐篷、一排13间活动板房、6尊镀金大佛、数百件法器……构成这座“帐篷寺院”的主要景观。右侧不远处,是由简易板房搭建的藏经区,由二炮抗震救灾部队百余名官兵组成的搬运队,连续奋战2天转运来逾万件各种文物器具。
  在“帐篷寺院”另一角,是一排崭新的简易板房。据了解,参加施工的二炮某工兵营官兵刚完成藏语孤儿学校、巴塘草原寄宿学校的板房搭建,还没来得及休整便投入禅古寺过渡性安置点的施工。经过48小时奋战,一座崭新的“临时寺院”拔地而起。
  4月28日上午9时,禅古寺数百名僧众在“帐篷寺院”举行了灾后第一场佛事活动,为玉树受灾群众焚烛祈福,为地震救援部队诵经感恩。这是玉树灾区首个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帐篷寺院”,标志着灾区宗教活动开始恢复正常。
  禅古寺主持洛卓尼玛仁波切活佛,拉着部队政委张升民将军的手激动地说:“这次救灾让我真正了解了解放军,你们是我们藏族群众和僧侣信得过的人。我们今后要为国家和社会和谐多做善事。”
  禅古寺见证了民族和谐。做完法事,洛卓尼玛仁波切活佛带领喇嘛们手捧洁白的哈达、精美的玛尼石、香浓的酥油茶献给官兵。活佛还把半米见方的蜡纸赠送给二炮救灾部队,心形图案里是全体僧众的藏文签名。
  
  震后玉树传出朗朗读书声
  巴塘草原位于青海玉树州玉树县巴塘乡,海拔3960多米,距离玉树市区30多公里,是拥有2080多平方公里的牧区,全区8000多户牧民有1100多名学龄儿童。在“4?14”地震中,学校受到严重损毁,学生被迫停课。
  第二炮兵抗震救灾部队得知这一消息,第一时间调集数百兵力,昼夜兼程从800公里的营地运来帐篷、教材等物资。4月22日,二炮抗震救灾部队捐建的玉树县最大的乡镇级寄宿学校――“八一草原寄宿学校”落成,军绿色的帐篷分成四列排开,115顶帐篷,25个班级。课桌、教具、教材、床具等设施一应俱全。顺着朗朗的读书声,记者来到四年级二班,班里25名学生,藏族学生占92%。9岁的更尕巴久在地震中成为孤儿,面对亲人解放军,他情不自禁地读起课文《生命生命》:“……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坚强的生命力呀……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在这次地震中失去了3位亲人的班主任永珠措吉说:“选择这篇课文作为开学第一课,就是让学生们坚强起来,勇敢地生活下去。”
  在三年级一班,身着军服的“编外辅导员”扎吉拉毛在黑板上用藏汉两种文字,给藏族孩子们进行着课外辅导。像扎吉拉毛一样,二炮抗震救灾部队还有十余名藏族官兵担任学校的“编外辅导员”,不但承担着一定的教学辅导任务,还协助学校动员家长送孩子来读书。
  藏医孤儿学校成立于1993年,在地震中校舍损毁严重,学生被迫失学。从4月18日开始,二炮某工兵营一连连长袁伟带领连队官兵开始为学校搭建帐篷和板房。官兵们来到学校原址,在残垣断壁中清理出8000多平方米的空地,夜以继日地开始施工。官兵们不顾高原反应,更顾不上休息,加班加点清理地面废墟,终于提前完成了土建任务。
  经过社会各界的捐助和第二炮兵部队官兵的共同努力,学校帐篷和板房整齐矗立于校园操场。胡锦涛主席专门来到这所藏医孤儿学校,在黑板上赫然写下“新校园会有的,新家园会有的”几个大字,并带领孩子们大声朗读,整个玉树灾区为之振奋和激动。
  “自古藏汉一家亲。我们二炮部队奉命来玉树,不仅要当抗震救灾的主力军,更要做民族团结的推动者。坚信全国军民齐心帮建的新玉树,必将成为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新玉树。”第二炮兵某部张升民将军感慨地说。
  
  让党旗在玉树灾区高高飘扬
  震中的结古镇红卫村,大部分建筑一片废墟。在一顶简陋的帐篷外,一个特殊的党日正在进行――第二炮兵抗震救灾部队干部、某导弹营教导员牛福全等26名同志,与红卫村32名党员一起,面对党旗,庄严地举起右手,高声宣读入党誓词……
  这是红卫村党支部地震后意义非凡的第一次组织生活。红卫村是玉树地震的重灾村,全村房屋100%严重受损,其中90%倒塌,数百名群众伤亡,基层党组织成员受灾惨重。
  房倒屋塌,断壁残垣。党员与群众四散而去,党的组织生活无法开展。奉命在红卫村抗震救灾的第二炮兵某部导弹营在灾后重建任务中,聚拢群众,寻找党员,组织了一次特别的党日活动:村里最老的党员――1964年入党、今年77岁的索南占来了;最年轻的党员――2010年入党、今年34岁的齐格也来了……
  宣誓过后,75岁的老党员索南才仁热泪纵横地说:“地震后,家里9间房屋全部倒塌,我没有哭,可当举起右手面对党旗的那一刻,我觉得浑身热血奔涌。有了组织,我们就有了依靠,就有了战胜灾难的信心……”
  记者在红卫村党支部成员名单中看到,俄尕仍然继任村党支部书记,牛福全任党支部副书记,娄军旗、李军国等2名部队党员担任党支部委员,部队人员占村支委会总人数的1/4。从这一刻起,军地委员将开始新一轮并肩作战,携手铸造带领群众战胜巨大灾难、重建美好家园的坚强堡垒。
  组织恢复了,人心稳定了。帮助解决孤老、孤寡、孤儿和特困户的灾后生活,是红卫村党支部灾后重建中遇到的首要问题。经过近半个小时的磋商,军地共建党支部形成决议:确定尕多、多拉、昂尕、尼玛求培、吾金才仁等10个困难户,由部队和红卫村各出10名党员,组成“1+1”帮带对子,军地形成合力解决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
  困难最重的村民尕多,今年57岁,多年来体弱多病,老母亲和儿子在地震中受伤,家里房屋全部倒塌,生活没有着落。部队支委成员牛福全和村党支部书记俄尕共同与他结成帮扶对子,为他灾后重建出谋划策,还给他家送去了米、面、食油和蔬菜等基本生活用品,同时向他提出了到山区挖虫草、开展反季节蔬菜种植等9项建议,让尕多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牛福全还充分利用部队优势,给尕多开起了“脱贫小灶”。军医陶硕、卫生员朱海蓉来到尕多家里,连续多日巡诊,不但治好了尕多母亲的脚伤,还治愈了他数年的贫血顽疾。副营长胡红权带领“党员突击队”,到尕多家里清理起废墟,挖出粮食、家具、电器等众多物品,使尕多家灾后重建有了物质保证。面对多数不到20岁的子弟兵,尕多感动得泪流满面,紧紧拉着牛福全的手说:“共产党好,金珠玛米亲!”
  据第二炮兵抗震救灾前线指挥员高海华介绍说,玉树灾区一些受灾严重的乡村因为人员疏散,党员难以收拢,抗震救灾的基层组织领导力量大为削弱。在抗震救灾任务转换后,第二炮兵救援部队在灾区广泛开展“联建共促党支部”活动,主动联系红卫村结成党支部共建单位,帮助他们恢复强化自身造血功能,为抗震救灾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蹲点的玉树县纪委书记张有才说:“发生这么大的地震,这里的党旗不倒,部队的组织帮建功不可没。”

相关热词搜索:玉树 青海 导弹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在青海玉树 中国导弹部队543 中国洲际战略导弹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